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P4

  ..續本文上一頁位站起來,頂體佛足來白告佛陀,他自己的修學過程。

  我們來看這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菩薩的階位,每一部經典所說有一些差異,《楞嚴經》把凡夫到成佛,分成五十二個階位,這五十二個階位,在經典上是判做七個階位、七個差別:

  ┌幹慧地─雖有事觀,未得理水。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 │├十住─住在叁昧,觀佛實相。 │

  ○五十二菩薩┼十 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 │├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 │└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

  ──糅合《李炳南居士講表》──

  以下我們根據李老居士的分判,李老居士是站在念佛的角度,就是完全配合《念佛圓通章》的角度,來分判五十二階位的內涵。我們看第一個幹慧地:幹慧地修學的特色是雖有事觀,未得理水。這個幹就是幹燥,沒有智慧之水。也就是說這個菩薩,他在憶佛、念佛的時候,雖然有事相的觀照,他身業也禮拜、口業也贊歎、意業也觀想,但是他對清淨本性的觀照是薄弱的。也就是說,他雖然已經知道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但是他平常當中,跟攀緣心還是打成一片,雖然偶爾會起觀照,但是時間是比較少的。也就是說他事修的成分多,理觀的成分少,因爲這個攀緣心,他在我們的心中,實在是太久太久了,這剛開始都是這樣。就是說事修多,回光返照的少,這叫幹慧地;但是他雖然沒有理觀,他也開始調伏攀緣心、對治攀緣心了。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到了十信位的時候,他的理觀慢慢的生起了。其實佛法的信跟願是在一起的,一個人的內心開始觀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他産生跟叁世諸佛同樣體性的觀照,他就産生一個成佛的願望。依止這個信心跟願望,他的力量就更大了,幹慧地其實對成佛的目標還是猶豫不決的。他在信願當中,到底是産生什麼相貌呢?

  信佛是心,信心作佛。當他生起理觀的時候,他相信他跟佛的體性是沒有差別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他這一念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能念所念是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他相信感應

  道交是完全可能做到的。從體性上信佛是心,佛的功德跟你這一念心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在作用上,他也不忽略信心作佛。理觀雖然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是我們作因緣觀的時候,我們看到我們一念清淨心光明的鏡子上面,有很多的陰影,有很多如夢如幻殺盜淫妄的罪業在那個地方存在,所以在事修上:他不斷的禮拜、忏悔,從身業的拜佛,來滅除自己過去因爲身業造的殺盜淫的罪業;口業不斷的稱歎彌陀的名號,來滅除他過去口業所造的兩舌、绮語、妄言、惡口的罪業;靠著心中對阿彌陀佛的歸依觀想,來滅除過去這個意業的貪嗔癡。

  所以他在理觀當中,雖然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在事修上,他也是很誠懇的身業禮拜、口業稱歎、意業觀想,使令這一念心,慢慢的仰仗佛力,來滅惡生善。所以這個十信位的菩薩,是理觀、事修都具足了:在理觀上産生強烈的信願,他相信感應道交的可能信;在事修上,他開始很勇敢的面對過去如夢如幻的罪業,仰仗佛力來消滅它。所以這個十信位的菩薩,比幹慧地就更加得一步了,因爲他理觀慢慢的生起。當然,幹慧地跟十信位,大部分來說都是外凡資糧位,理觀的時間少,事修的時間多,這個是外凡的特色。所以說外凡位的菩薩,其實主要的是念他佛,還是仰仗佛力加被的多。但是到了十住就不同了,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個是內凡加行位,自他兼念。

  我們看十住,住在叁昧,觀佛實相。這個住簡單的講,就是對實相理如實安住,也可以說他對阿彌陀佛的功德也如實的安住。他安住的主要理由,是因爲他成就了禅定。

  一個人在散散亂亂的時候,他有時候跟理性相應,有時候跟妄想相應,他是進進退退的。這個加行位菩薩的住,主要就是住在叁昧,因爲他有禅定的力量,他的修行已經不是在散亂心修止觀了,他在禅定當中是觀察二件事情:第一個是觀佛,第二個是觀實相。

  他入根本理觀的時候,他開始觀照他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體性是空寂的;所以我這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也就是說,叁世諸佛的功德,我是有可能成就的;無量無邊的罪業,我是有可能消滅的。爲什麼?因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觀察實相,在他整個成佛之道,給他一個很大的大乘信心。雖然有這個信心,他也知道他有些如夢如幻的罪業要消滅,怎麼辦呢?這個時候觀佛,開始觀察佛的依正莊嚴,來消滅他的罪障;對于對佛菩薩的歸依,仰仗佛力來滅除罪障,所以我們說多障衆生念佛觀,就是這樣。就是這個人障礙太多,直接觀佛是最簡單。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菩薩在禅定當中,一方面修真如觀,一方面修佛菩薩的莊嚴觀,這個人的修行安住下來了。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這個行主要的是利他的妙行。前面的安住,他大部分的修行,是偏重在自利的功德;經過十住以後,

  這個菩薩的大悲心慢慢的生起來,因爲他的身心世界得到安定了,他開始去關懷這些周遭的如母有情。他怎麼做呢?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他以念佛來滅除自己的罪障、增長自己的福報;他也廣設方便,來引導衆生念佛,在這個地方蓋個念佛堂、到那個地方蓋個講堂等等,來幫助衆生這個苦惱的心、這個沒有資糧的心,慢慢引導他的心,跟佛的功德接觸,他開始有一些度衆生的方便,這個行是指利他的妙行開始活動。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這個菩薩經過住行,包括自身的安住、包括利他的妙行,這個時候他産生一個廣大的福德跟智慧的資糧。這二種資糧應該怎麼辦呢?回向中道實相,他開始向佛道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他不斷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歎、意業的觀想,這個時候在念念的念佛當中,累積了廣大的資糧力。這個時候,這個資糧力不能跑到人天福報去,他把他回轉過來,向佛的功德安住、向中道的實相安住。所以古德說,十住叫做從假入空,十住位的菩薩偏重自利的;十行叫從空出假,這個行開始走出佛堂,開始走入人群,開始度化衆生;十回向就是屬于回向中道了,向中道的法界開始進步了:所以這個十住、十行、十回向,基本上可說是一方面念自性佛,一方面念他方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這是自他兼念。

  我們看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這個地是形容菩薩內心的狀態。菩薩的內心爲什麼叫大地呢?因爲他有叁種功德:第一個,這個菩薩安住不動:不爲煩惱所動,他斷惡的力量特別強,他這個攀緣心到十地的時候,都還有微細的攀緣,但是這個攀緣心跟我們凡夫不同。我們凡夫被攀緣心一刺激,我們就只好心隨妄轉,跟它妥協;但是十地菩薩的攀緣心,他不爲所動,就像大地,人在上面走來走去,大地是不動的。第二個,生長萬物:它不但是消極的不動,它能夠滋生種種的草木,表示他能夠生起種種波羅蜜的善法。第叁個,荷負一切:前面講斷惡、修善,這個地方講大悲,他能夠平等的幫助種種的衆生趨向佛道。這個十地的菩薩,如果落實在念佛叁昧是怎麼樣呢?叫心地觀佛,地如佛地。他以他的清淨心來觀察佛陀,他這個時候以清淨心跟佛陀的清淨心心心相印,也就是古德說的:他這個時候跟叁世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他能念的心跟所念的心,真實達到性空寂。所以他每一次的觀佛,每一次都成就佛的功德,都真實的出現,地如佛地,他每一次的觀佛,都能夠轉佛的功德爲自己的功德,真正做到即衆生心,投大覺海。

  到等覺的時候,憶佛念佛,去佛不遠。這個等就是他望于佛陀,猶差一等。他雖然不斷的憶佛念佛,雖然還差一等,但是跟佛的萬德莊嚴,已經相去不遠了。

  這五十二個階位,一般的五十階位,理觀是相同、根本是相同,

  根本都是回歸到清淨的本性,這個是不能有差錯的,這個一差錯,這五十二個階位就差錯了,理觀根本是相同;但是事修,一般我們的事修是依止六波羅蜜,而這個地方的事修是依止念佛叁昧,有所不同。只是在剛開始的幹慧地跟十信,這個念佛叁昧偏重在信願的成分多,理觀的成分少;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的時候,他不但是信願,他真實的觀察到──其實他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不二的;到十地等覺的時候,這個理觀的力量更大。

  這個念佛叁昧是這樣子的,我們在斷惡修善的時候,其實我們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看小乘人在修行的時候,他觀察五蘊的過失相、雜染相──不淨、苦、無常、無我,而産生厭離。就是說我們在返妄歸真的時候,第一個,你選擇雜染法當你的所觀境,然後産生厭離,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我們不觀雜染法,我們直接觀清淨法,看佛陀是怎麼樣。你的心經常憶佛、念佛,你自然遠離雜染法、自然生起清淨法,這是比較用鼓勵的方式。一種是你喜歡雜染法,我就讓你知道什麼叫做雜染法,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自然遠離了;第二個,你很苦惱,喜歡雜染,就把佛的清淨相給你看,看久了,你自然就遠離雜染,成就功德莊嚴。

  我們過去講一個實際的例子,在法國有一個百貨公司的店員,

  因爲經濟不景氣被裁員而失業,失業以後變成乞丐,變成乞丐以後,他太太跟他離婚,小孩也離開他。他一無所有,非常的灰心,就想要自殺。這時候,他的朋友帶他去算命,算命先生說:唉呀!你這個八字,你是拿破侖的轉世,你怎麼可以自殺呢?他想「我是拿破侖轉世」,他剛開始也不知道拿破侖是誰,但是他想「我前世是拿破侖」,這個時候他到圖書館,把所有拿破侖的事情找出來,開始研究拿破侖的、憶念拿破侖、觀想拿破侖(哈─)。

  這個時候,他內心産生一個廣大的功德,不屈不撓,愈挫愈勇,他開始恢複信心,他說:破産算什麼、沒有錢算什麼,這個都是小事情。他恢複信心以後,開始重新出發,又找到一個卑微的工作,然後慢慢慢慢做,最後成爲…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