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六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暂时的离开娑婆世界,我暂时先离开一下,但是你真实的心,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而暂时离开的。你说你是大悲心,那你为什么要离开呢?你是大悲心,你就应该留在娑婆世界!那你说你离开是大悲心,这二个心不是矛盾吗?没有矛盾,我们往下看就知道。

  说你自思惟,我是想要求大悲心,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今无力,我没有足够戒定慧的圣道力来加持我自己,我也没有方便力来救度众生。那没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我就算有这个心情;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我面对的众生,都不是一般的众生,都是烦恼很刚强的众生:我自己烦恼也粗重,众生的烦恼也粗重,二个人都堕落,沦溺三涂,动经劫数。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救度自己,也没有办法救度众生,如此生生世世的轮转,恶性循环,就未曾休息。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在大海当中,我们自己不会游泳,而去救度那些也不会游泳的人,二个人都会沉沦下去。那怎么办呢?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我应该先到净土去,远离这个干扰太重的五浊恶世,先到那个地方,暂时的亲近十方诸佛,赶快听闻正法,成就无生法忍的船。诶,我找到坚固的船,再到生死大海,依止这个船的力量,就能够把众生放到我的船上来,是这个意思。

  你说这个大悲心,暂时离开的心情,这样的想法,有没有经典根据呢?这以下引证: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这个地方,是净土的菩提心最重要的证明。天亲菩萨说:什么叫发菩提心呢?简单的讲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说你不想再做一个生死凡夫了。不想再做生死凡夫,印光大师《文钞》讲得非常贴切,他说:一个修净土的人,他心中的想法就是:你来生做一个大国王,你可以护持三宝;你做大富长者,有钱有势;你做一个大法师,能够成就大总持,你的弟子有好几十万、好几百万:你都不生起一个受生之想,你现在想到的是愿作佛,因为那些都是凡夫。你不管是国王也好、大富长者也好、大法师也好,重点是那都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不要。所以菩提心的本质,是你想要愿作佛心,对那个圣道的渴望。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你为什么愿作佛呢?重点就是你有圣道的力量,才能够救拔有情。而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净土的心,把大家都度到净土去,这个是最圆满的做法。这个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要救拔众生的心,但是做法上有二种:一种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这个不容易,悲增上;第二种是先暂时离开到净土去,然后再回入娑婆。这个菩萨暂时离开娑婆世界,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种,你把《往生论》读一读就知道,暂时离开是不会伤害菩提心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要说明一下,《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昙鸾大师有一个《往生论》的注解,他解释这段说: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他都没有读过什么大乘经典,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无上菩提;他读到《阿弥陀经》,看到净土的依正庄严,有种种的安乐,为安乐故求生彼国──这个人不能往生。你把净土当天界看了嘛!净土哪是为安乐,净土是为圣道而安立的、是为菩提道安立的。当然我们也承认净土有很多安乐,那是一种方便,它真正的重点在见佛闻法。所以,如果你把净土法门想像成一个安乐的受用资具,你是不可能往生的。为安乐故,求生彼国,不得往生。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知道,就是你修净土的人,你念佛的动机,是为了利有情而求生净土。

  这个地方是讲发愿,这以下讲修行:【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

  这个地方讲到正行,正行当中先讲观想正报。前面讲到心理的准备,厌离三界的色身,好乐净土的法性生身;第二个,你要生起一个度众生的心,而求生净土。这以下讲到正行。你这个时候要怎么缘呢?要缘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怎么缘呢?或者缘法身,我们讲实相念佛,你思惟阿弥陀佛的心是我空、法空的,我的心也是我空、法空的,所以自他不二,这个是缘法身,这个是实相念佛。能念所念性空寂,这个就是思惟法身,报身,前面是理观,这个等是应化身,这二个都是事相上的观察,观想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或者是观察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而言之,观察色身的二个重点:第一个金色,第二个光明。所以观想念佛,第一个是他的身相,第二个是身相所释放出来的光明。比如说八万四千相,这相有种种的好,

  重点就是你观这个相好,一定要有光明相出来。

  这个是讲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我们再看依报:【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这个是观想依报庄严。正报观察以后,观察依报,观察这个净土。经典上说:生处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或者住处宫殿的庄严,这个经典上讲很多。那这个地方讲常行念佛三昧,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当然这个标准是高了一点。这个地方讲到正行,就是观想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的庄严。这以下讲助行:【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前面是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透过回向,间接的感应道交,修行布施、持戒的善法,这是当做佛号的眷属。蕅益大师作一个譬喻说:念佛如果是一艘顺风的船,你的布施、持戒就是船上的桨。你这艘顺风的船已经很快了,再加上这个桨的推动,就跑得更快了。布施、持戒当然不是净土的正行,但是你用回向,它也变成一种感应的力量,这个就是欣愿门也。这个地方,我们把早期的修行作一个总结。

  净土法门,不管是定心念佛、散心念佛都好,总而言之,临终的一心不乱是最终的目标,这个谁也不敢否定。不管说你这个人平常修

  得多好,只要临终颠倒,你就完蛋了;只要这个人临终的时候,昏睡,就完蛋了。所有念佛人的特色,就是到临终的时候,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他的色身可以败坏、可以病痛,但是那个明了的心一定要很清楚──正念分明。这个正念分明有二种相貌:第一个,他的心是真实的,他心中缘真实的功德,一种出世的道心、成佛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如果你临终的时候缘的是虚妄的心,还在打妄想──世间的名利、成败得失,那你以这个虚妄的心,你怎么念佛都没有用的。我们知道,感应道交的第一个就是真实的心,这是判定的标准。你临终的时候看这个人讲话,如果还讲一些颠颠倒倒的话,那这个人是不可能往生的,因为他活在虚妄当中。阿弥陀佛的功德是真实的,你活在虚妄当中,真实跟虚妄是没有办法感应的,你要培养一种真实的心出来。第二个,你要培养一个坚定的心,就是无间心、无后心,这当然是行门。前面主要是一种经论的观想、解门上的观想;这个无间心、无后心,就是靠平常三业的加行──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观想,身口意的加行,培养一个无间心、无后心。这个无间心、无后心,慧天老法师说:你先锁定一百零八声。他说:临终的十念,我们把它乘以十倍(哈哈),为了安全起见乘以十倍,差不多一百声,还多八声,一百零八声。就是你平常训练自己,专注的念一百零八声,这一百零八声当中没有妄想,无间念、无后念。所以你这个念佛,我觉得二个重点:第一个培养真实的心,你现在还活在虚妄的心、还在贪恋三界,那是不可能感应道交的;第二个培养坚定的心: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从种种的经论当中,摘录出的修行法要。

  好,我们《净土十疑论》就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下面我回答几个问题。

  问:弟子喜欢静坐,也归心弥陀,常常念佛一段时间,心就渐渐的寂静下来,心中只有弥陀佛,其他妄想都不生。但是在寂静的时候,弟子发现,连提起佛号的念头也不生。这个时候,是应该安住在寂静当中,还是提起佛号?

  答:你说呢?你安住在寂静,你的因缘是成就禅定;你提起佛号,是感应道交。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不是说阿弥陀佛主动来感应你,没有这回事情的。我们光听到感应道交,就知道这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一个大悲心是能应,我们的信、愿、持名是能感。诸位从缘起的角度想想,你安住在寂静,你跟谁感应道交呢?你跟你的真如本性感应道交,那这不是自力法门吗!你今天打坐,你的目标很重要,你到底为什么打坐?你如果是为了成就禅定,那你就把这个佛号当成摄心的方便而已,你的重点不是要去启动蕴藏在佛号深处的这个无量光、无量寿,你只是把这个佛号当作摄心的方便。你把佛号当作摄心的方便,你的心寂静了,这个佛号已经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把它舍掉,正常。你念阿弥陀佛的重点,不是要成就禅定,而

  是成就往生,那你把佛号舍掉,你就完了。有一个古德讲到念佛要四不:第一个不求神通,第二个不求禅定,第三个不求开悟,第四个我忘掉了(众笑)。不求神通──你求神通,那你这个念佛就是心外求法了。那为什么不求禅定呢?你求禅定,你就跟这位法师写的一样,你在寂静的时候就把佛号舍掉了,你为了成就禅定嘛。没有错,你在寂静的时候提佛号,会对你的心产生干扰,问题是你的目标在哪里?所以他讲不求禅定很有道理。他不求开悟,你求开悟的话,你念佛的时候就参念佛是谁,你重点不是在启动弥陀的功德,而是在参念佛是谁,所以他也不求开悟。就是说,一切法是因缘生,看你今天念佛,你的目标是在哪里,就由目标决定你的方法。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跟弥陀感应道交,而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一定要提佛号;否则,你就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我刚刚讲过,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你心中没有提起佛号,阿弥陀佛绝对不会主动跟你感应道交的,不可能,他做不到。我们下一堂课《念佛圆通章》就会讲到,感应道交,你要忆念他,他也要忆念你,我释放一个磁场,你也要释放一个磁场,二个才能够感应。一个人释放磁场,对方根本不释放磁场,这就没有办法感应,下一堂课就会讲得很清楚,这不是单方面。所以提不提佛号,就看你为什么念佛、你的动机在哪里。

  问:别教的佛跟圆教的佛差别在哪里?

  答:断惑不同,别教的佛在断十二品无明,圆教的佛断四十二品,

  最大的差别在这里。

  问:学尼学戒,明白一些重戒的情况;但是有的戒,比如说“四独戒”很难不犯,因为因缘很难具足。自学戒律以来,很多事情本来想主动去做,现在怕犯到而不敢去做。有人讥笑太执着:大乘经典在顿教法门当中,都说一切法当体即空,我们持戒是处处不空的。如何把第一义谛跟持戒结合起来?

  答:我认为空观跟持戒是完全不冲突的。诸位知道空观在破什么吗?空观不能破因缘法,它是破你心中的执着,你把空观来破因缘法,那你就破错了。空观是你心中有很多的妄想,你观察它是生灭的,不随妄转,这是空观所破的。持戒,是在因缘当中,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是在依他起当中抉择是非。这个抉择是非跟破遍计执,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不认为修空观跟持戒有冲突,我不认为。当然,你有时候为了持戒,你会趋于保守:就是这件事情我本来想做,但是可能会犯到“四独戒”,所以我放弃了。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同意你的选择,初学者本来就应该保守。我刚刚讲过,趋吉避凶,刚开始不要想要趋吉,一个人不要刚开始就想要贪功德,一开始先远离过失。这是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殊胜来自于它没有破洞,所以它这个水可以装得很满;如果这个杯子有破洞,这个水装得再满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求无漏。我发觉刚出家的人跟出家很久的人的心态是一样的:刚出家的人会偏向减少过失;像我们这出家很老的

  (呵呵),我现在的想法也是减少过失。就是说,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他会趋于保守,很多事情他宁可不做。我们的杯子不要要求把它装得很满,但是我要求这个杯子不要漏,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对。你装了很多水,你一天到晚在漏失,你也得不偿失,所以我觉得让杯先不漏这件事情很重要。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观无量寿佛经》跟《观经》是不是就是《十六观经》?

  答:对,这三部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观经》有十六个观,所以又称《十六观经》。

  我们《净土十疑论》的课就上到这里,下一堂课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前面的《阿弥陀经》《净土十疑论》,其实是偏重在理论的教授;整个实际的修行,下一堂课才是重点。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属于《楞严经》的一部分,《楞严经》是一个总相,开出来有二十五个法门、二十五圆通,《念佛圆通章》是其中一个法门。所以从这个地方你会知道,它离不开《楞严经》。所以我们下二堂课讨论的主题:第一个是讲《楞严经》的首楞严王三昧是怎么禅修的;第二个是讲《念佛圆通章》的念佛三昧:一个是禅观的,一个是念佛的,这二个怎么把它融通起来?我们下一堂课的主题,就是首楞严王三昧跟念佛三昧之间相互的运作。好,我们这一堂课就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回向。

  ──《净土十疑论》导读终──

  

  

《《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六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