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暫時的離開娑婆世界,我暫時先離開一下,但是你真實的心,是爲了救拔一切衆生而暫時離開的。你說你是大悲心,那你爲什麼要離開呢?你是大悲心,你就應該留在娑婆世界!那你說你離開是大悲心,這二個心不是矛盾嗎?沒有矛盾,我們往下看就知道。
說你自思惟,我是想要求大悲心,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我今無力,我沒有足夠戒定慧的聖道力來加持我自己,我也沒有方便力來救度衆生。那沒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我就算有這個心情;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我面對的衆生,都不是一般的衆生,都是煩惱很剛強的衆生:我自己煩惱也粗重,衆生的煩惱也粗重,二個人都墮落,淪溺叁塗,動經劫數。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也沒有辦法救度自己,也沒有辦法救度衆生,如此生生世世的輪轉,惡性循環,就未曾休息。也就是說,我們自己在大海當中,我們自己不會遊泳,而去救度那些也不會遊泳的人,二個人都會沈淪下去。那怎麼辦呢?爲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我應該先到淨土去,遠離這個幹擾太重的五濁惡世,先到那個地方,暫時的親近十方諸佛,趕快聽聞正法,成就無生法忍的船。诶,我找到堅固的船,再到生死大海,依止這個船的力量,就能夠把衆生放到我的船上來,是這個意思。
你說這個大悲心,暫時離開的心情,這樣的想法,有沒有經典根據呢?這以下引證:故《往生論》雲:“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則是攝衆生生佛國心。 ”這個地方,是淨土的菩提心最重要的證明。天親菩薩說:什麼叫發菩提心呢?簡單的講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就是說你不想再做一個生死凡夫了。不想再做生死凡夫,印光大師《文鈔》講得非常貼切,他說:一個修淨土的人,他心中的想法就是:你來生做一個大國王,你可以護持叁寶;你做大富長者,有錢有勢;你做一個大法師,能夠成就大總持,你的弟子有好幾十萬、好幾百萬:你都不生起一個受生之想,你現在想到的是願作佛,因爲那些都是凡夫。你不管是國王也好、大富長者也好、大法師也好,重點是那都是一個生死凡夫,我不要。所以菩提心的本質,是你想要願作佛心,對那個聖道的渴望。願作佛心就是度衆生心。你爲什麼願作佛呢?重點就是你有聖道的力量,才能夠救拔有情。而度衆生心,就是攝受衆生往生淨土的心,把大家都度到淨土去,這個是最圓滿的做法。這個菩提心簡單的講,就是要救拔衆生的心,但是做法上有二種:一種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轉,這個不容易,悲增上;第二種是先暫時離開到淨土去,然後再回入娑婆。這個菩薩暫時離開娑婆世界,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種,你把《往生論》讀一讀就知道,暫時離開是不會傷害菩提心的。
不過這個地方我要說明一下,《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昙鸾大師有一個《往生論》的注解,他解釋這段說: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他都沒有讀過什麼大乘經典,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無上菩提;他讀到《阿彌陀經》,看到淨土的依正莊嚴,有種種的安樂,爲安樂故求生彼國──這個人不能往生。你把淨土當天界看了嘛!淨土哪是爲安樂,淨土是爲聖道而安立的、是爲菩提道安立的。當然我們也承認淨土有很多安樂,那是一種方便,它真正的重點在見佛聞法。所以,如果你把淨土法門想像成一個安樂的受用資具,你是不可能往生的。爲安樂故,求生彼國,不得往生。所以這個地方你要知道,就是你修淨土的人,你念佛的動機,是爲了利有情而求生淨土。
這個地方是講發願,這以下講修行:【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衆生。】
這個地方講到正行,正行當中先講觀想正報。前面講到心理的准備,厭離叁界的色身,好樂淨土的法性生身;第二個,你要生起一個度衆生的心,而求生淨土。這以下講到正行。你這個時候要怎麼緣呢?要緣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怎麼緣呢?或者緣法身,我們講實相念佛,你思惟阿彌陀佛的心是我空、法空的,我的心也是我空、法空的,所以自他不二,這個是緣法身,這個是實相念佛。能念所念性空寂,這個就是思惟法身,報身,前面是理觀,這個等是應化身,這二個都是事相上的觀察,觀想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或者是觀察應化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總而言之,觀察色身的二個重點:第一個金色,第二個光明。所以觀想念佛,第一個是他的身相,第二個是身相所釋放出來的光明。比如說八萬四千相,這相有種種的好,
重點就是你觀這個相好,一定要有光明相出來。
這個是講觀想阿彌陀佛的正報莊嚴,我們再看依報:【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叁昧。】這個是觀想依報莊嚴。正報觀察以後,觀察依報,觀察這個淨土。經典上說:生處的莊嚴,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或者住處宮殿的莊嚴,這個經典上講很多。那這個地方講常行念佛叁昧,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當然這個標准是高了一點。這個地方講到正行,就是觀想極樂世界正報、依報的莊嚴。這以下講助行:【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衆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前面是直接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是透過回向,間接的感應道交,修行布施、持戒的善法,這是當做佛號的眷屬。蕅益大師作一個譬喻說:念佛如果是一艘順風的船,你的布施、持戒就是船上的槳。你這艘順風的船已經很快了,再加上這個槳的推動,就跑得更快了。布施、持戒當然不是淨土的正行,但是你用回向,它也變成一種感應的力量,這個就是欣願門也。這個地方,我們把早期的修行作一個總結。
淨土法門,不管是定心念佛、散心念佛都好,總而言之,臨終的一心不亂是最終的目標,這個誰也不敢否定。不管說你這個人平常修
得多好,只要臨終顛倒,你就完蛋了;只要這個人臨終的時候,昏睡,就完蛋了。所有念佛人的特色,就是到臨終的時候,心裏是非常清楚的;他的色身可以敗壞、可以病痛,但是那個明了的心一定要很清楚──正念分明。這個正念分明有二種相貌:第一個,他的心是真實的,他心中緣真實的功德,一種出世的道心、成佛的心、救度衆生的心。如果你臨終的時候緣的是虛妄的心,還在打妄想──世間的名利、成敗得失,那你以這個虛妄的心,你怎麼念佛都沒有用的。我們知道,感應道交的第一個就是真實的心,這是判定的標准。你臨終的時候看這個人講話,如果還講一些顛顛倒倒的話,那這個人是不可能往生的,因爲他活在虛妄當中。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真實的,你活在虛妄當中,真實跟虛妄是沒有辦法感應的,你要培養一種真實的心出來。第二個,你要培養一個堅定的心,就是無間心、無後心,這當然是行門。前面主要是一種經論的觀想、解門上的觀想;這個無間心、無後心,就是靠平常叁業的加行──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名、意業的觀想,身口意的加行,培養一個無間心、無後心。這個無間心、無後心,慧天老法師說:你先鎖定一百零八聲。他說:臨終的十念,我們把它乘以十倍(哈哈),爲了安全起見乘以十倍,差不多一百聲,還多八聲,一百零八聲。就是你平常訓練自己,專注的念一百零八聲,這一百零八聲當中沒有妄想,無間念、無後念。所以你這個念佛,我覺得二個重點:第一個培養真實的心,你現在還活在虛妄的心、還在貪戀叁界,那是不可能感應道交的;第二個培養堅定的心:一個是解門,一個是行門。這個就是智者大師從種種的經論當中,摘錄出的修行法要。
好,我們《淨土十疑論》就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下面我回答幾個問題。
問:弟子喜歡靜坐,也歸心彌陀,常常念佛一段時間,心就漸漸的寂靜下來,心中只有彌陀佛,其他妄想都不生。但是在寂靜的時候,弟子發現,連提起佛號的念頭也不生。這個時候,是應該安住在寂靜當中,還是提起佛號?
答:你說呢?你安住在寂靜,你的因緣是成就禅定;你提起佛號,是感應道交。諸位要知道,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他力法門不是說阿彌陀佛主動來感應你,沒有這回事情的。我們光聽到感應道交,就知道這不是單方面的事情,一個大悲心是能應,我們的信、願、持名是能感。諸位從緣起的角度想想,你安住在寂靜,你跟誰感應道交呢?你跟你的真如本性感應道交,那這不是自力法門嗎!你今天打坐,你的目標很重要,你到底爲什麼打坐?你如果是爲了成就禅定,那你就把這個佛號當成攝心的方便而已,你的重點不是要去啓動蘊藏在佛號深處的這個無量光、無量壽,你只是把這個佛號當作攝心的方便。你把佛號當作攝心的方便,你的心寂靜了,這個佛號已經完成階段性的任務,把它舍掉,正常。你念阿彌陀佛的重點,不是要成就禅定,而
是成就往生,那你把佛號舍掉,你就完了。有一個古德講到念佛要四不:第一個不求神通,第二個不求禅定,第叁個不求開悟,第四個我忘掉了(衆笑)。不求神通──你求神通,那你這個念佛就是心外求法了。那爲什麼不求禅定呢?你求禅定,你就跟這位法師寫的一樣,你在寂靜的時候就把佛號舍掉了,你爲了成就禅定嘛。沒有錯,你在寂靜的時候提佛號,會對你的心産生幹擾,問題是你的目標在哪裏?所以他講不求禅定很有道理。他不求開悟,你求開悟的話,你念佛的時候就參念佛是誰,你重點不是在啓動彌陀的功德,而是在參念佛是誰,所以他也不求開悟。就是說,一切法是因緣生,看你今天念佛,你的目標是在哪裏,就由目標決定你的方法。如果你的目標是要跟彌陀感應道交,而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一定要提佛號;否則,你就不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我剛剛講過,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你心中沒有提起佛號,阿彌陀佛絕對不會主動跟你感應道交的,不可能,他做不到。我們下一堂課《念佛圓通章》就會講到,感應道交,你要憶念他,他也要憶念你,我釋放一個磁場,你也要釋放一個磁場,二個才能夠感應。一個人釋放磁場,對方根本不釋放磁場,這就沒有辦法感應,下一堂課就會講得很清楚,這不是單方面。所以提不提佛號,就看你爲什麼念佛、你的動機在哪裏。
問:別教的佛跟圓教的佛差別在哪裏?
答:斷惑不同,別教的佛在斷十二品無明,圓教的佛斷四十二品,
最大的差別在這裏。
問:學尼學戒,明白一些重戒的情況;但是有的戒,比如說“四獨戒”很難不犯,因爲因緣很難具足。自學戒律以來,很多事情本來想主動去做,現在怕犯到而不敢去做。有人譏笑太執著:大乘經典在頓教法門當中,都說一切法當體即空,我們持戒是處處不空的。如何把第一義谛跟持戒結合起來?
答:我認爲空觀跟持戒是完全不沖突的。諸位知道空觀在破什麼嗎?空觀不能破因緣法,它是破你心中的執著,你把空觀來破因緣法,那你就破錯了。空觀是你心中有很多的妄想,你觀察它是生滅的,不隨妄轉,這是空觀所破的。持戒,是在因緣當中,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在依他起當中抉擇是非。這個抉擇是非跟破遍計執,這二個是相輔相成的,我不認爲修空觀跟持戒有沖突,我不認爲。當然,你有時候爲了持戒,你會趨于保守:就是這件事情我本來想做,但是可能會犯到“四獨戒”,所以我放棄了。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我同意你的選擇,初學者本來就應該保守。我剛剛講過,趨吉避凶,剛開始不要想要趨吉,一個人不要剛開始就想要貪功德,一開始先遠離過失。這是一個杯子,這個杯子的殊勝來自于它沒有破洞,所以它這個水可以裝得很滿;如果這個杯子有破洞,這個水裝得再滿也沒有用:所以我們剛開始要先求無漏。我發覺剛出家的人跟出家很久的人的心態是一樣的:剛出家的人會偏向減少過失;像我們這出家很老的
(呵呵),我現在的想法也是減少過失。就是說,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他會趨于保守,很多事情他甯可不做。我們的杯子不要要求把它裝得很滿,但是我要求這個杯子不要漏,我覺得這個想法是對的,我認爲沒有什麼不對。你裝了很多水,你一天到晚在漏失,你也得不償失,所以我覺得讓杯先不漏這件事情很重要。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觀無量壽佛經》跟《觀經》是不是就是《十六觀經》?
答:對,這叁部經是完全一樣的,因爲《觀經》有十六個觀,所以又稱《十六觀經》。
我們《淨土十疑論》的課就上到這裏,下一堂課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前面的《阿彌陀經》《淨土十疑論》,其實是偏重在理論的教授;整個實際的修行,下一堂課才是重點。這《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屬于《楞嚴經》的一部分,《楞嚴經》是一個總相,開出來有二十五個法門、二十五圓通,《念佛圓通章》是其中一個法門。所以從這個地方你會知道,它離不開《楞嚴經》。所以我們下二堂課討論的主題:第一個是講《楞嚴經》的首楞嚴王叁昧是怎麼禅修的;第二個是講《念佛圓通章》的念佛叁昧:一個是禅觀的,一個是念佛的,這二個怎麼把它融通起來?我們下一堂課的主題,就是首楞嚴王叁昧跟念佛叁昧之間相互的運作。好,我們這一堂課就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回向。
──《淨土十疑論》導讀終──
《《淨土十疑論》導讀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