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二卷▪P4

  ..續本文上一頁都有無量方便,不是說一定要依止本論來修學。如果你有大乘正見,而修我空觀、法空觀,也能夠趣入真如。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注意一下:我空觀、法空觀當然是大乘共法,但是智者大師的判教:這個我空觀、法空觀是通于大乘的叁系,通、別、圓都是修我空觀、法空觀。爲什麼中觀的學者跟唯識的學者,他們沒有真實的契入真如叁昧呢?就是說你這個我空觀、法空觀是向內、或者向外的差別。如果你是心外求法,離開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個我空觀、法空觀,那這樣就落入別教、通教的思想。如果你這個我空觀、法空觀的修行,是慢慢慢慢趣向于一心叁昧,你是向內的安住,所破的是內心的執取,向內的安住,這樣就對了。這個地方,以向內跟向外的觀察來作一個判斷。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前面觀察真如它說:「是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當然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這個都是共通教、別教,但是不共的地方──唯是一心。所以在《教觀綱宗》當中有一個觀,就是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那個空有沒有明了性,這是關鍵。如果你那個空是個理性,那這是別教;如果你那個空是安住在心性,唯是一心,那這個是圓教。所以唯識學的真如是不受熏的。諸位知道,唯識的真如是一個法,它怎麼受熏呢?它是一個道理。圓教的真如是依止一心安立,它是一個明了的心性安立真如,它是向內的。所以唯識學他不同意每一個人都有真如,因爲真如是心外的一個道理,你要去追求才有,所以它真如不能受熏。大乘佛法是認爲:真如它受熏,因爲顛倒的因緣,它變成無明;因爲覺悟的因緣,它産生萬德莊嚴。你剛剛也說的對,你要依止大乘正見,你依止一心來修習一切法門,你的出發點是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觀察這些果報的差別,一念心性真如受熏。你用殺盜淫妄的業來熏真如,真如現出地獄刀山油鍋;你用五戒、十善的業來熏真如,真如就不思議心,不思議變現出人天果報。你用四谛、十二因緣熏真如,出現偏空涅槃;你用六波羅蜜,出現萬德莊嚴。你這樣子的思考,然後用我空觀、法空觀來作一種調伏煩惱的方便,以無所得爲方便,那這樣子你的我空觀、法空觀肯定趣向真如。就是你的根本思想是依止一念心性起修,那就對了──稱性起修。如果你真如的概念是離開一念心性,另外有一個真如,你必須去追求,向外追求,你最後的功德是一個權教的功德、別教的功德。我們不能夠從你所修的法門來判定你的種姓,就是你對所有法門的依止點。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你依止無爲的那個真理,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這個地方是個問題。

  問:論中提起求生淨土,是爲爲求正信而怯弱的衆生所施設的勝異方便,這是後面會講到。爲什麼法藏大師在論初的「因緣分」當中,把修習止觀判作下品的中品;而把專念的念佛,判作下品的上品。就是念佛比止觀還高?

  答: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念佛法門,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叁根普被。念佛法門我們如果把它詳細的展開來,根據蕅益大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開示:念佛法門具足來說有叁種差別。一種是專念他佛,這個人他不能明白萬法唯是一心的道理,他是心外求法,依止有所得的無明來修習念佛。當然有所得的念佛,他就會思考:我是就是我一念心性本具的,你就修真如無住法門,念念回光返照,你跟就不二了。但是你也不念佛、也不求生淨土,業障凡夫,我是生命當中一個有自性的個體;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他也是一個個體。我們二個之間是完全沒有交集的,沒有交集但是沒關系,我是業障凡夫,我乞求彌陀的救護,這樣子也非常好。但是這樣子,當你在滅惡生善的時候,力量會比較薄弱;萬一有障緣出現的時候,你要滅除障礙會比較辛苦。入道多辛苦,這個叫做事持。但這樣子依止信心,也可以往生,依止信願力往生,這個就是專念他佛,專念他佛以比較高的標准來看是心外求法。第二個是專念自佛,就是我們說的真如叁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蕅益大師說那這個就不是淨土法門,那是自力法門,專修專念自佛。第叁個是自他兼念,自他兼念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你能夠很認真的學習所有的大乘經論,你真實的明白:「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把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這些如夢如幻的因緣所生法,把它無住,把它空掉,看到阿彌陀佛內心當中現前一念心性;也把凡夫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些無始劫以來,依止顛倒所熏習的這些煩惱罪業,這些如夢如幻的因緣所生法,也把它空掉,我們也出現了現前一念心性,結果我們發覺「一如無二如」。依止這個平等不二、自他不二的思考來念佛,所謂的「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這樣子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一念不可思議,百千萬句念念之間不可思議,滅惡生善,這樣叫做「自他不二」的念佛法門。法藏大師他的判教,把這個專修念佛方便判作止觀之上,那他的念佛法門,應該灌頂的時候,他作一個重要的開示:所謂的灌頂,就是讓你明白一個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這念打妄想的心,跟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個你相信就是「自他不二」,就是你不但修這個真如叁昧,你還有多一個他力的救護。所以諸位如果知道的話,在密宗的最高的法門是本尊相應,當然它那個本尊相應不是我們說的「我是業障凡夫,文殊菩薩是萬德莊嚴 」,以一種有所得的心去通身靠倒。密宗要求所有的 修本尊相應、大圓滿、大手印的人,都要通達十年的 顯教基礎,就是要讓你知道:你一念的心性跟十方諸 佛是平等不二的。平等不二這是理觀,我們也不廢事 修。假藉持大悲咒的因緣,開顯你自性本具的觀世音 菩薩的功德。所以法王在作觀世音菩薩灌頂的時候, 他作一個重要的開示:所謂的灌頂,就是讓你明白一 個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這念打妄想的 心,跟觀世音菩薩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個你相信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是你內心本具的。你只是假藉持 大悲咒的因緣,來開顯你本性的功德,這樣子你就成 就了本尊灌頂,你有資格來修這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如果你 還是心外求法,就不能構成灌頂了。所以法藏大師他 把這個專修念佛判作是下品中的上品,修習止觀是下 品中的中品,他這個念佛應該是依止自他不二的實相 法門來念佛,就是自他不二這樣的一個平等思考來念 佛。這個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就是說這個成佛之道 ,有很多的差別果報。有些人會先到天上去享受人天 的快樂,有些人會先到二乘的涅槃作短暫的休息,有 些人會在菩薩的果位作很多很多的耽誤,有些人能夠 從凡夫到成佛,他的差別就是跟你內心的正見有關系 ,你的種姓有關系。就是說你是什麼種姓,最後他就 會先承受這個果報,然後再成就那個果報,再成就那 個果報。所以本論它很強調「生起大乘種姓」。這個當然要大家去想一想,這個成佛之道,你應該何去何從?你應該依止一個什麼樣的方便,對你最有利,你應該去想一想。好,我們今天講這個地方。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