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有无量方便,不是说一定要依止本论来修学。如果你有大乘正见,而修我空观、法空观,也能够趣入真如。不过这个地方,我们注意一下:我空观、法空观当然是大乘共法,但是智者大师的判教: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是通于大乘的三系,通、别、圆都是修我空观、法空观。为什么中观的学者跟唯识的学者,他们没有真实的契入真如三昧呢?就是说你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是向内、或者向外的差别。如果你是心外求法,离开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我空观、法空观,那这样就落入别教、通教的思想。如果你这个我空观、法空观的修行,是慢慢慢慢趣向于一心三昧,你是向内的安住,所破的是内心的执取,向内的安住,这样就对了。这个地方,以向内跟向外的观察来作一个判断。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前面观察真如它说:「是故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当然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这个都是共通教、别教,但是不共的地方──唯是一心。所以在《教观纲宗》当中有一个观,就是你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那个空有没有明了性,这是关键。如果你那个空是个理性,那这是别教;如果你那个空是安住在心性,唯是一心,那这个是圆教。所以唯识学的真如是不受熏的。诸位知道,唯识的真如是一个法,它怎么受熏呢?它是一个道理。圆教的真如是依止一心安立,它是一个明了的心性安立真如,它是向内的。所以唯识学他不同意每一个人都有真如,因为真如是心外的一个道理,你要去追求才有,所以它真如不能受熏。大乘佛法是认为:真如它受熏,因为颠倒的因缘,它变成无明;因为觉悟的因缘,它产生万德庄严。你刚刚也说的对,你要依止大乘正见,你依止一心来修习一切法门,你的出发点是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观察这些果报的差别,一念心性真如受熏。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熏真如,真如现出地狱刀山油锅;你用五戒、十善的业来熏真如,真如就不思议心,不思议变现出人天果报。你用四谛、十二因缘熏真如,出现偏空涅槃;你用六波罗蜜,出现万德庄严。你这样子的思考,然后用我空观、法空观来作一种调伏烦恼的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那这样子你的我空观、法空观肯定趣向真如。就是你的根本思想是依止一念心性起修,那就对了──称性起修。如果你真如的概念是离开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真如,你必须去追求,向外追求,你最后的功德是一个权教的功德、别教的功德。我们不能够从你所修的法门来判定你的种姓,就是你对所有法门的依止点。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你依止无为的那个真理,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这个地方是个问题。
问:论中提起求生净土,是为为求正信而怯弱的众生所施设的胜异方便,这是后面会讲到。为什么法藏大师在论初的「因缘分」当中,把修习止观判作下品的中品;而把专念的念佛,判作下品的上品。就是念佛比止观还高?
答: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念佛法门,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三根普被。念佛法门我们如果把它详细的展开来,根据蕅益大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开示:念佛法门具足来说有三种差别。一种是专念他佛,这个人他不能明白万法唯是一心的道理,他是心外求法,依止有所得的无明来修习念佛。当然有所得的念佛,他就会思考:我是就是我一念心性本具的,你就修真如无住法门,念念回光返照,你跟就不二了。但是你也不念佛、也不求生净土,业障凡夫,我是生命当中一个有自性的个体;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他也是一个个体。我们二个之间是完全没有交集的,没有交集但是没关系,我是业障凡夫,我乞求弥陀的救护,这样子也非常好。但是这样子,当你在灭恶生善的时候,力量会比较薄弱;万一有障缘出现的时候,你要灭除障碍会比较辛苦。入道多辛苦,这个叫做事持。但这样子依止信心,也可以往生,依止信愿力往生,这个就是专念他佛,专念他佛以比较高的标准来看是心外求法。第二个是专念自佛,就是我们说的真如三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说那这个就不是净土法门,那是自力法门,专修专念自佛。第三个是自他兼念,自他兼念就是说你在念佛之前,你能够很认真的学习所有的大乘经论,你真实的明白:「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把阿弥陀佛的万德庄严,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法,把它无住,把它空掉,看到阿弥陀佛内心当中现前一念心性;也把凡夫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些无始劫以来,依止颠倒所熏习的这些烦恼罪业,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法,也把它空掉,我们也出现了现前一念心性,结果我们发觉「一如无二如」。依止这个平等不二、自他不二的思考来念佛,所谓的「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样子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一念不可思议,百千万句念念之间不可思议,灭恶生善,这样叫做「自他不二」的念佛法门。法藏大师他的判教,把这个专修念佛方便判作止观之上,那他的念佛法门,应该灌顶的时候,他作一个重要的开示:所谓的灌顶,就是让你明白一个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这念打妄想的心,跟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个你相信就是「自他不二」,就是你不但修这个真如三昧,你还有多一个他力的救护。所以诸位如果知道的话,在密宗的最高的法门是本尊相应,当然它那个本尊相应不是我们说的「我是业障凡夫,文殊菩萨是万德庄严 」,以一种有所得的心去通身靠倒。密宗要求所有的 修本尊相应、大圆满、大手印的人,都要通达十年的 显教基础,就是要让你知道:你一念的心性跟十方诸 佛是平等不二的。平等不二这是理观,我们也不废事 修。假藉持大悲咒的因缘,开显你自性本具的观世音 菩萨的功德。所以法王在作观世音菩萨灌顶的时候, 他作一个重要的开示:所谓的灌顶,就是让你明白一 个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这念打妄想的 心,跟观世音菩萨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个你相信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是你内心本具的。你只是假藉持 大悲咒的因缘,来开显你本性的功德,这样子你就成 就了本尊灌顶,你有资格来修这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如果你 还是心外求法,就不能构成灌顶了。所以法藏大师他 把这个专修念佛判作是下品中的上品,修习止观是下 品中的中品,他这个念佛应该是依止自他不二的实相 法门来念佛,就是自他不二这样的一个平等思考来念 佛。这个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就是说这个成佛之道 ,有很多的差别果报。有些人会先到天上去享受人天 的快乐,有些人会先到二乘的涅槃作短暂的休息,有 些人会在菩萨的果位作很多很多的耽误,有些人能够 从凡夫到成佛,他的差别就是跟你内心的正见有关系 ,你的种姓有关系。就是说你是什么种姓,最后他就 会先承受这个果报,然后再成就那个果报,再成就那 个果报。所以本论它很强调「生起大乘种姓」。这个当然要大家去想一想,这个成佛之道,你应该何去何从?你应该依止一个什么样的方便,对你最有利,你应该去想一想。好,我们今天讲这个地方。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