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 是「无有是处」的;这个地方跟《楞严经》的说法是完全 一样的。《楞严经》说首楞严王三昧它的情况是:「十方 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十方诸佛都是依止首楞严王三昧 而成就大般涅槃。就是说我们不能够随顺真如三昧来远离 妄想而趋向真如,你要成就大乘种姓、你要发菩提心成就 大乘功德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还没有离开无明妄想,你 的本质是无明妄想,你所修的资粮是依止妄想所生的资粮 ,那这个地方当然就跟成佛不同。「以修世间诸禅三昧, 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我们不修 真如三昧,当然就是依止无明妄想,即使你在无明妄想当 中产生很多的禅定,产生很多很多的身心三昧乐;但是内 心当中有所得的心都还存在,所以这个高慢心就容易生起 ,所以他就没办法出离三界,跟外道是相共的。跟外道相 共,假设远离这种善知识的开导摄受,就很容易生起邪见 颠倒。临济宗有一个禅师叫做黄檗禅师,这个黄檗禅师他 有一天在行脚的时候,遇到一个修苦行的比丘,这个修苦 行的比丘,他希望能够跟黄檗禅师一起去参学,黄檗禅师 也同意。后来参学的时候要经过一个河,这个黄檗禅师就 在这个河边等这个船过去。等这个船过去,这个修苦行的 比丘他等的时间很久,他就有点不耐烦,他就用神通就从 水上走过去。黄檗禅师他慢慢坐船过去以后,再告诉这个 行脚的比丘说:「饶你步步神通,佛法还是在老僧这一边 。」说你这个东西不是佛法,是共外道法。当然我们也赞 叹这种种的三昧神通的资粮力,但是这个「根本」是个问 题,你根本是依止无明妄想,那跟依止真如那力量不同。 讲一句实际的话就是说:流转的因缘是从十二因缘发动的 ,无明缘行,无明产生业力,由业产生果报,由这个果报 产生流转,产生老病死的痛苦。你这个步步神通,没有破 坏无明的力量,我今天不能从水上走过去,但是我内心当 中的真如三昧能够破除无明,我总有一天也可以成就神通 ,总有一天!「但得本,不愁末」。我以前看到一个修行 人的日记上说:有一个喇嘛尊者他在山洞修行,他本来依 止他师父修学,后来他跟另外一个修行法师修学。后来他 师父说:你怎么这几天都没来跟我请法修学?他说:我现 在跟另外一个法师修学,修得不错。他说:他怎么不错呢 ?他说:这个法师嘴巴能够把这个火吐出来,嘴巴能够吐 火!他师父他说:那你要问问他:他这个吐火的力量,这 种功德他修多久?他说:他修了十年,就可以把火吐出来 。他师父说:我只要用一根火柴,就可以把火点出来;他 要修十年,你修这个干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在成就解脱的 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是干什么修学?就是解脱 十二因缘。当然有些人从枝末上解脱,从爱取上的调伏, 或者从业力的消灭,但是根本上就是无明,有所得的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再强调:你今天的成佛之道,你 在走之前,你要想想看,你到底要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 ?这是你的目标,非常重要。
寅二、明益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
这以下讲出有十种的利益,赞叹真如三昧。当然真如三昧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是成佛的,但是你今生就有十种利益。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
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
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
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这个地方,法藏大师把他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善友的 摄受,善友的摄受这是一个总相的功德。我们修真如三昧 ,得到「十方诸佛菩萨之护念」,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这个护念讲一句白话就是加持。为什么呢?蕅益大师解 释说:因为真如是诸佛菩萨的平等法身,你今天能够依止 平等法身,当然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这个加持跟感应, 我们说过一定要心心相应。十方诸佛依止真如,你依止妄 想,他要加持你有困难。所以在净土宗的时候,我们要知 道净土宗虽然强调他力的法门,所谓的佛力加被,但是他 要求你临终的时候,心不贪念、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 内心当中要安住在无所得的真如。你临终的时候依止妄想 到处攀缘,佛菩萨要感应有困难,不是他要不要,这是因 缘不具足。所以这个地方呢,十方诸佛要加持我们,我们 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心心相应的随顺。第一个是善友的摄受 。二、三、四、五是离诸障碍,约着破恶来说。「二者、 不为诸天恶鬼之所恐怖。」蕅益大师说:你观念念无生, 来调伏贪爱,所以外魔所不能恐怖。一个人会有恐怖心, 表示你心中有贪爱;如果你能够以无住法门来调伏贪爱, 你内心当中就无所畏惧。「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 之所惑乱。」前面是贪爱,这是邪见。蕅益大师说:因为 你观察念念无生,调伏邪见,所以外道之法不能诱惑你。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轻薄。」蕅 祖说:因为你深观法性本自空寂,所以业障之消如汤消冰 。这个业障依止妄想而生,你这个妄想慢慢轻薄,业障也 就轻薄。我们过去在消业障是依止惭愧心,断相续心;但 这个地方的消业障是从根本,从根本的妄想无明下手。所 以蕅益大师在《楞严经文句》上说:这个首楞严王三昧, 或者真如三昧的消业障,是灭业障如翻大地,从根本上的 破除业障。「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你修真如三 昧,对大乘一切功德的疑惑慢慢的轻薄,破除疑惑。这个 是能够破除外道鬼神的干扰跟恐怖,也破除我们内在的烦 恼跟罪业,这个是离诸障碍。六、七、八、九、十是妙行 坚固,生起善根善法。「六者、于诸如来境界,信得增长 。」你了知如来功德不离一心故,信心增长,这大乘的功 德,你相信这个功德是存在的,你也相信你可以成就。「 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你了知一切法, 本自寂灭,所以不生忧悔,勇猛精进,不生怯弱。所以你 修真如三昧,妄想淡薄,你对于这样一个修行的勇猛心会 生起。「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 别人就很难干扰你,因为你内心调柔。「九者、虽未得定 ,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则能减损烦恼」,这烦恼轻薄。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一切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你修行真如三昧,对你所有其他的功德,不管是布施、持 戒、忍辱、所有的功德,你都能够变得更为坚固,有真如 三昧的加持更为坚固。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真如 三昧,它这个地方的三昧是「止」,止一切的妄想,以无住为住。当然这个无住为住它是正修,下一科讲到观,就是我们在修止的时候,有时候要起观,有时候起有相观、起无相观加以对治。但是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的观察一心、二门、三大,那是直接趣入真如,那是即空、即假、即中,那是非常圆顿的思考;那这个地方的真如,这个修习止观门,它是把这个止跟观分开,先修无住,然后再修深信。深信就是起观,下一科会说明。但是这个无住是一切的功德的根本,就是我们讲的安住大乘种姓,这是一个重点。好,那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再来日,回向。
问:请问真如三昧的修法是否什么都不要想,包括拜佛、止观当下,这种修法往生以后,是否生到无想天去?
答:这个地方的真如三昧跟无想是不同的。我们也说过:真如三昧是先观后止,他是起观,观外境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再观内在的妄想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然后慢慢慢慢的向内慢慢慢慢的安住,他的心是向内。这个无想定它是向外,它的无想定是没有观,以无想为想,就是说他心是有所住,他是住在无想,他是以无想为住,这无想就是一种妄想,他还是有妄想,也就是说它对无明没有对治力,无想定它是以无想为所缘境,这个地方有所不同。真如三昧的一个问题,我们也说过:这个真如三昧你完全无住,是严重的违背我们的人性,严重的违背!我们的心一定要动,所以后面马鸣菩萨慈悲,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不妨兼修念佛三昧。就是说无住,那当然是最高境界,无相三昧的无住法门,就像禅宗说的「相续也太难」。你要一二秒钟十秒钟的相续不难,但是你要长时间的相续无相三昧很难;那找一个相状让你住,就修一相三昧,专修念佛也是不错,先从一相三昧修起。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所修的功德,以前的功德都是一些小小的珍宝;真如三昧是魔尼宝珠,一切宝中之王,你乃至于只有几秒钟的相应,如果你能够有这样的相应,你再出来以后,你对整个生命的看法会完全不同,它的扭转是从根本上的扭转,它对你产生的灭恶生善的力量是不可思议,即使是少分的相应,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是根本功德。当然你要是不想成佛便罢,你要成佛,这条路你一定要走的。远离无明妄想,以无住为住,这是下一个。当然无住以后,后面讲到修观,要你生心,生起智慧的观照,生起大悲心,那是后面的内涵。当然你连无住都没有达到,后面的观就没有意义了。所谓没有意义是说:从成佛之道来说,你就不相应。所以这个地方跟无想是差太远了。第一个,无想它没有起观;第二个无想是有所住,它是以无想为住,这个地方不同。
问:傥欲入真如门,一定要修论中的止观法,若具大乘正见,而修我空、法空观,是否亦能至之,只是迟速不同?
答:本论的无住法门,它远离外境的执取,远离内心的妄想,它这是一个方便。不管什么法门…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