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地方就有问题了,这不正常。「或多慈爱」,修习真如三昧以后,本来内心当中是把心带回家,是一种平常心的境界,突然间你对众生生起了一种特别的怜悯。或者说「多睡、多病,其心懈怠。」修习真如三昧以后,整天就是懒洋洋的,非常懒惰懈怠,提不起劲。「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突然间三天三夜没有睡觉,然后连续睡三天觉;突然间精进,突然间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你修真如三昧以后,反而对大乘佛法产生不信,很多的疑惑、很多的忧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你修真如三昧是一个成佛之道,成就万德庄严的究竟离苦得乐,你这个人本来在佛堂打坐的好好,突然间跑去种菜了,「更修杂业」,修这世俗的杂业。总之,前面的六段它引生过失:「若着世事,种种牵缠。」就是你本来应该是把心带回家,结果你对世俗之事又产生更多的牵缠、更多的罣碍、更多的疑惑,那就是有障碍了。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有些人鬼神是他用神通来诱惑你;有些人他是用世间的福德来诱惑你,下一段是用禅定来诱惑你。就是说鬼神来障碍你,他基本上的原则就是「顺其习气,令生爱着」。就是你内心深处是爱着这个东西,而你没有加以对治,这个时候鬼神就「哦,你喜欢神通」,他就给你神通;你喜欢世间的福报,他就给你相似的世间福报,让你产生障碍,让你的心回不了家。因为你本身有这样的习性,他就顺着这个习性来诱惑你。第三段是成就外道的邪定,一种相似的禅定: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这当中有三小段,先看第一段「得诸三昧」,这个「三昧」它只是少分相似。一般三昧的现前,基本上内心的相貌是明了寂静的;如果你今天的禅定现前,是非常的昏昧、迟钝,虽然寂静但是不明了,这个地方就是一种邪定。一般来说,闭关修行最怕的就是昏沉,还不怕你打妄想,因为你打妄想,你的明了性还在,你还能够对治。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修行人,不要让他进入昏沉,因为你一昏沉以后,那是一个痴心所相应,很容易落入外道种姓,很容易从昏昧当中生起邪见,所以这个「少分相似」,就是昏昧迟钝的相貌。「或复令人,若一日……至七日,住在定中」,在定中你依稀仿佛能够吃到这些「自然香美饮食」,内心当中非常的欢喜,而且色身也「不饥不渴」,「使」令我们产生「爱着」,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问题。「或令人食无分齐」,吃东西没有限度,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而且气「色」特别的庄严美妙,这些都是一种相似禅定。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鬼神之所以干扰你,基本上不管他给你什么东西、给你什么样的相貌,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破坏你的正念,要破坏你的正念,就一定要先诱惑你。所以古人说:上天要毁灭一个人,他必先以微福诱之,以微小的福报来诱惑你;当然上天是不会毁灭你。我们也可以说这个鬼神要破坏你,他一定是以一些微少的福报、相似的福报来诱惑你。你喜欢神通,他就让你成就神通;你喜欢福德,他就给你福德;你喜欢禅定,他就给你相似禅定:他什么都可以给你。但是,他要你一个东西,你要把你的正念给他,他要破坏你那个正念,真如三昧的那个正念,他就是要你离开那个正念三昧,简单的讲就是这个原则。这个地方就是说,在这个真如三昧的过程当中,就是考验我们一个人的因地发心。这个魔境的出现有二个因素:第一个是一时的忘失正念。我们突然间打妄想,那鬼神乘隙而入;这种一时的失念,我们只要在真如三昧当中起观,观察它如梦如幻,或者我们修归依,归依三宝,他就破除了,这个问题不多。如果只是一时的失念,而招感鬼神的障碍,我们归依三宝、或者提起正念都可以。最怕的就是第二种,就是你因地不真。你在真实用功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你用功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要去作这个拜佛、持咒、修止观的加行?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只是知道一种含糊笼统的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内涵很多,神通也是离苦得乐、禅定也是离苦得乐、这种福德也是离苦得乐,你没有真实一心一意的希求无上菩提,这个时候鬼神就用一些小小的糖果来诱惑你,使令你失去了广大无上菩提的功德,这是你的因地不真。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信成就以后要发菩提心?就是你有没有依止你的菩提本愿,来当作你修行的引导。
寅二、示对治法卯一、治邪
前面是说明鬼神的相貌跟过失,这以下说明他的对治方法。先看「治邪」,再说明「皈正」。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这种鬼神障碍的因素,我们应该要经「常」「智慧观察」。我们也说过,这个对治鬼神的方法,从内在的善根来说,我们生起观照。怎么观照呢?「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就是你自己应该要避免──刚开始你看到境界,不要马上就产生欢喜,不要「堕」入这种「邪」见之「网」;你应该起观,观察这一切的境界,不管是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如果你觉得起观有困难,你就直接归依三宝、念佛、持咒,这样子就「能」够「远离是诸业障」。为什么起观,或者归依三宝就能够远离诸业障呢?我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基本观念:「邪不胜正」。邪恶是黑暗,正是光明,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不是黑暗能够破除光明。那为什么邪不胜正,还有些人会着魔呢?因为他内心没有正气,他没有一直正念。就是说这个房间为什么有黑暗呢?因为你根本没有点起光明,所以只要你肯做一点点小小的努力,这个邪就消失掉,就怕你自己起颠倒,那就没办法了。所以说只要我们能够「当勤正念,不取不着」,这些障碍根本就不是障碍,他自然能够远离,因为邪不胜正。以下就把这个外道的三昧作一个总结: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
这个天魔「外道所」产生的「三昧」、这种邪定,从内心的相貌来说,「皆不离见爱我慢」烦恼,就是爱见的烦恼,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标准。就是说当你用功以后,你的我见愈高,对世俗的贪念愈深,那保证你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你已经没有走在道上了。这是一个很容易判断的标准。从外在的形状来说,「贪着世间名利恭敬」,这个地方也是一种向外攀缘的相貌。就是说,本来我们修真如三昧是深伏烦恼,增长大乘的信心;结果你却增长我爱、我见,贪着世间名利,那你这个方向就错误了。这个错误也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方法操作错误,也可能是有外力干扰,你自己要作一些调整与检讨。
卯二、皈正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这个地方是说,怎么知道我们是正确的走在路上了呢?第一个「不住见相」,第二个「不住得相」。从一个修学次第,我们刚开始先「不住得相」,就是我们对于所缘的境界相,观察它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远离外在的境界,这是「不住得相」。「不住见相」,就是我们能念的这一念心,内心的妄想也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远离外在的境界,远离内心的妄想。当你内心当中感觉到你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慢慢能够见相、离相,当然「真如三昧」不是说都没有境界相,那你这个人就没有明了性。就是说这个境界对你来说,它不能诱惑你、不能干扰你,乃至于你内心当中的妄想对你的干扰也是慢慢淡薄,这就对了。在定中如是,「乃至出定」以后,你的内心当中没有「懈」怠、高「慢」之心,「所有」的「烦恼」就「渐渐」的轻「薄」了。我们也说过这个真如三昧,你从三昧出来以后,你再来观世间,正如《楞严经》所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内心当中就是淡薄很多了,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标准,古德经常说:这个修行,这个人修行上路了,有些人修行还没有上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说你这个人从这个地方要到台北去,怎么开了半天还没有上高速公路,还在这个市区打转?那这就糟糕了。就是说你还搞不清楚这个修行的路头,你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子的话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就是说你这个人上路了,上了高速公路了,当然有时候你懈怠、有时候精进,但是你上路以后,你迟早要到台北的。这个真如三昧也是这样的,从妄想要到真如三昧的过程很困难,但是你一上去以后,外在的境界不能干扰你,内心的妄想也不能干扰你,诸天魔鬼神都不能干扰你,这个无住法门生起的时候力量很大。金刚三昧,或者叫首楞严王三昧,这个首楞严王就是毕竟坚固,不可破坏。所以说,这个三昧刚开始修的时候,你要花很多时间去建立大乘的正见,依止正见去随顺观察,这样花很多的时间。但是你一上路以后,这个成佛之道是迟早的问题,你要精进就早一点,你要懈怠就要慢一点;但最怕就是你还没有上路。那这个地方就是你要赶快用功,赶快找到这个路上去。这个地方是说一个人修行路上的相貌,就是他的判断相貌,他的内心世界「不住见相,不住得相」,内心应无所住。他「出定」以后,身心调柔而谦卑,「所有」的贪、瞋、痴「烦恼」都慢慢淡「薄」了,就是一个人修行上路了。
丑四、劝修习寅一、正劝
这个地方把真如三昧作一个总结,先看「正劝」: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姓,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身为一个生死「凡夫」,假设我们「不」修「习」真 如「三昧」之「法」,想要成就大乘的「如来种姓…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