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就有問題了,這不正常。「或多慈愛」,修習真如叁昧以後,本來內心當中是把心帶回家,是一種平常心的境界,突然間你對衆生生起了一種特別的憐憫。或者說「多睡、多病,其心懈怠。」修習真如叁昧以後,整天就是懶洋洋的,非常懶惰懈怠,提不起勁。「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突然間叁天叁夜沒有睡覺,然後連續睡叁天覺;突然間精進,突然間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你修真如叁昧以後,反而對大乘佛法産生不信,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憂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你修真如叁昧是一個成佛之道,成就萬德莊嚴的究竟離苦得樂,你這個人本來在佛堂打坐的好好,突然間跑去種菜了,「更修雜業」,修這世俗的雜業。總之,前面的六段它引生過失:「若著世事,種種牽纏。」就是你本來應該是把心帶回家,結果你對世俗之事又産生更多的牽纏、更多的罣礙、更多的疑惑,那就是有障礙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有些人鬼神是他用神通來誘惑你;有些人他是用世間的福德來誘惑你,下一段是用禅定來誘惑你。就是說鬼神來障礙你,他基本上的原則就是「順其習氣,令生愛著」。就是你內心深處是愛著這個東西,而你沒有加以對治,這個時候鬼神就「哦,你喜歡神通」,他就給你神通;你喜歡世間的福報,他就給你相似的世間福報,讓你産生障礙,讓你的心回不了家。因爲你本身有這樣的習性,他就順著這個習性來誘惑你。第叁段是成就外道的邪定,一種相似的禅定:
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
這當中有叁小段,先看第一段「得諸叁昧」,這個「叁昧」它只是少分相似。一般叁昧的現前,基本上內心的相貌是明了寂靜的;如果你今天的禅定現前,是非常的昏昧、遲鈍,雖然寂靜但是不明了,這個地方就是一種邪定。一般來說,閉關修行最怕的就是昏沈,還不怕你打妄想,因爲你打妄想,你的明了性還在,你還能夠對治。就是說我們觀察一個修行人,不要讓他進入昏沈,因爲你一昏沈以後,那是一個癡心所相應,很容易落入外道種姓,很容易從昏昧當中生起邪見,所以這個「少分相似」,就是昏昧遲鈍的相貌。「或複令人,若一日……至七日,住在定中」,在定中你依稀仿佛能夠吃到這些「自然香美飲食」,內心當中非常的歡喜,而且色身也「不饑不渴」,「使」令我們産生「愛著」,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問題。「或令人食無分齊」,吃東西沒有限度,有時候「多」、有時候「少」,而且氣「色」特別的莊嚴美妙,這些都是一種相似禅定。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在修真如叁昧的時候,鬼神之所以幹擾你,基本上不管他給你什麼東西、給你什麼樣的相貌,他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破壞你的正念,要破壞你的正念,就一定要先誘惑你。所以古人說:上天要毀滅一個人,他必先以微福誘之,以微小的福報來誘惑你;當然上天是不會毀滅你。我們也可以說這個鬼神要破壞你,他一定是以一些微少的福報、相似的福報來誘惑你。你喜歡神通,他就讓你成就神通;你喜歡福德,他就給你福德;你喜歡禅定,他就給你相似禅定:他什麼都可以給你。但是,他要你一個東西,你要把你的正念給他,他要破壞你那個正念,真如叁昧的那個正念,他就是要你離開那個正念叁昧,簡單的講就是這個原則。這個地方就是說,在這個真如叁昧的過程當中,就是考驗我們一個人的因地發心。這個魔境的出現有二個因素:第一個是一時的忘失正念。我們突然間打妄想,那鬼神乘隙而入;這種一時的失念,我們只要在真如叁昧當中起觀,觀察它如夢如幻,或者我們修歸依,歸依叁寶,他就破除了,這個問題不多。如果只是一時的失念,而招感鬼神的障礙,我們歸依叁寶、或者提起正念都可以。最怕的就是第二種,就是你因地不真。你在真實用功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你用功的目標在哪裏,你爲什麼要去作這個拜佛、持咒、修止觀的加行?你的目標在哪裏?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只是知道一種含糊籠統的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的內涵很多,神通也是離苦得樂、禅定也是離苦得樂、這種福德也是離苦得樂,你沒有真實一心一意的希求無上菩提,這個時候鬼神就用一些小小的糖果來誘惑你,使令你失去了廣大無上菩提的功德,這是你的因地不真。所以爲什麼我們今天信成就以後要發菩提心?就是你有沒有依止你的菩提本願,來當作你修行的引導。
寅二、示對治法卯一、治邪
前面是說明鬼神的相貌跟過失,這以下說明他的對治方法。先看「治邪」,再說明「皈正」。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這種鬼神障礙的因素,我們應該要經「常」「智慧觀察」。我們也說過,這個對治鬼神的方法,從內在的善根來說,我們生起觀照。怎麼觀照呢?「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就是你自己應該要避免──剛開始你看到境界,不要馬上就産生歡喜,不要「墮」入這種「邪」見之「網」;你應該起觀,觀察這一切的境界,不管是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如果你覺得起觀有困難,你就直接歸依叁寶、念佛、持咒,這樣子就「能」夠「遠離是諸業障」。爲什麼起觀,或者歸依叁寶就能夠遠離諸業障呢?我們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基本觀念:「邪不勝正」。邪惡是黑暗,正是光明,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不是黑暗能夠破除光明。那爲什麼邪不勝正,還有些人會著魔呢?因爲他內心沒有正氣,他沒有一直正念。就是說這個房間爲什麼有黑暗呢?因爲你根本沒有點起光明,所以只要你肯做一點點小小的努力,這個邪就消失掉,就怕你自己起顛倒,那就沒辦法了。所以說只要我們能夠「當勤正念,不取不著」,這些障礙根本就不是障礙,他自然能夠遠離,因爲邪不勝正。以下就把這個外道的叁昧作一個總結:
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這個天魔「外道所」産生的「叁昧」、這種邪定,從內心的相貌來說,「皆不離見愛我慢」煩惱,就是愛見的煩惱,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定標准。就是說當你用功以後,你的我見愈高,對世俗的貪念愈深,那保證你這個方法是錯誤的,你已經沒有走在道上了。這是一個很容易判斷的標准。從外在的形狀來說,「貪著世間名利恭敬」,這個地方也是一種向外攀緣的相貌。就是說,本來我們修真如叁昧是深伏煩惱,增長大乘的信心;結果你卻增長我愛、我見,貪著世間名利,那你這個方向就錯誤了。這個錯誤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方法操作錯誤,也可能是有外力幹擾,你自己要作一些調整與檢討。
卯二、皈正
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這個地方是說,怎麼知道我們是正確的走在路上了呢?第一個「不住見相」,第二個「不住得相」。從一個修學次第,我們剛開始先「不住得相」,就是我們對于所緣的境界相,觀察它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遠離外在的境界,這是「不住得相」。「不住見相」,就是我們能念的這一念心,內心的妄想也是念念不生、念念不滅,遠離外在的境界,遠離內心的妄想。當你內心當中感覺到你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慢慢能夠見相、離相,當然「真如叁昧」不是說都沒有境界相,那你這個人就沒有明了性。就是說這個境界對你來說,它不能誘惑你、不能幹擾你,乃至于你內心當中的妄想對你的幹擾也是慢慢淡薄,這就對了。在定中如是,「乃至出定」以後,你的內心當中沒有「懈」怠、高「慢」之心,「所有」的「煩惱」就「漸漸」的輕「薄」了。我們也說過這個真如叁昧,你從叁昧出來以後,你再來觀世間,正如《楞嚴經》所說:「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你內心當中就是淡薄很多了,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定標准,古德經常說:這個修行,這個人修行上路了,有些人修行還沒有上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說你這個人從這個地方要到臺北去,怎麼開了半天還沒有上高速公路,還在這個市區打轉?那這就糟糕了。就是說你還搞不清楚這個修行的路頭,你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樣子的話就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就是說你這個人上路了,上了高速公路了,當然有時候你懈怠、有時候精進,但是你上路以後,你遲早要到臺北的。這個真如叁昧也是這樣的,從妄想要到真如叁昧的過程很困難,但是你一上去以後,外在的境界不能幹擾你,內心的妄想也不能幹擾你,諸天魔鬼神都不能幹擾你,這個無住法門生起的時候力量很大。金剛叁昧,或者叫首楞嚴王叁昧,這個首楞嚴王就是畢竟堅固,不可破壞。所以說,這個叁昧剛開始修的時候,你要花很多時間去建立大乘的正見,依止正見去隨順觀察,這樣花很多的時間。但是你一上路以後,這個成佛之道是遲早的問題,你要精進就早一點,你要懈怠就要慢一點;但最怕就是你還沒有上路。那這個地方就是你要趕快用功,趕快找到這個路上去。這個地方是說一個人修行路上的相貌,就是他的判斷相貌,他的內心世界「不住見相,不住得相」,內心應無所住。他「出定」以後,身心調柔而謙卑,「所有」的貪、瞋、癡「煩惱」都慢慢淡「薄」了,就是一個人修行上路了。
醜四、勸修習寅一、正勸
這個地方把真如叁昧作一個總結,先看「正勸」:
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姓,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身爲一個生死「凡夫」,假設我們「不」修「習」真 如「叁昧」之「法」,想要成就大乘的「如來種姓…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