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這 是「無有是處」的;這個地方跟《楞嚴經》的說法是完全 一樣的。《楞嚴經》說首楞嚴王叁昧它的情況是:「十方 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十方諸佛都是依止首楞嚴王叁昧 而成就大般涅槃。就是說我們不能夠隨順真如叁昧來遠離 妄想而趨向真如,你要成就大乘種姓、你要發菩提心成就 大乘功德是沒有辦法的。因爲你還沒有離開無明妄想,你 的本質是無明妄想,你所修的資糧是依止妄想所生的資糧 ,那這個地方當然就跟成佛不同。「以修世間諸禅叁昧, 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我們不修 真如叁昧,當然就是依止無明妄想,即使你在無明妄想當 中産生很多的禅定,産生很多很多的身心叁昧樂;但是內 心當中有所得的心都還存在,所以這個高慢心就容易生起 ,所以他就沒辦法出離叁界,跟外道是相共的。跟外道相 共,假設遠離這種善知識的開導攝受,就很容易生起邪見 顛倒。臨濟宗有一個禅師叫做黃檗禅師,這個黃檗禅師他 有一天在行腳的時候,遇到一個修苦行的比丘,這個修苦 行的比丘,他希望能夠跟黃檗禅師一起去參學,黃檗禅師 也同意。後來參學的時候要經過一個河,這個黃檗禅師就 在這個河邊等這個船過去。等這個船過去,這個修苦行的 比丘他等的時間很久,他就有點不耐煩,他就用神通就從 水上走過去。黃檗禅師他慢慢坐船過去以後,再告訴這個 行腳的比丘說:「饒你步步神通,佛法還是在老僧這一邊 。」說你這個東西不是佛法,是共外道法。當然我們也贊 歎這種種的叁昧神通的資糧力,但是這個「根本」是個問 題,你根本是依止無明妄想,那跟依止真如那力量不同。 講一句實際的話就是說:流轉的因緣是從十二因緣發動的 ,無明緣行,無明産生業力,由業産生果報,由這個果報 産生流轉,産生老病死的痛苦。你這個步步神通,沒有破 壞無明的力量,我今天不能從水上走過去,但是我內心當 中的真如叁昧能夠破除無明,我總有一天也可以成就神通 ,總有一天!「但得本,不愁末」。我以前看到一個修行 人的日記上說:有一個喇嘛尊者他在山洞修行,他本來依 止他師父修學,後來他跟另外一個修行法師修學。後來他 師父說:你怎麼這幾天都沒來跟我請法修學?他說:我現 在跟另外一個法師修學,修得不錯。他說:他怎麼不錯呢 ?他說:這個法師嘴巴能夠把這個火吐出來,嘴巴能夠吐 火!他師父他說:那你要問問他:他這個吐火的力量,這 種功德他修多久?他說:他修了十年,就可以把火吐出來 。他師父說:我只要用一根火柴,就可以把火點出來;他 要修十年,你修這個幹什麼呢?就是說我們在成就解脫的 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是幹什麼修學?就是解脫 十二因緣。當然有些人從枝末上解脫,從愛取上的調伏, 或者從業力的消滅,但是根本上就是無明,有所得的心。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一再強調:你今天的成佛之道,你 在走之前,你要想想看,你到底要什麼?你追求的是什麼 ?這是你的目標,非常重要。

  寅二、明益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爲十?

  這以下講出有十種的利益,贊歎真如叁昧。當然真如叁昧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是成佛的,但是你今生就有十種利益。

  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

  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

  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

  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

  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這個地方,法藏大師把他分成叁段。第一段是善友的 攝受,善友的攝受這是一個總相的功德。我們修真如叁昧 ,得到「十方諸佛菩薩之護念」,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這個護念講一句白話就是加持。爲什麼呢?蕅益大師解 釋說:因爲真如是諸佛菩薩的平等法身,你今天能夠依止 平等法身,當然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這個加持跟感應, 我們說過一定要心心相應。十方諸佛依止真如,你依止妄 想,他要加持你有困難。所以在淨土宗的時候,我們要知 道淨土宗雖然強調他力的法門,所謂的佛力加被,但是他 要求你臨終的時候,心不貪念、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你 內心當中要安住在無所得的真如。你臨終的時候依止妄想 到處攀緣,佛菩薩要感應有困難,不是他要不要,這是因 緣不具足。所以這個地方呢,十方諸佛要加持我們,我們 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心心相應的隨順。第一個是善友的攝受 。二、叁、四、五是離諸障礙,約著破惡來說。「二者、 不爲諸天惡鬼之所恐怖。」蕅益大師說:你觀念念無生, 來調伏貪愛,所以外魔所不能恐怖。一個人會有恐怖心, 表示你心中有貪愛;如果你能夠以無住法門來調伏貪愛, 你內心當中就無所畏懼。「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 之所惑亂。」前面是貪愛,這是邪見。蕅益大師說:因爲 你觀察念念無生,調伏邪見,所以外道之法不能誘惑你。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輕薄。」蕅 祖說:因爲你深觀法性本自空寂,所以業障之消如湯消冰 。這個業障依止妄想而生,你這個妄想慢慢輕薄,業障也 就輕薄。我們過去在消業障是依止慚愧心,斷相續心;但 這個地方的消業障是從根本,從根本的妄想無明下手。所 以蕅益大師在《楞嚴經文句》上說:這個首楞嚴王叁昧, 或者真如叁昧的消業障,是滅業障如翻大地,從根本上的 破除業障。「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你修真如叁 昧,對大乘一切功德的疑惑慢慢的輕薄,破除疑惑。這個 是能夠破除外道鬼神的幹擾跟恐怖,也破除我們內在的煩 惱跟罪業,這個是離諸障礙。六、七、八、九、十是妙行 堅固,生起善根善法。「六者、于諸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你了知如來功德不離一心故,信心增長,這大乘的功 德,你相信這個功德是存在的,你也相信你可以成就。「 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你了知一切法, 本自寂滅,所以不生憂悔,勇猛精進,不生怯弱。所以你 修真如叁昧,妄想淡薄,你對于這樣一個修行的勇猛心會 生起。「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 別人就很難幹擾你,因爲你內心調柔。「九者、雖未得定 ,于一切時、一切境界,則能減損煩惱」,這煩惱輕薄。 「十者、若得叁昧,不爲一切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你修行真如叁昧,對你所有其他的功德,不管是布施、持 戒、忍辱、所有的功德,你都能夠變得更爲堅固,有真如 叁昧的加持更爲堅固。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真如 叁昧,它這個地方的叁昧是「止」,止一切的妄想,以無住爲住。當然這個無住爲住它是正修,下一科講到觀,就是我們在修止的時候,有時候要起觀,有時候起有相觀、起無相觀加以對治。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前面的觀察一心、二門、叁大,那是直接趣入真如,那是即空、即假、即中,那是非常圓頓的思考;那這個地方的真如,這個修習止觀門,它是把這個止跟觀分開,先修無住,然後再修深信。深信就是起觀,下一科會說明。但是這個無住是一切的功德的根本,就是我們講的安住大乘種姓,這是一個重點。好,那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再來日,回向。

  問:請問真如叁昧的修法是否什麼都不要想,包括拜佛、止觀當下,這種修法往生以後,是否生到無想天去?

  答:這個地方的真如叁昧跟無想是不同的。我們也說過:真如叁昧是先觀後止,他是起觀,觀外境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再觀內在的妄想是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然後慢慢慢慢的向內慢慢慢慢的安住,他的心是向內。這個無想定它是向外,它的無想定是沒有觀,以無想爲想,就是說他心是有所住,他是住在無想,他是以無想爲住,這無想就是一種妄想,他還是有妄想,也就是說它對無明沒有對治力,無想定它是以無想爲所緣境,這個地方有所不同。真如叁昧的一個問題,我們也說過:這個真如叁昧你完全無住,是嚴重的違背我們的人性,嚴重的違背!我們的心一定要動,所以後面馬鳴菩薩慈悲,我們在修真如叁昧的時候,不妨兼修念佛叁昧。就是說無住,那當然是最高境界,無相叁昧的無住法門,就像禅宗說的「相續也太難」。你要一二秒鍾十秒鍾的相續不難,但是你要長時間的相續無相叁昧很難;那找一個相狀讓你住,就修一相叁昧,專修念佛也是不錯,先從一相叁昧修起。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這樣講:我們所修的功德,以前的功德都是一些小小的珍寶;真如叁昧是魔尼寶珠,一切寶中之王,你乃至于只有幾秒鍾的相應,如果你能夠有這樣的相應,你再出來以後,你對整個生命的看法會完全不同,它的扭轉是從根本上的扭轉,它對你産生的滅惡生善的力量是不可思議,即使是少分的相應,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因爲它是根本功德。當然你要是不想成佛便罷,你要成佛,這條路你一定要走的。遠離無明妄想,以無住爲住,這是下一個。當然無住以後,後面講到修觀,要你生心,生起智慧的觀照,生起大悲心,那是後面的內涵。當然你連無住都沒有達到,後面的觀就沒有意義了。所謂沒有意義是說:從成佛之道來說,你就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跟無想是差太遠了。第一個,無想它沒有起觀;第二個無想是有所住,它是以無想爲住,這個地方不同。

  問:傥欲入真如門,一定要修論中的止觀法,若具大乘正見,而修我空、法空觀,是否亦能至之,只是遲速不同?

  答:本論的無住法門,它遠離外境的執取,遠離內心的妄想,它這是一個方便。不管什麼法門…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