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大乘起信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頁,「醜二、明悟淨因緣」。
我們這一科講到「解釋分」,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有關我們生命的真相,在小乘的教育裏面,說是由業力所創造,是業感緣起;大乘佛法認爲是萬法唯心。也就是說我們因地的時候,所謂的業是由內心所主導的,心爲業主;在果報上呢,也是由這一念的心所變現。簡單的講,大乘佛法的生命是強調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因地是由一念的心性所創造,果報也是由一念心性所變現,所以所謂生命的真實相,從大乘的角度來說,一言以蔽之,就是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而已了。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呢?從本論上來說分爲二門: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我們剛開始了解我們這一念心,就是必須要把心帶回家。我們這一念生滅擾動的心,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起惡念,我們把它「攝用歸體」,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回歸到我們的原點,我們心的情況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沒有這些差別的因果相,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衆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個平等理性。這樣一個真如的法界,是十法界所共同依止的一個處所。當我們這一念心「依體起用」,這個真如起動以後,就變成一個生滅門。本論當中,以阿賴耶識來統攝整個生滅門。那什麼叫阿賴耶識呢?在經論上說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整個生滅門簡單的說,就是因跟果二種的相貌。從因相上來說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我們這個生滅心,基本上是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說是「無始時來界」,這個「界」就是種子,有善的種子、有惡的種子。當這個種子遇到因緣刺激以後,就生起種種善惡的現行,就是所謂的「一切法」。在我們的生滅心當中,所謂的「種現相熏」,由種子而帶動的現行,由這個現行又引生的種子,下一時另外一個種子又引生的現行,由種現相互的資助,就構成我們整個生滅門的一個因相。這個因相有二大類:第一個是以覺悟爲主導的清淨的因相,第二個是以不覺來主導所帶動的雜染的因相,這個都是所謂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都含攝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這個因相在我們的心當中一次一次的造作、一次一次的累積,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就使令我們的生命有雜染的六道輪回果報,也會有這樣的因緣而産生清淨的涅槃,這個就是生命的果相。所以這個生滅門就是由覺悟所引導的一個因果相貌,或者說是由迷惑因緣所引導的一個雜染的因果。一個是清淨的因果,一個是雜染的因果,這都是屬于生滅門所收攝。當然生滅門它是一個對立的法,有染淨的對立。
醜二、明悟淨因緣寅一、明悟有淺深
我們前面一科講到迷染的因緣,這個地方我們從生滅門裏面去探討依止覺悟的心所引生的清淨法的因緣。所以「悟淨因緣」這個「悟」是約著因地的相貌來說,我們是以依止覺悟的心;這個「淨」是約著果相來說,帶動一個清淨的果報。也就是說前面的「迷染因緣」是在強調我們生滅門裏面的流轉門,這個地方的「悟淨因緣」是強調還
滅門。這當中分成二科,先看第一科「明悟有淺深」。講到覺悟,覺悟就是一種智慧,先把智慧淺深的差別作一個總說,我們看論文: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
這個地方講到智慧的觀照,先講到凡夫、或者二乘的智慧。「依」止「無明」的「熏習」,這個「無明」是根本無明,就是最初的一念妄動,這一念妄動去「熏習」我們清淨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本來是沒有所謂的因果相,雜染相也不可得、清淨相也不可得,當這一念的妄動去幹擾真如本性以後,會産生什麼結果呢?「所起識者」,就生起一個阿賴耶識,這個「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就有所謂的個體生命,有覺所帶動的涅槃,也可能會有不覺所帶動的叁界流轉,這都是屬于阿賴耶識所收攝。這個阿賴耶識的煩惱它的生滅相是非常微細,所謂的叁細的煩惱,「一念不覺生叁細」,它的生滅相不是我們「凡夫」修止觀的時候,乃至「二乘」人在高深的禅定當中所「能」夠了解的。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內心的生滅相,就表示我們不能對治,因爲你連了解它都不能,那你更不可能去對治它。所以凡夫跟二乘人所能對治的,是第六意識相應的粗顯生滅相;對阿賴耶識微細的生滅相,就不是我們所能夠對治的,因爲凡夫、二乘的覺照是比較粗的智慧。
看第二段,「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阿賴耶識這種微細的生滅相,這些煩惱障礙,是「從初正信」,這個「正信」就是大乘的十信位,你剛開始是先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從這樣的一個信心開始去修行;到了所謂的「發心」住(這個地方「發心」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賢位。),從前面的信心轉成一種「發心」。在論文當中講到「發心」,發叁種心: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第叁個是大悲心。我們剛開始對真如只是一念的信心,經過十信位到了住位以後,就會産生第一個直心,開始去「正念真如法故」,開始不斷的去隨順、憶念真如的法性,使令自己的身口意隨順平等不二的道理。第二個深心,「樂其一切諸善法故」,開始去積集善法。前面的正念真如是斷惡,這個地方是身心修善。第叁個是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到了住位的菩薩,就依止叁心的大菩提心,去「觀察」一心二門的道理,知道我們這一念心有生滅門、有真如門,真生不二,這樣就進入清淨的初地的「法身」,這樣子對阿賴耶識的生滅相,就能「少分」的覺悟,也等于是少分的對治,這個是講到菩薩。「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要到「菩薩」的「究竟地」,就是等覺菩薩的後心,最後才到「佛」的階位,才能夠究竟了知阿賴耶識的生滅相,當然也能夠「窮」盡阿賴耶識的生滅相,就從整個生滅門全部回歸到真如門,這就只有佛才能做到。這個地方講到了二乘人、菩薩跟佛叁種智慧。
這個地方馬鳴菩薩用「了知」來解釋二乘、菩薩跟佛的差別,那什麼叫了知?了知什麼道理呢?在蕅益大師的注解當中強調:《大乘起信論》的修行,它在大乘的解門當中,就是要你了知「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學習大乘的佛法,你就是要知道二件事情:第一個,你要相信妄想是不真實的,它本性是空的;第二個,你要相信你的佛性是本具的: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就是了知這二件事情。後面整個悟淨的修學次第,事實上也是在發明「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二個內涵。
寅二、詳釋淺深差別卯一、總明義深
前面是把覺悟智慧的淺深作一個總說,這以下是「詳」細的說明,這當中有叁科,先看「卯一」的「總明義深」。講到大乘佛法緣起的道理,這個一心二門緣起的道理是甚深甚深。我們看論文:
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
我們研究一心二門這種真如跟生滅二門的道理,我們要掌控叁個主題:第一個是真如,第二個是無明,第叁個是染心,從緣起法來說就是真如、無明、染心這叁個重點,這個地方是把這叁個內涵講出來。「何以故?」在整個緣起的道理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凡夫的流轉是什麼相貌呢?先看第一段,講到染心。「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說我們一念的「心」性,「從本以來」它的本來相貌,是「自性清淨」的。這個地方的「清淨」,不是跟雜染法對立的清淨;這個地方的「清淨」是不垢不淨,它沒有清淨相,也沒有垢染相。所以我們在讀《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不生不滅這句話是二句話,你把這個不生不滅解成一句話,那你這個道理就錯了。不生不滅就是說它遠離生相、遠離滅相,也遠離垢相、遠離淨相,遠離增相、遠離減相,所以這個是六句話,這六句話合起來叫做「自性清淨」,簡單的說就是離諸對待。這樣一個真如門的平等法界,後來就是「而有無明」,就是真如不守自性,向外的攀緣、追求,就産生一種對立的無明,當然這個無明是非常微細的根本無明。這根本無明一發動以後,就再也停不下來,一直在真如的體性裏面,一直的活動、活動、活動。這樣的根本「無明」、對立的思考在心中(在真如裏面的心性)活動以後,就去「染」汙了真如,就創造了這個「染心」,這個「染心」就是枝末無明,所謂的叁細六粗,就是所謂的阿賴耶識跟第六識的二種染心。這個「染心」是這樣來的,是由無明去熏習真如所産生的一個雜染心識。這一段先說明染心生起的因緣,說明染心的相貌。
第二段,說明真如的相貌。「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我們這一念心是由無明的熏習而變成「染心」,「染心」就在境界裏面一次一次的活動;但是值得我們慶幸的是這個清淨的本性,雖然受到無明的幹擾,也受到染心的熏習,但是它的本性是「常恒不變」的。這種「不變」的道理,只有「佛能」夠徹底的了「知」,只有佛能夠徹底的去相應。什麼叫不變呢?簡單的說就是「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馬鳴菩薩把這個不變說出來。說前面的染心是約著我們這一念心的作用,隨緣義,以隨緣的道理來發明我們心的功能叫染心;這個地方,真如是約著不變義。什麼叫「不變」呢?就是「心性常無念故」。這個地方的「常無念故」是說:我們的心體是遠離妄念的,它不能被妄念所染汙…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