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页,「丑二、明悟净因缘」。
我们这一科讲到「解释分」,是解释生命的真实相。有关我们生命的真相,在小乘的教育里面,说是由业力所创造,是业感缘起;大乘佛法认为是万法唯心。也就是说我们因地的时候,所谓的业是由内心所主导的,心为业主;在果报上呢,也是由这一念的心所变现。简单的讲,大乘佛法的生命是强调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地是由一念的心性所创造,果报也是由一念心性所变现,所以所谓生命的真实相,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一言以蔽之,就是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而已了。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它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从本论上来说分为二门: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我们刚开始了解我们这一念心,就是必须要把心带回家。我们这一念生灭扰动的心,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我们把它「摄用归体」,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回归到我们的原点,我们心的情况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没有这些差别的因果相,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个平等理性。这样一个真如的法界,是十法界所共同依止的一个处所。当我们这一念心「依体起用」,这个真如起动以后,就变成一个生灭门。本论当中,以阿赖耶识来统摄整个生灭门。那什么叫阿赖耶识呢?在经论上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整个生灭门简单的说,就是因跟果二种的相貌。从因相上来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我们这个生灭心,基本上是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说是「无始时来界」,这个「界」就是种子,有善的种子、有恶的种子。当这个种子遇到因缘刺激以后,就生起种种善恶的现行,就是所谓的「一切法」。在我们的生灭心当中,所谓的「种现相熏」,由种子而带动的现行,由这个现行又引生的种子,下一时另外一个种子又引生的现行,由种现相互的资助,就构成我们整个生灭门的一个因相。这个因相有二大类:第一个是以觉悟为主导的清净的因相,第二个是以不觉来主导所带动的杂染的因相,这个都是所谓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都含摄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这个因相在我们的心当中一次一次的造作、一次一次的累积,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就使令我们的生命有杂染的六道轮回果报,也会有这样的因缘而产生清净的涅槃,这个就是生命的果相。所以这个生灭门就是由觉悟所引导的一个因果相貌,或者说是由迷惑因缘所引导的一个杂染的因果。一个是清净的因果,一个是杂染的因果,这都是属于生灭门所收摄。当然生灭门它是一个对立的法,有染净的对立。
丑二、明悟净因缘寅一、明悟有浅深
我们前面一科讲到迷染的因缘,这个地方我们从生灭门里面去探讨依止觉悟的心所引生的清净法的因缘。所以「悟净因缘」这个「悟」是约着因地的相貌来说,我们是以依止觉悟的心;这个「净」是约着果相来说,带动一个清净的果报。也就是说前面的「迷染因缘」是在强调我们生灭门里面的流转门,这个地方的「悟净因缘」是强调还
灭门。这当中分成二科,先看第一科「明悟有浅深」。讲到觉悟,觉悟就是一种智慧,先把智慧浅深的差别作一个总说,我们看论文: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这个地方讲到智慧的观照,先讲到凡夫、或者二乘的智慧。「依」止「无明」的「熏习」,这个「无明」是根本无明,就是最初的一念妄动,这一念妄动去「熏习」我们清净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本来是没有所谓的因果相,杂染相也不可得、清净相也不可得,当这一念的妄动去干扰真如本性以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所起识者」,就生起一个阿赖耶识,这个「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就有所谓的个体生命,有觉所带动的涅槃,也可能会有不觉所带动的三界流转,这都是属于阿赖耶识所收摄。这个阿赖耶识的烦恼它的生灭相是非常微细,所谓的三细的烦恼,「一念不觉生三细」,它的生灭相不是我们「凡夫」修止观的时候,乃至「二乘」人在高深的禅定当中所「能」够了解的。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内心的生灭相,就表示我们不能对治,因为你连了解它都不能,那你更不可能去对治它。所以凡夫跟二乘人所能对治的,是第六意识相应的粗显生灭相;对阿赖耶识微细的生灭相,就不是我们所能够对治的,因为凡夫、二乘的觉照是比较粗的智慧。
看第二段,「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阿赖耶识这种微细的生灭相,这些烦恼障碍,是「从初正信」,这个「正信」就是大乘的十信位,你刚开始是先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从这样的一个信心开始去修行;到了所谓的「发心」住(这个地方「发心」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从前面的信心转成一种「发心」。在论文当中讲到「发心」,发三种心: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我们刚开始对真如只是一念的信心,经过十信位到了住位以后,就会产生第一个直心,开始去「正念真如法故」,开始不断的去随顺、忆念真如的法性,使令自己的身口意随顺平等不二的道理。第二个深心,「乐其一切诸善法故」,开始去积集善法。前面的正念真如是断恶,这个地方是身心修善。第三个是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到了住位的菩萨,就依止三心的大菩提心,去「观察」一心二门的道理,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有生灭门、有真如门,真生不二,这样就进入清净的初地的「法身」,这样子对阿赖耶识的生灭相,就能「少分」的觉悟,也等于是少分的对治,这个是讲到菩萨。「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要到「菩萨」的「究竟地」,就是等觉菩萨的后心,最后才到「佛」的阶位,才能够究竟了知阿赖耶识的生灭相,当然也能够「穷」尽阿赖耶识的生灭相,就从整个生灭门全部回归到真如门,这就只有佛才能做到。这个地方讲到了二乘人、菩萨跟佛三种智慧。
这个地方马鸣菩萨用「了知」来解释二乘、菩萨跟佛的差别,那什么叫了知?了知什么道理呢?在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强调:《大乘起信论》的修行,它在大乘的解门当中,就是要你了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学习大乘的佛法,你就是要知道二件事情:第一个,你要相信妄想是不真实的,它本性是空的;第二个,你要相信你的佛性是本具的: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就是了知这二件事情。后面整个悟净的修学次第,事实上也是在发明「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二个内涵。
寅二、详释浅深差别卯一、总明义深
前面是把觉悟智慧的浅深作一个总说,这以下是「详」细的说明,这当中有三科,先看「卯一」的「总明义深」。讲到大乘佛法缘起的道理,这个一心二门缘起的道理是甚深甚深。我们看论文: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我们研究一心二门这种真如跟生灭二门的道理,我们要掌控三个主题:第一个是真如,第二个是无明,第三个是染心,从缘起法来说就是真如、无明、染心这三个重点,这个地方是把这三个内涵讲出来。「何以故?」在整个缘起的道理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凡夫的流转是什么相貌呢?先看第一段,讲到染心。「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说我们一念的「心」性,「从本以来」它的本来相貌,是「自性清净」的。这个地方的「清净」,不是跟杂染法对立的清净;这个地方的「清净」是不垢不净,它没有清净相,也没有垢染相。所以我们在读《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不生不灭这句话是二句话,你把这个不生不灭解成一句话,那你这个道理就错了。不生不灭就是说它远离生相、远离灭相,也远离垢相、远离净相,远离增相、远离减相,所以这个是六句话,这六句话合起来叫做「自性清净」,简单的说就是离诸对待。这样一个真如门的平等法界,后来就是「而有无明」,就是真如不守自性,向外的攀缘、追求,就产生一种对立的无明,当然这个无明是非常微细的根本无明。这根本无明一发动以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一直在真如的体性里面,一直的活动、活动、活动。这样的根本「无明」、对立的思考在心中(在真如里面的心性)活动以后,就去「染」污了真如,就创造了这个「染心」,这个「染心」就是枝末无明,所谓的三细六粗,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跟第六识的二种染心。这个「染心」是这样来的,是由无明去熏习真如所产生的一个杂染心识。这一段先说明染心生起的因缘,说明染心的相貌。
第二段,说明真如的相貌。「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我们这一念心是由无明的熏习而变成「染心」,「染心」就在境界里面一次一次的活动;但是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这个清净的本性,虽然受到无明的干扰,也受到染心的熏习,但是它的本性是「常恒不变」的。这种「不变」的道理,只有「佛能」够彻底的了「知」,只有佛能够彻底的去相应。什么叫不变呢?简单的说就是「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马鸣菩萨把这个不变说出来。说前面的染心是约着我们这一念心的作用,随缘义,以随缘的道理来发明我们心的功能叫染心;这个地方,真如是约着不变义。什么叫「不变」呢?就是「心性常无念故」。这个地方的「常无念故」是说:我们的心体是远离妄念的,它不能被妄念所染污…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