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不能因为妄念而增加。就是说我们无始劫来起了很多的恶念,这个恶念不能够染污我们真如的本性;我们无始劫来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不断的拜〈八十八佛〉、念阿弥陀佛、修种种的善法、起种种的善念,这个善念也不能增加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是远离一切的善念、恶念,这个叫做「不变」义,这个「不变」是这样安立的,它是「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没有所谓的增减相貌,也没有所谓的染净相貌,更不可能有所谓的生跟灭的相貌,它就是经常保持一个如的相貌,这个就是我们所了解的真如。这个如的相貌,法藏大师讲一个譬喻说:假设我们有一个清净的摩尼宝珠,有时候把它丢到臭秽的厕所,这个摩尼宝珠就散发出臭秽的味道;有时候把它拿到清净的檀香旁边熏习,这个摩尼宝珠就出现很多的香味:但是摩尼宝珠的本质是不改变的。你到染污的地方,你用肥皂洗一洗它又清净;你把这个摩尼宝珠拿到香的地方,再把它洗一洗,它香味也消失掉了。也就是说不管香气也好、臭气也好,它不能改变摩尼宝珠的本质。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了解什么叫做「心性常无念故」,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管过去起多大的恶念,我们的心性还是清净本然;不管过去起什么样的善念,我们的心性还是一样清净本然:这个叫做真如,真如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是讲到真如,再看无明。「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这个「无明」的相貌,从本论来说是依真如而起的,就是说我们本来是安住在一真法界的真如(一真法界的意思,就是远离种种相对差别的知见,叫一真法界。),本来是没有差别,后来我们动了一个妄念以后,就产生了我相、人相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不达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心不相应,忽然念起。」这个地方的「忽然」,法藏大师说:什么叫忽然呢?就是无始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妄念是没有一个开始,因为我们讲不出无明是什么时候生起,只好安立做「忽然」。我们研究大乘佛法,说真如是无始的,没有开始;无明也是无始的:这二个都是无始的。这个地方叫做「忽然」,就是所谓的无明、我们这一念心,从一个平等的法界,突然间向外攀缘,向外一追求以后,就产生一个能所的对立,这个时候真如的作用就全体变成一个生灭的阿赖耶识。从真如转成阿赖耶识的过程,是谁去主导的呢?就是由「无明」来主导的,这个过程叫做「无明」。这个地方「无明」值得我们去解释的,它说是「心不相应」。这个地方的「相应」,法藏大师说:根本无明为什么叫心不相应呢?这当中有二层意思:第一个,这个无明是不与心所法相应。诸位研究过唯识学都知道,这个心所它有善恶的功能,所以这个无明本身是不牵涉到善恶的,它是无记性,它没有心所法,没有心所法当然就非善非恶。第二个,它不与一切外在的境界相应。就是这个无明的扰动,它只是向内的扰动,它不向外攀缘。不管你到了清净的环境,它的无明也是扰动;你到了杂染的环境,它的无明还是扰动:它不与外在的环境相应,这个叫做心不相应。我们讲到返妄归真之前,我们应该要先知道三个法:第一个是真如,第二个是无明,第三个是染心。就是说你要修行,你一定要知道什么东西是要消灭,什么东西是要保存的。你不是一昧的就是去消灭,结果你应该保存的没有保存,到最后就形成了障碍,成佛之道就构成障碍。这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你没有具足大乘正见,结果是错认消息。所以马鸣菩萨说:你要生起后面的大乘止观,你要先知道三个法:第一个真如法,第二个无明,第三个染心。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真如是你要保存下来的,无明跟染心是要对治的,刚开始先透漏这个消息。
卯二、别示次第辰一、正释悟净次第巳一、明离染心次第
当你有这样的正见以后,你就有资格修大乘止观,讲到修习止观的「次第」,这个地方二科,先看「辰一」的「正释悟净次第」。我们讲到修习大乘止观的二个次第:第一个是「明离染心次第」,讲到对治染;第二个在第三十二页。在大乘止观当中,第一个是离染心,第二个是离不觉(这个不觉就是无明)。就是说我们有志于修大乘止观,你要掌握二个宗旨:第一个是掌握「达妄本空」,就是面对妄想应该要加以消灭、破坏,这就是第一科的明离染心次第,这个是破执,破坏执着的法门,是属于一种破坏法门,所谓的达妄本空。第二科是「明离不觉次第」,这个地方是一个肯定的法门,「知真本有」,对真如佛性的肯定跟随顺。所以大乘止观事实上在操作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二个原则。从次第上来说,我们可以先从破执下手。先看第一段: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
我们所要消灭的「染心」有「六种」:
一者、执相应染;二者、不断相应染;三者、分别智相应染;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
这六个染心,大方向我们分成二段:前面三个是属于「相应染」,这个相应染主要就是说它会跟环境相应,它会受环境影响。你到了染污的环境,这三个烦恼会增长;你到了清净的环境,这三个烦恼会降低:它会跟环境相应。第二个它会跟心所有法相应,换句话说它是有很多善恶的差别。这个是染心,是相应,是属于第六意识所相应的烦恼。四五六是「不相应染」,它是不跟外在的环境相应的,它也没有所谓的善恶差别,它是跟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们可以把生起「染心的次第」再重新的说一下。染心的生起是从细到粗,我们刚开始是从真如的妄动以后,这个真如就变成了一个阿赖耶。阿赖耶识第一个相貌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是这个「业」,这个业就是业力。真如本来没有所谓的业力,后来一动以后,就累积很多很多的生死业力。当然有业力就有招感性,就变现了能「见心」跟「现色不相应染」。这个能「见心」,是一个主观的自我,是一个我相,这个我相是非常微细的俱生我执。「现色不相应染」是属于客观的环境,是我们所受用的法相。这个地方就是说:从真如受到无明的熏习以后,就从一个平等的法界,变现成一个个体的生命,这个生命有可能是一个安乐的果报,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果报,关键点就是在这个「业」。假设这个无明的动,是随顺于善法的动,就出现安乐的果报;如果是随顺于恶法,就出现痛苦的果报:这都是微细的阿赖耶识的生灭相。从这个果报体相互的作用,就是从我相去接触法相的时候,就产生了「分别智相应染」,这个「分别智相应染」就产生了一个爱,贪爱的烦恼。我们对某一个环境会产生贪爱,对某一种环境会产生厌恶,这种爱憎的差别就是「分别智相应染」。由「分别智」的进一步活动,产生「不断相应染」。这个「不断」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对某一个环境的爱跟憎恨,它本来只是心中的一个希望,但是我们一次一次的造作以后,会产生很多的感受。感受有乐受有苦受,这个苦乐感受经验的相续,就产生一个取跟舍,那这个取跟舍是更强烈了。我们知道爱,它只是一个点状的烦恼,可能是某一个时候才去爱,有时候不去爱;那这个取就是相续,它在内心当中一定要得到为止。从爱加上种种感受的累积,就产生的一个取,或者是产生一个舍,由这个爱憎取舍的内心活动,就进一步变成「执相应染」。这「执相应染」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就是把前面的爱憎跟取舍的这些生命经验,累积成一个所谓的自我意识──这就是我。我对某一件事情有爱,对某一件事情有憎恨,对某一件事情我要去追求,对某一件事情我要去排斥,这些都是依止自我意识而安立的种种名言,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就是我们从真如的因缘,受到无明的干扰以后,产生的三细六粗。从对治上来说,我们先看第一个,我们在修大乘止观,第一个是先对治「执相应染」。
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这个「执相应染」,它所对治的是一个分别的我执,由第六意识的数数分别所产生的自我,这个时候是在「二乘」的「解脱」位,包括了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是大乘的「信相应地」,这个「信相应地」就是大乘的十信满心,到了初住就能够消灭分别的我执。我们修大乘止观,第一个当然是先破坏分别我执,因为它是最粗的烦恼。这个「我」,我们要消灭我执,要先知道什么叫做我。这个我就是主宰,它有主导我们生命追求什么、放弃什么的一个功能,这叫做我。这个我的相貌,一般来说有二种的情况会生起:第一个是即蕴计我,就着五蕴的自体来产生一个自我。当然分别的我执都是依止五取蕴而起的,即蕴计我最初的第一个就是以色法为自我,这个是一个非常粗的执取。就是什么叫我呢?就是以色身为自我。一般人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也没有经过外道思想的静坐,都会以色身为自我。我是很年轻,过几年以后这个我老了,最后死掉。当然以色身为自我的人,就很容易会有断灭见:这个色身死掉了,我们生命的一个主导者也就消失了,所以生命只有一次,那只好及时行乐,这样的一个自我意识的分别是非常粗糙的。第二个是以感受为我。我们这一念心跟环境接触会产生一个受,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苦受。以感受为我的人,他的心情就是跟着感觉走。他对某一件事情有好的感受,他就去追求;有不好的感受,他就去排斥:以这个受来主导整个生命的造作。这种人当然已经比执色为我稍微高明一点,因为毕竟这个受是一个心理的状态。第三个是以想为我。这种人比较清高,前面的受还是一个爱烦恼,这个想是一个见烦恼。有些人是以什么来主导我们的生命?就是以这个思想,说是「我思故我在」。他对某一件事情有很多很多的思想,就用这个思想来主导他的生命,以这个想为自我,以这个想来决定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这个以行蕴为自我就比较高深,以造作为自我,乃至于以识为自我,以了别为自我。这个以行蕴为自我跟以识为自我,都是外道有禅定的人才有这种微细的分别;我们一般人都是以色为自我、以受为自我、以想为自我。可是这个分别我执,基本上是约着五取蕴的当体来执取为自我。修我空观的方法,第一个是修无常观,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感受跟思想都是生灭变化的,你不能当真的。从生灭变化当中,你就知道它是一个虚妄相,它是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才出现这个感受、出现这个思想,当时空改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也改变了,所以它不能当作我们生命的主导。所以这个即蕴计我的消灭方法是修无常观。
第二个是比较高明的,一般是外道的学者,他我相的执取是离蕴计我。就是说五蕴是生老病死,但是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我叫做神我,住在五蕴当中来主导着我的五蕴,那这个修无常观是没办法、没有用的,因为这个五蕴是生灭,它是不生灭的。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佛法的修观,去观察这个「觅之了不可得」。说是离开了五蕴有一个自我,请问这个自我是什么相貌呢?外道就讲不出来了。因为你讲出一个相貌,一定是被五蕴所收摄,所以这个我是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修我空观,主要的二个方法就是:第一个是无常观,第二个就是去观察觅之了不可得。龙树菩萨说:「若我是五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蕴,即非五蕴相。」我的当体是五蕴,那这个我就是生灭;
第二个,如果离开了五蕴有一个我,那这就不是五蕴相了,这不是五蕴相,这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修大乘止观,第一个先破坏分别的自我。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这个「不断相应染」,它是一个分别的法执,它的修学是从十「信」的满心以上(就是十住、十信、十回向),开始进一步的「修学」止观的「方便」,慢慢的「舍」掉分别法执,到了初地的「净心地」才「究竟」的消灭,这是我执跟法执是不同。我执,在唯识学是编入遍计所执性,这个东西是完全不存在的,如龟毛兔角,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但是这个法执,它是依他起性,你不能够说它没有,它是依他起性有它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什么叫法执呢?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有一个法是离开你一念心性而单独的存在,这个就是法执,就是心外有法。这个法跟你的心没有关系,你的心不管是什么样的作用,它是有独立体性的,你起善念也不能去改变它,你起恶念也不能改变它,这个法的存在叫做法执。所以大乘佛法是以万法唯识的道理来破法执。蕅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趋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是由你的心来主导的。佛陀是依止菩提心来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这个善法变成无上菩提;魔王是依止心中的欲望来修习善法,结果这个善法变成魔王的果报。所以这个法是由心来主导的,当你能够知道一切法是由心来主导,你就能够消灭这个法执。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这个地方是消灭微细的法执,「具戒地」就是二地离垢地,具足了三聚净戒。「无相方便地」:这个地方是七地的菩萨,七地的菩萨有甚深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叫「无相」;「方便地」就是他还有功用行,他还要假藉种种的方便来加强他空观的智慧,到七地才远离这种微细的法执。微细的法执的意思是说,它对于杂染法跟清净法还有一些微细的分别。比如说他有时候入定,空观现起;有时候出定,这个空观就会慢慢的退转。所以他在空有这方面,还不能得大自在;要到八地以后,才得到空有无碍的自在,这个时候微细的法执就消灭了。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五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