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四卷

  第十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八頁。

  我們這一科講到「醜一、明迷染因緣」。在整個生滅因緣當中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迷染的因緣,所謂的流轉門;第二個是悟淨的因緣,所謂的還滅門。本論講到有情衆生依止內心的迷惑顛倒所産生的這些生命相貌,這個生命的相貌有五種的意。第一個是業識,第二個是轉識,第叁個是現識,這些都是阿賴耶識的因相跟果相,到這個地方基本上還是一個非常微細的心識活動。我們再看第四:

  四者名爲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前面的轉識跟現識就是一個生命的産生,生命的産生當然一定有一個能受用的我相跟所受用的法相,當這個轉識跟現識一接觸的時候,就産生了所謂的「智識」。這個地方的智不是智慧,指的是一種「分別」。我們開始去分別這個法的好壞,産生一種愛憎之心。當然我們心中有很多希望,有些的境界我們希望跟它接觸,有些不喜歡的境界我們希望跟它遠離,這樣的「分別」叫做「智識」。你內心當中開始把你所接觸的環境分成二大類:哪些環境是你喜歡跟它接觸的,哪些人事你把它歸納成你不喜歡接觸的,這都是因爲有轉識跟現識的相互作用,而産生各式各樣的希望,那這個希望,佛法說就是一種愛著的煩惱。

  五者名爲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

  前面只是一種希望,這樣的希望有可能是前世帶來的等流習性。這個「相續」就是說,當我們跟這些環境(或者是我們喜歡的環境、或者我們不喜歡的環境)真實接觸,心境的接觸就會産生一種感受,這個受可能是樂受,也可能是苦受。這種感受就不是一種希望而已了,就變成你一個實際的生命經驗,這個時候你對于這個東西愛憎的希望就變得更加的強烈、更加的堅固,這就是「相續」。所以這個「相續識」跟「智識」,法藏大師解釋說:這二個體性都是愛著,約著強弱的分別,而安立爲智識和相續識。一個只是一種內心的期待、希望;但是這個「相續識」是根據你真實受用以後,産生一種實際的感受經驗,這個時候就奱成非常強烈,那這個相續識在我們生命當中所造成的作用非常的大。以下把相續識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力分成叁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

  這個相續識表面上是一個愛憎取舍,這個愛憎取舍,基本上對我們的業力有一種引導的作用。我們說過:「業力的保存是保存在業識」,我們每一個人來到叁界都帶了很多「業」力而來,但是到底哪一個業力對我們來生會産生招感性,這跟你的相續識有關系。所以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說:什麼叫做「住持」業力「不失」呢?這句話怎麼解釋呢?法藏大師用十二因緣解釋說:我們剛開始「無明緣行,行緣識」,由無明推動了業力,這個業力保存在識。這個識就是第八識,就是我們這個地方所說的業識。但是這「無量」無邊的「業」力要得果報,它必須有愛取的滋潤,所以「愛取有」。前面「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識,有很多很多的善業、罪業,但是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愛取」的煩惱會去滋潤某一個業力,使令它變成「有」。這個有支表面上解釋就是存在義,它從一種潛伏的功能而轉成存在。也就是說這個業力它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有招感果報的業力。就是說你今生的思想、你今生的好樂,對某一群的業力會有滋潤、刺激的作用。譬如說:你今生有很強大的意樂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你在阿賴耶識當中,你念佛的意很單薄,但是你信願具足。臨終的時候,照正常情況說是強者先牽,本來應該不是淨土的業起現行,但是你臨終的時候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隨念往生,以念力來主導你的業力。就是它能夠「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它會把你淨土的業從一種潛伏的種子,而轉成一個強大能夠招感果報的一個「有」,這就是它對業種有一個成熟性。第二個:

  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

  這一段法藏大師說:我們的思想、愛憎取舍的相續,它進一步會把「有」轉成「生」,把這個有招感業力的業種使令它得果報,使令這個業力變成果報,所以這個相續識的力量很大。它能夠把業力、業種轉成「有」,再把這個有滋潤而轉成「生」。在《淨土聖賢錄》講到:唐朝有一個僧藏大師(僧是佛法僧的僧,藏是大藏經的藏。),他出家以後,看書的意思就是:白天爲大衆師作務,任勞任怨,爲大衆師服勞役;晚上他就專心念佛。等于一方面是持戒修福,一方面是信願持名。到晚年以後,傳記上說「生了一場病」,在病痛當中,他臨命終到來時候,他是看到諸天次第來迎。剛開始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諸天的果報一一現前;但是因爲他的心情、他那個相續識只有一個念頭,所謂的「一心念佛,別無二念」,他是專心的想要到淨土去。所以雖然他持戒修福的業有很多可能性,就是說我們造了善業,大方向來說是招感安樂的果報;但是這個安樂的果報也可能在淨土得安樂果報、也可能到諸天得安樂果報、或者在人間得轉輪聖王,這樣的差別相就是由你這個相續識來指導。結果他因爲一心念佛,諸天的因緣、中陰身就全部消失了,最後阿彌陀佛現前而往生淨土。所以說我們來生的果報,從親因緣來說,跟我們前生的業跟今生的業都有關系。但是這個業力要得果報,跟你愛取的心有關系。你這個業要得果報,要愛、取、有,有才變成生。所以我們這個相續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扮演著一個主導的角色。因爲它能夠「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它會對我們已經成就的業力,有一種滋潤,而使令它招感果報的功能。再看第叁個功能: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這個心念它有一種等流性。這個相續識就是說,你前生有各式各樣的愛憎取舍,你到今生也會有這樣的一個愛憎取舍,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本來已經忘掉了,但是會「忽然」間生起;「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你也可能打種種妄想,生起種種的規劃:這都是因爲你這種愛憎取舍的相續識在那個地方作用。

  是故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所以說從大乘的角度,「叁界」的果報都是因緣所生法、自性空,都是我們一念「心」所造作,也是由一念心所變現的。這個相續識,我們從某一部分來說,跟今生有關系。你今生聽聞什麼樣的教法、接觸什麼樣的善知識、生起怎麼樣的分別,你就有某一個程度的相續識;但是跟你前生也有關系,跟這個過去的等流性也是有關系。比如說在美國有一個心理醫生,寫一本書叫做《前世今生》。這個美國心理醫生他是用催眠術來爲大家治病,他有一個病人得到對水的恐懼症,這個病人一看到水就害怕,他那個相續識對水是非常的排斥。那這件事情很嚴重,因爲這個水是日常用品,你不管是飲用、或者是洗滌、或者各式各樣都是需要水,如果你遇到水就害怕,那生活就遇到很大障礙。你要把這個過失消滅,就要找它的因緣。所以這個心理醫生就爲他催眠,結果就發現他前八十六世的情況都顯現出來。在前面的八十六世當中,他有二世跟水有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一世,他是一個鄉下婦人,有一天帶女兒回娘家參加一個喜慶,在中間過橋的時候遇到暴風雨,她跟女兒都被大水沖走了。因爲這個事情來得太突然了,她在淹沒了之前,心中生起很大的恐怖。而這個恐怖的心是依止水而引起的,所以她在那一世就成就對水排斥的自識相續識,這是第一個。其次,她過去有一生也是住在一個鄉村,她得到一種病,這種病類似淋瘋病,在那個時候是沒有藥可以治療。所以鄉村的人就把這些淋瘋病人全部關在山洞裏面,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個女居士她在死亡之前,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被這個病痛折磨得很嚴重。這個淋瘋病的引生跟水有關系的,因水的汙染而傳染,所以她對水也産生了恐懼排斥。就是說這個人他爲什麼歡喜持戒?有人歡喜修定,有些人歡喜研究智慧,這種愛憎取舍對事物的差別相跟前生有關系,跟你今生的造作也都有關系,這個就是所謂的「以念相應不斷故」,我們每一個人會對各種的事物産生不同的愛憎取舍。再看下一段:

  此義雲何?

  「此義雲何?」就是說爲什麼說是叁界虛僞、唯心所作呢?這個地方作一個問。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這個地方是回答,說「一切法」是由我們真「心」起動,真心起動就變成一個個體生命的阿賴耶,阿賴耶再變成很多很多覺跟不覺「妄念」的造作,就有很多很多的果報。所以我們在「分別」這些果報的時候,就是「分別自心」的影像。什麼叫「分別自心」的影像?《維摩诘經》上說:「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說這個天人共同在一桌吃飯,每一個人因地的福德不同,每一個人看到的飯色有差別。所以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僧團,大方向的話是有共業,但是每一個人受用的色、聲、香、味、觸、法也不同。就是你有你的業力,你變現你的環境,你在你自己的環境中受用;那某一個人有他的業力,他也變現他所謂的轉識,他的六塵境界。你在你自己的六塵裏面去活動,所謂的「一切分別」就是「分別自

  心」的影像,這是流轉門。當我們能夠回光返照,「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假設我們的心,不要隨順這個流轉的方向去活動,把心帶回家、回光返照,這個時候從生滅門而回歸到真如門,就發覺「無有少法可得」。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的「叁界虛僞,唯心所作」的觀念,再把它作一個說明。這以下把前面的五意作一個總結: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所以說這個「世間」的「境界」相,都是「…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