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止我們「無明妄心,而得住持」的。就是說你今天遇到什麼人,會遇到什麼樣的環境,跟你前生的業力有關,跟你今生的思想也有關系。你的想法一直是這樣子,這個果報就一直的一直的存在。你今生遇到這樣的因緣,你的思想不變,你來生還是遇到這樣的因緣,因爲你的妄念不斷的活動,這個果報就不斷的出現。除非你的心念改變,否則你的環境、所變現的果報一樣,就是這麼回事。說是「一切法因緣生」,你的因緣、你的心一直在這樣子環境活動,當然你就招感這個因緣,所以「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雖然「無體可得」,但是你的心不斷的活動,它就不斷的出現。總而言之,「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從流轉門的角度,你生起各式各樣的愛憎取舍,它就有各式各樣相應的法出現;當你這個愛憎取舍消滅的時侯,這些法就消失了。這個觀念很重要──「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這個五意我們可以從二類來分別。說「一念不覺生叁細」,由一念不覺的妄動、造業以後,就變成叁細,就是所謂的業識、轉識、現識,這部分是屬于業力的部分。我們過去已經造了很多很多的業,說實在也沒辦法改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承當過去的業。就是我們阿賴耶識有很多很多的善業,也有很多的罪業,這是誰也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但是「境界爲緣長六粗」,這個自識跟相續識是我們的分別所引生。前面是由業力所引生的;這個是分別所引生,這是可以改變的。
佛在世的時侯,有一個國王叫做娑婆羅那國王。這個國王的果報長得非常莊嚴,他自己也非常滿意,經常在國內舉辦很多的選美大會。但是在國內沒有一個人比他莊嚴,所以他的大臣就勸他說:國王啊!你應該把這個範圍擴大,去聘請國外一些莊嚴的人來跟你比較,這樣才會圓滿。這個時侯,智臣就建議說:我聽說隔壁國家的迦旃延尊者長得特別莊嚴,你應該請他來比較比較。娑婆羅那國王就派了很多的大臣去禮請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是一個阿羅漢,他有叁明、六通、八解脫,他入定觀察,知道他跟這個國王有因緣,過去生有他得度的因緣,對衆生有利益他就歡喜的接受(雖然不是請他來說法,而是比莊嚴。)。迦旃延尊者一來,跟這個國王一比,果然迦旃延尊者比他莊嚴很多,所以這個國王就對迦旃延尊者生起信心,就歸依了迦旃延尊者。歸依了以後,他問尊者說:師父啊!你是什麼因緣而得此莊嚴果報?尊者就回答說:過去生我在僧團做沙彌的時候,我歡喜掃地,他的因緣是對清潔的工作特別好樂。當然人的相續識是各式各樣,每一個人喜歡做的善業也各式各樣。迦旃延尊者過去在做沙彌的時候,他就整天爲大衆師做清潔工作,清潔大殿、清潔廁所、清潔寮房等等。有一天他做清潔工作的時候,有一個乞丐跟他乞食,這個沙彌說:我們叁寶的飲食是不能夠隨便給別人受用的,除非你能夠跟我一起做出坡工作,你幫我打掃環境,打掃好了以後,我把我的飲食分一半給你。那乞丐說:好。這個乞丐以後就每天跟著這個沙彌清潔僧團環境,然後這個沙彌就把他飲食分一半給乞丐。迦旃延尊者說:以前那個沙彌就是我,那個乞丐就是你。你因爲清潔叁寶的因緣,你今生有福德做國王;也因爲這樣的因緣,有這樣一個莊嚴的果報。娑婆羅那國王一聽:我過去只是在叁寶的善法當中修習一個小小的善法就做了國王,就這麼莊嚴;那我要是出家的話,那還得了!這個時候他就放棄了王位,交給他弟弟,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了。出家以後,迦旃延尊者一想:你是一個國王,你在這個國家大家都認識你、大家都供養你,你沒辦法修行,生起我慢心。所以把娑婆羅那國王剃度以後,就帶到隔壁的國家叫做阿盤地國去修行。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出外說法的時候,娑婆羅那國王在自己的山洞修行。這個時候阿盤地國的國王帶著宮女出來遊玩。那國王當然是放逸的境界,喝酒、跳舞,累了就睡覺,這個宮女就到處的玩,就看到了娑婆羅那國王在那個地方打坐修行。這個修行者長得很莊嚴,宮女就在那個地方跟他指指點點、跟他談話。這個時候阿盤地國國王醒過來以後,他看到了宮女跟這個修行者講話的情況,生起嫉妒心。就問這個娑婆羅那國王說:你得到四果沒有?沒有。叁果?也沒有。二果、初果?都沒有。你得到四禅否?也沒有。叁禅、二禅、一禅?都沒有。你連初禅都沒有,表示你沒有離欲啊!你沒有離欲,你怎麼能夠戲弄我的宮女呢?就叫旁邊的軍隊打娑婆羅那國王。看這個意思是打得很重,打得昏過去了。昏過去以後,到了晚上迦旃延尊者回來以後,就把他的身體抱起來,抱回自己的寮房去療傷。到了晚上他就醒過來,醒過來以後(他是一個凡夫,凡夫當然是有煩惱,你這一刺激他的時候,煩惱就活動。),娑婆羅那國王就跟迦旃延尊者說:師父啊!我跟你請假幾天,我要回去了。說:你爲什麼要回去呢?他說:這個阿盤地國的國王欺人太甚,我在那個地方修行,他來傷害我這麼嚴重,我回去跟我弟弟借軍隊,要報這個仇。迦旃延尊者說:這不可以啊,這造殺業,會招感痛苦果報的。這個娑婆羅那國王說:師父,我的心現在跟石頭一樣堅固,沒辦法改變。迦旃延尊者說:好吧,那你要回去也不急在這一時,天也黑了,你先睡一覺,明天早上再走吧。娑婆羅那國王在山洞睡覺的時候(當然阿羅漢他有神通,在夢境就給他一點消息。),他就做夢,夢到他回到自己的國家,跟他的弟弟借軍隊,帶了軍隊來興師問罪,攻打阿盤地國。剛開始氣勢很旺就打勝仗,但是到了最後阿盤地國被逼到實在是沒地方走,就下令反攻,一鼓作氣就把娑婆羅那國王打敗了。打敗了以後,就抓到娑婆羅那國王,送到斷頭臺。這個時候阿盤地國的國王就說:這一場戰爭死了很多人,都是因爲你引起的。就下令劊子手要砍他的頭。要砍的時候,娑婆羅那國王一驚怖就醒過來了,嚇了一身冷汗,原來是一場夢。醒過來以後,迦旃延尊者把握這個機會爲他說四聖谛法:「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他聽了四聖谛以後,當下證得了初果。這是出自于窺基大師《唯識二十頌述記》裏面的一段故事,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往往是在一念之間。假設這個娑婆羅那國王他生起一念的自識相續識,他的心中就是這件事情一定要報仇,這個心念如果沒有破壞的話,我們可以預測娑婆羅那國王來生的果報應該是在叁惡道,不是餓鬼、就是畜生、就是地獄,所謂的「心生,則種種法生」。這個惡念生起沒有破壞,後面的果報就沒完沒了。當然他遇到了善知識,依止法力熏習,破和合識、滅相續心,他把這個希望的惡念破壞了,這個時候「心滅,則種種法滅」。所以你說生命是怎麼回事啊?就是這麼回事。就是說你怎麼知道你能夠改造你的生命呢?你過去有很多的欲望,生爲一個凡夫一定會有欲望,問題是你面對欲望你是怎麼辦?你是隨順它,或者是調伏它?如果你經過出家生涯,已經産生一種對治力,這些欲望你本來應該隨順的而你把它破壞了,那你的生命就有變化了,就是算命先生算你的命就算不准了,你的生命已經是「心滅,則種種法滅」。應該說你過去的生命已經消失了,你現在是脫胎換骨了,就是另外一個生命的出現了。這個地方是一個重點,就是如何的滅相續心?滅這個自識跟相續識是個重點。
好,我們看下一段。前面是解釋五意,這以下解「釋意識」,所謂衆生依心意識而轉。
卯二、釋意識
複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爲意識,亦名分離識,又複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這個是最粗重的心識。「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這「意識」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前面愛憎取舍的一種愛著的「相續識」,這個「相續識」假設我們沒有斷除,繼續
的作用,「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這個地方就轉成了前面所謂的執取相,就是執取識,就是這個相續識我們把它加以執著,下一個「隨事攀緣,分別六塵」,這個地方就産生了計名字相,就正式産生很多的「分別」,所謂的名言,或者說産生很多的思想,所以這個意識就是一種思想。前面的這個意識跟相續識,它是一種感受跟希望;這個地方是一個思想,那這個思想「名爲意識,亦名分離識」。這個「分離」怎麼說呢?就是它的作用是分離的,因爲六根它是分別去攀緣六塵,眼識攀緣色塵、耳識攀緣聲塵,乃至于意識攀緣法塵,它的作用是相互作用的,它是分別作用的。「又複說明分別事識」,它又能夠去分別這些差別的事相因緣,這個「識」是「依」止「見愛煩惱增長義故」,都是依止迷理的見煩惱和迷事的愛煩惱而展轉引生,乃至于展轉的增上。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在流轉門當中最粗的思想。凡夫的流轉果報,當然是由心識的流轉引生。心識的流轉,我們阿賴耶識這個微細的地方我們先不談,破和合識這件事情我們先不談;先談第六意識這個粗顯的心識,這個滅相續心是下手的第一道。這個第六意識引生的心識,從本論來說我們可以分成二類:第一個是感受的問題。「受」,我們跟環境的接觸有很多的感受,産生很多的愛憎取舍這個感受;第二個就是思想的問題,我們的概念、名言的問題,大方向來說,我們在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之前,我們的思想是隨順感受而走,就是跟著感覺走,就是由感受來引導我們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隨順流轉門,就是由自識引生相續識,由相續識引生我們的意識,就是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你就産生什麼樣的思想,凡夫是這樣子,就是以感受來引導思想。修行人相反,我們是用佛法的思想,來引導我們的感受,
這個地方有所不同。
我自己的一個修學經驗,我剛出家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持過午不食有一些困難。就是剛剛做居士的時候,做居士有很多事情要做,到了晚上肚子就餓了。我們今天依著對叁寶的信心、對戒法的信心,不能吃東西,不能持要他持,堅持;餓得太厲害就喝一點開水,趕快期待明天的到來。剛開始持戒都是一分的信心,但是久了以後發覺這也不是個章法,應該在信心之外加一分智慧。在佛學院讀那麼多聖賢書,應該要觀照觀照。後來有一天我就觀照這個受,我想:我是喜歡飽的感受,不歡喜餓的感受,但事實上都是一種感受。剛開始我們會觀察這個受是無常,這個很重要,觀這個受是無常的,也就是說你前一天很餓,但是早上起來的時候變成飽飽的,所以這個「受」是不真實的,觀照這個不真實,你會發覺這個感受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剛開始我們對這個「受」,用無常觀是很好,它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真實,它是隨順因緣而變化的。第二個,就是我們爲什麼一定要喜歡飽的感受呢?其實餓的感受也不錯,它也是一種感受。經過我們智慧的觀照以後,我發覺我「過午不食」這條戒就比較容易持了。就是說餓有餓的感受,飽有飽的感受,你換一個思想,這個餓的感受也不錯,它也是一種感受。而我們過去的這個遍計執,就一定要有一種飽的感受,但是這件事情不決定,不一定要有這個想法,所以我們用思想來改造我們的感受。
有一個老婦人,她生二個女兒,大女兒是賣雨傘,小女兒是賣冰棒。這個老婦人一到了夏天,她痛苦的感受就出現了,因爲她想到她大女兒賣雨傘賣不出去,太陽這麼大這怎麼辦呢?就産生苦受。到了冬天她也感到痛苦,就
想到她小女兒賣冰棒賣不出去。所以她就被這些憂愁、苦惱所系縛。後來遇到一個善知識說:你換一個想法,你夏天的時候想小女兒一到夏天的時候,冰棒賣得很好;你到冬天的時候、雨季的時候,就想大女兒雨傘賣得很好。所以我們的思想能夠善巧應用。
當然我們說:一個人的果報是由業力,業力占一部分,這個阿賴耶識所謂的業識、轉識、現識,這個果報有些依他起是不能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造我們的感受,可以的,靠這個意識的名言安立。就是說我們面對逆境的時候,可以使令自己的痛苦降到最低。一個有智慧的人,利用思想來改造我們的感受,所以心理學家說:要測試一個人思想的不同,你給他半杯水。有些人看到半杯水,內心充滿了希望:唉呀!太好了,我還有半杯水可以受用。這個人是樂觀主義者,他是往光明面去想。有些人看到半杯水,非常的苦惱:糟糕了!只剩下半杯而已。那這個人的想法是往黑暗面去想。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意識對我們的果報也會有引導的作用。就是引導我們的生命,有業力所産生的受、有思想所引生的造作,這二個對我們生命都有影響力。
最後一段,我們看第叁十頁:「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這個地方我們要稍爲分別一下。唯識學講到八識的心王都是無記的,諸位知道它的染淨是由心所帶動的,所以它這個第八識在唯識學的修學是轉識成智。你不能消滅八識,消滅八識的話,在唯識學認爲你這個人是斷滅見,因爲唯識學認爲應該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乃至于前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所以在唯識學認爲「識」沒有錯,錯在心所有法。《大乘起信論》的看法不同,它是安立真如,真如一念妄動變成阿賴耶,這個阿賴耶所帶動的八識都是煩惱,都應該完全消滅。所以《大乘起信論》認爲:這個八識,我們用滅相續識、用對治的觀法來對治一些個體的煩惱;或者是直接破和合識,回光返照我們一念心「覓心了不可得」,直接從生滅門趣入真如門。從《大乘起信論》的角度:它所安立的這些八識是要完全消滅,因爲它是見愛煩惱所引生的。但是唯識學它不認爲心識是見愛煩惱,這個地方我們要分別一下。當然唯識學它沒有安立真如,如果八識就是見愛煩惱引生,這個人的生命就沒有希望了,所以這個地方應該有所差別。因爲《大乘起信論》是先安立真如,真如起動再變成阿賴耶,這個阿賴耶是後面的東西;阿賴耶消滅以後,回歸到一心真如。所以它這個地方,把這個心識,包括整個八識的心王都是見愛煩惱引生的。所以我們在研究唯識跟《大乘起信論》的時候,這個地方要有所區別。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再來日,回向!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