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止我们「无明妄心,而得住持」的。就是说你今天遇到什么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环境,跟你前生的业力有关,跟你今生的思想也有关系。你的想法一直是这样子,这个果报就一直的一直的存在。你今生遇到这样的因缘,你的思想不变,你来生还是遇到这样的因缘,因为你的妄念不断的活动,这个果报就不断的出现。除非你的心念改变,否则你的环境、所变现的果报一样,就是这么回事。说是「一切法因缘生」,你的因缘、你的心一直在这样子环境活动,当然你就招感这个因缘,所以「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虽然「无体可得」,但是你的心不断的活动,它就不断的出现。总而言之,「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从流转门的角度,你生起各式各样的爱憎取舍,它就有各式各样相应的法出现;当你这个爱憎取舍消灭的时侯,这些法就消失了。这个观念很重要──「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五意我们可以从二类来分别。说「一念不觉生三细」,由一念不觉的妄动、造业以后,就变成三细,就是所谓的业识、转识、现识,这部分是属于业力的部分。我们过去已经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说实在也没办法改变;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承当过去的业。就是我们阿赖耶识有很多很多的善业,也有很多的罪业,这是谁也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自识跟相续识是我们的分别所引生。前面是由业力所引生的;这个是分别所引生,这是可以改变的。
佛在世的时侯,有一个国王叫做娑婆罗那国王。这个国王的果报长得非常庄严,他自己也非常满意,经常在国内举办很多的选美大会。但是在国内没有一个人比他庄严,所以他的大臣就劝他说:国王啊!你应该把这个范围扩大,去聘请国外一些庄严的人来跟你比较,这样才会圆满。这个时侯,智臣就建议说:我听说隔壁国家的迦旃延尊者长得特别庄严,你应该请他来比较比较。娑婆罗那国王就派了很多的大臣去礼请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是一个阿罗汉,他有三明、六通、八解脱,他入定观察,知道他跟这个国王有因缘,过去生有他得度的因缘,对众生有利益他就欢喜的接受(虽然不是请他来说法,而是比庄严。)。迦旃延尊者一来,跟这个国王一比,果然迦旃延尊者比他庄严很多,所以这个国王就对迦旃延尊者生起信心,就归依了迦旃延尊者。归依了以后,他问尊者说:师父啊!你是什么因缘而得此庄严果报?尊者就回答说:过去生我在僧团做沙弥的时候,我欢喜扫地,他的因缘是对清洁的工作特别好乐。当然人的相续识是各式各样,每一个人喜欢做的善业也各式各样。迦旃延尊者过去在做沙弥的时候,他就整天为大众师做清洁工作,清洁大殿、清洁厕所、清洁寮房等等。有一天他做清洁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乞丐跟他乞食,这个沙弥说:我们三宝的饮食是不能够随便给别人受用的,除非你能够跟我一起做出坡工作,你帮我打扫环境,打扫好了以后,我把我的饮食分一半给你。那乞丐说:好。这个乞丐以后就每天跟着这个沙弥清洁僧团环境,然后这个沙弥就把他饮食分一半给乞丐。迦旃延尊者说:以前那个沙弥就是我,那个乞丐就是你。你因为清洁三宝的因缘,你今生有福德做国王;也因为这样的因缘,有这样一个庄严的果报。娑婆罗那国王一听:我过去只是在三宝的善法当中修习一个小小的善法就做了国王,就这么庄严;那我要是出家的话,那还得了!这个时候他就放弃了王位,交给他弟弟,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了。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一想:你是一个国王,你在这个国家大家都认识你、大家都供养你,你没办法修行,生起我慢心。所以把娑婆罗那国王剃度以后,就带到隔壁的国家叫做阿盘地国去修行。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出外说法的时候,娑婆罗那国王在自己的山洞修行。这个时候阿盘地国的国王带着宫女出来游玩。那国王当然是放逸的境界,喝酒、跳舞,累了就睡觉,这个宫女就到处的玩,就看到了娑婆罗那国王在那个地方打坐修行。这个修行者长得很庄严,宫女就在那个地方跟他指指点点、跟他谈话。这个时候阿盘地国国王醒过来以后,他看到了宫女跟这个修行者讲话的情况,生起嫉妒心。就问这个娑婆罗那国王说:你得到四果没有?没有。三果?也没有。二果、初果?都没有。你得到四禅否?也没有。三禅、二禅、一禅?都没有。你连初禅都没有,表示你没有离欲啊!你没有离欲,你怎么能够戏弄我的宫女呢?就叫旁边的军队打娑婆罗那国王。看这个意思是打得很重,打得昏过去了。昏过去以后,到了晚上迦旃延尊者回来以后,就把他的身体抱起来,抱回自己的寮房去疗伤。到了晚上他就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他是一个凡夫,凡夫当然是有烦恼,你这一刺激他的时候,烦恼就活动。),娑婆罗那国王就跟迦旃延尊者说:师父啊!我跟你请假几天,我要回去了。说:你为什么要回去呢?他说:这个阿盘地国的国王欺人太甚,我在那个地方修行,他来伤害我这么严重,我回去跟我弟弟借军队,要报这个仇。迦旃延尊者说:这不可以啊,这造杀业,会招感痛苦果报的。这个娑婆罗那国王说:师父,我的心现在跟石头一样坚固,没办法改变。迦旃延尊者说:好吧,那你要回去也不急在这一时,天也黑了,你先睡一觉,明天早上再走吧。娑婆罗那国王在山洞睡觉的时候(当然阿罗汉他有神通,在梦境就给他一点消息。),他就做梦,梦到他回到自己的国家,跟他的弟弟借军队,带了军队来兴师问罪,攻打阿盘地国。刚开始气势很旺就打胜仗,但是到了最后阿盘地国被逼到实在是没地方走,就下令反攻,一鼓作气就把娑婆罗那国王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就抓到娑婆罗那国王,送到断头台。这个时候阿盘地国的国王就说:这一场战争死了很多人,都是因为你引起的。就下令刽子手要砍他的头。要砍的时候,娑婆罗那国王一惊怖就醒过来了,吓了一身冷汗,原来是一场梦。醒过来以后,迦旃延尊者把握这个机会为他说四圣谛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他听了四圣谛以后,当下证得了初果。这是出自于窥基大师《唯识二十颂述记》里面的一段故事,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往往是在一念之间。假设这个娑婆罗那国王他生起一念的自识相续识,他的心中就是这件事情一定要报仇,这个心念如果没有破坏的话,我们可以预测娑婆罗那国王来生的果报应该是在三恶道,不是饿鬼、就是畜生、就是地狱,所谓的「心生,则种种法生」。这个恶念生起没有破坏,后面的果报就没完没了。当然他遇到了善知识,依止法力熏习,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他把这个希望的恶念破坏了,这个时候「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你说生命是怎么回事啊?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说你怎么知道你能够改造你的生命呢?你过去有很多的欲望,生为一个凡夫一定会有欲望,问题是你面对欲望你是怎么办?你是随顺它,或者是调伏它?如果你经过出家生涯,已经产生一种对治力,这些欲望你本来应该随顺的而你把它破坏了,那你的生命就有变化了,就是算命先生算你的命就算不准了,你的生命已经是「心灭,则种种法灭」。应该说你过去的生命已经消失了,你现在是脱胎换骨了,就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出现了。这个地方是一个重点,就是如何的灭相续心?灭这个自识跟相续识是个重点。
好,我们看下一段。前面是解释五意,这以下解「释意识」,所谓众生依心意识而转。
卯二、释意识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这个是最粗重的心识。「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这「意识」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前面爱憎取舍的一种爱着的「相续识」,这个「相续识」假设我们没有断除,继续
的作用,「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这个地方就转成了前面所谓的执取相,就是执取识,就是这个相续识我们把它加以执着,下一个「随事攀缘,分别六尘」,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计名字相,就正式产生很多的「分别」,所谓的名言,或者说产生很多的思想,所以这个意识就是一种思想。前面的这个意识跟相续识,它是一种感受跟希望;这个地方是一个思想,那这个思想「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这个「分离」怎么说呢?就是它的作用是分离的,因为六根它是分别去攀缘六尘,眼识攀缘色尘、耳识攀缘声尘,乃至于意识攀缘法尘,它的作用是相互作用的,它是分别作用的。「又复说明分别事识」,它又能够去分别这些差别的事相因缘,这个「识」是「依」止「见爱烦恼增长义故」,都是依止迷理的见烦恼和迷事的爱烦恼而展转引生,乃至于展转的增上。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在流转门当中最粗的思想。凡夫的流转果报,当然是由心识的流转引生。心识的流转,我们阿赖耶识这个微细的地方我们先不谈,破和合识这件事情我们先不谈;先谈第六意识这个粗显的心识,这个灭相续心是下手的第一道。这个第六意识引生的心识,从本论来说我们可以分成二类:第一个是感受的问题。「受」,我们跟环境的接触有很多的感受,产生很多的爱憎取舍这个感受;第二个就是思想的问题,我们的概念、名言的问题,大方向来说,我们在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之前,我们的思想是随顺感受而走,就是跟着感觉走,就是由感受来引导我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随顺流转门,就是由自识引生相续识,由相续识引生我们的意识,就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凡夫是这样子,就是以感受来引导思想。修行人相反,我们是用佛法的思想,来引导我们的感受,
这个地方有所不同。
我自己的一个修学经验,我刚出家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持过午不食有一些困难。就是刚刚做居士的时候,做居士有很多事情要做,到了晚上肚子就饿了。我们今天依着对三宝的信心、对戒法的信心,不能吃东西,不能持要他持,坚持;饿得太厉害就喝一点开水,赶快期待明天的到来。刚开始持戒都是一分的信心,但是久了以后发觉这也不是个章法,应该在信心之外加一分智慧。在佛学院读那么多圣贤书,应该要观照观照。后来有一天我就观照这个受,我想:我是喜欢饱的感受,不欢喜饿的感受,但事实上都是一种感受。刚开始我们会观察这个受是无常,这个很重要,观这个受是无常的,也就是说你前一天很饿,但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变成饱饱的,所以这个「受」是不真实的,观照这个不真实,你会发觉这个感受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刚开始我们对这个「受」,用无常观是很好,它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它是随顺因缘而变化的。第二个,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喜欢饱的感受呢?其实饿的感受也不错,它也是一种感受。经过我们智慧的观照以后,我发觉我「过午不食」这条戒就比较容易持了。就是说饿有饿的感受,饱有饱的感受,你换一个思想,这个饿的感受也不错,它也是一种感受。而我们过去的这个遍计执,就一定要有一种饱的感受,但是这件事情不决定,不一定要有这个想法,所以我们用思想来改造我们的感受。
有一个老妇人,她生二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雨伞,小女儿是卖冰棒。这个老妇人一到了夏天,她痛苦的感受就出现了,因为她想到她大女儿卖雨伞卖不出去,太阳这么大这怎么办呢?就产生苦受。到了冬天她也感到痛苦,就
想到她小女儿卖冰棒卖不出去。所以她就被这些忧愁、苦恼所系缚。后来遇到一个善知识说:你换一个想法,你夏天的时候想小女儿一到夏天的时候,冰棒卖得很好;你到冬天的时候、雨季的时候,就想大女儿雨伞卖得很好。所以我们的思想能够善巧应用。
当然我们说:一个人的果报是由业力,业力占一部分,这个阿赖耶识所谓的业识、转识、现识,这个果报有些依他起是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我们的感受,可以的,靠这个意识的名言安立。就是说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可以使令自己的痛苦降到最低。一个有智慧的人,利用思想来改造我们的感受,所以心理学家说:要测试一个人思想的不同,你给他半杯水。有些人看到半杯水,内心充满了希望:唉呀!太好了,我还有半杯水可以受用。这个人是乐观主义者,他是往光明面去想。有些人看到半杯水,非常的苦恼:糟糕了!只剩下半杯而已。那这个人的想法是往黑暗面去想。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意识对我们的果报也会有引导的作用。就是引导我们的生命,有业力所产生的受、有思想所引生的造作,这二个对我们生命都有影响力。
最后一段,我们看第三十页:「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这个地方我们要稍为分别一下。唯识学讲到八识的心王都是无记的,诸位知道它的染净是由心所带动的,所以它这个第八识在唯识学的修学是转识成智。你不能消灭八识,消灭八识的话,在唯识学认为你这个人是断灭见,因为唯识学认为应该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乃至于前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所以在唯识学认为「识」没有错,错在心所有法。《大乘起信论》的看法不同,它是安立真如,真如一念妄动变成阿赖耶,这个阿赖耶所带动的八识都是烦恼,都应该完全消灭。所以《大乘起信论》认为:这个八识,我们用灭相续识、用对治的观法来对治一些个体的烦恼;或者是直接破和合识,回光返照我们一念心「觅心了不可得」,直接从生灭门趣入真如门。从《大乘起信论》的角度:它所安立的这些八识是要完全消灭,因为它是见爱烦恼所引生的。但是唯识学它不认为心识是见爱烦恼,这个地方我们要分别一下。当然唯识学它没有安立真如,如果八识就是见爱烦恼引生,这个人的生命就没有希望了,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有所差别。因为《大乘起信论》是先安立真如,真如起动再变成阿赖耶,这个阿赖耶是后面的东西;阿赖耶消灭以后,回归到一心真如。所以它这个地方,把这个心识,包括整个八识的心王都是见爱烦恼引生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跟《大乘起信论》的时候,这个地方要有所区别。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再来日,回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