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八页。
我们这一科讲到「丑一、明迷染因缘」。在整个生灭因缘当中有二个因缘:第一个是迷染的因缘,所谓的流转门;第二个是悟净的因缘,所谓的还灭门。本论讲到有情众生依止内心的迷惑颠倒所产生的这些生命相貌,这个生命的相貌有五种的意。第一个是业识,第二个是转识,第三个是现识,这些都是阿赖耶识的因相跟果相,到这个地方基本上还是一个非常微细的心识活动。我们再看第四: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前面的转识跟现识就是一个生命的产生,生命的产生当然一定有一个能受用的我相跟所受用的法相,当这个转识跟现识一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智识」。这个地方的智不是智慧,指的是一种「分别」。我们开始去分别这个法的好坏,产生一种爱憎之心。当然我们心中有很多希望,有些的境界我们希望跟它接触,有些不喜欢的境界我们希望跟它远离,这样的「分别」叫做「智识」。你内心当中开始把你所接触的环境分成二大类:哪些环境是你喜欢跟它接触的,哪些人事你把它归纳成你不喜欢接触的,这都是因为有转识跟现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希望,那这个希望,佛法说就是一种爱着的烦恼。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
前面只是一种希望,这样的希望有可能是前世带来的等流习性。这个「相续」就是说,当我们跟这些环境(或者是我们喜欢的环境、或者我们不喜欢的环境)真实接触,心境的接触就会产生一种感受,这个受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苦受。这种感受就不是一种希望而已了,就变成你一个实际的生命经验,这个时候你对于这个东西爱憎的希望就变得更加的强烈、更加的坚固,这就是「相续」。所以这个「相续识」跟「智识」,法藏大师解释说:这二个体性都是爱着,约着强弱的分别,而安立为智识和相续识。一个只是一种内心的期待、希望;但是这个「相续识」是根据你真实受用以后,产生一种实际的感受经验,这个时候就奱成非常强烈,那这个相续识在我们生命当中所造成的作用非常的大。以下把相续识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力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
这个相续识表面上是一个爱憎取舍,这个爱憎取舍,基本上对我们的业力有一种引导的作用。我们说过:「业力的保存是保存在业识」,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三界都带了很多「业」力而来,但是到底哪一个业力对我们来生会产生招感性,这跟你的相续识有关系。所以这个地方法藏大师说:什么叫做「住持」业力「不失」呢?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法藏大师用十二因缘解释说:我们刚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由无明推动了业力,这个业力保存在识。这个识就是第八识,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业识。但是这「无量」无边的「业」力要得果报,它必须有爱取的滋润,所以「爱取有」。前面「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识,有很多很多的善业、罪业,但是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个「爱取」的烦恼会去滋润某一个业力,使令它变成「有」。这个有支表面上解释就是存在义,它从一种潜伏的功能而转成存在。也就是说这个业力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有招感果报的业力。就是说你今生的思想、你今生的好乐,对某一群的业力会有滋润、刺激的作用。譬如说:你今生有很强大的意乐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你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念佛的意很单薄,但是你信愿具足。临终的时候,照正常情况说是强者先牵,本来应该不是净土的业起现行,但是你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随念往生,以念力来主导你的业力。就是它能够「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它会把你净土的业从一种潜伏的种子,而转成一个强大能够招感果报的一个「有」,这就是它对业种有一个成熟性。第二个:
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
这一段法藏大师说:我们的思想、爱憎取舍的相续,它进一步会把「有」转成「生」,把这个有招感业力的业种使令它得果报,使令这个业力变成果报,所以这个相续识的力量很大。它能够把业力、业种转成「有」,再把这个有滋润而转成「生」。在《净土圣贤录》讲到:唐朝有一个僧藏大师(僧是佛法僧的僧,藏是大藏经的藏。),他出家以后,看书的意思就是:白天为大众师作务,任劳任怨,为大众师服劳役;晚上他就专心念佛。等于一方面是持戒修福,一方面是信愿持名。到晚年以后,传记上说「生了一场病」,在病痛当中,他临命终到来时候,他是看到诸天次第来迎。刚开始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在临命终的时候,诸天的果报一一现前;但是因为他的心情、他那个相续识只有一个念头,所谓的「一心念佛,别无二念」,他是专心的想要到净土去。所以虽然他持戒修福的业有很多可能性,就是说我们造了善业,大方向来说是招感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也可能在净土得安乐果报、也可能到诸天得安乐果报、或者在人间得转轮圣王,这样的差别相就是由你这个相续识来指导。结果他因为一心念佛,诸天的因缘、中阴身就全部消失了,最后阿弥陀佛现前而往生净土。所以说我们来生的果报,从亲因缘来说,跟我们前生的业跟今生的业都有关系。但是这个业力要得果报,跟你爱取的心有关系。你这个业要得果报,要爱、取、有,有才变成生。所以我们这个相续识,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也扮演着一个主导的角色。因为它能够「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它会对我们已经成就的业力,有一种滋润,而使令它招感果报的功能。再看第三个功能:
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这个心念它有一种等流性。这个相续识就是说,你前生有各式各样的爱憎取舍,你到今生也会有这样的一个爱憎取舍,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本来已经忘掉了,但是会「忽然」间生起;「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你也可能打种种妄想,生起种种的规划:这都是因为你这种爱憎取舍的相续识在那个地方作用。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所以说从大乘的角度,「三界」的果报都是因缘所生法、自性空,都是我们一念「心」所造作,也是由一念心所变现的。这个相续识,我们从某一部分来说,跟今生有关系。你今生听闻什么样的教法、接触什么样的善知识、生起怎么样的分别,你就有某一个程度的相续识;但是跟你前生也有关系,跟这个过去的等流性也是有关系。比如说在美国有一个心理医生,写一本书叫做《前世今生》。这个美国心理医生他是用催眠术来为大家治病,他有一个病人得到对水的恐惧症,这个病人一看到水就害怕,他那个相续识对水是非常的排斥。那这件事情很严重,因为这个水是日常用品,你不管是饮用、或者是洗涤、或者各式各样都是需要水,如果你遇到水就害怕,那生活就遇到很大障碍。你要把这个过失消灭,就要找它的因缘。所以这个心理医生就为他催眠,结果就发现他前八十六世的情况都显现出来。在前面的八十六世当中,他有二世跟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一世,他是一个乡下妇人,有一天带女儿回娘家参加一个喜庆,在中间过桥的时候遇到暴风雨,她跟女儿都被大水冲走了。因为这个事情来得太突然了,她在淹没了之前,心中生起很大的恐怖。而这个恐怖的心是依止水而引起的,所以她在那一世就成就对水排斥的自识相续识,这是第一个。其次,她过去有一生也是住在一个乡村,她得到一种病,这种病类似淋疯病,在那个时候是没有药可以治疗。所以乡村的人就把这些淋疯病人全部关在山洞里面,让他们自生自灭。这个女居士她在死亡之前,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被这个病痛折磨得很严重。这个淋疯病的引生跟水有关系的,因水的污染而传染,所以她对水也产生了恐惧排斥。就是说这个人他为什么欢喜持戒?有人欢喜修定,有些人欢喜研究智慧,这种爱憎取舍对事物的差别相跟前生有关系,跟你今生的造作也都有关系,这个就是所谓的「以念相应不断故」,我们每一个人会对各种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爱憎取舍。再看下一段:
此义云何?
「此义云何?」就是说为什么说是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呢?这个地方作一个问。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这个地方是回答,说「一切法」是由我们真「心」起动,真心起动就变成一个个体生命的阿赖耶,阿赖耶再变成很多很多觉跟不觉「妄念」的造作,就有很多很多的果报。所以我们在「分别」这些果报的时候,就是「分别自心」的影像。什么叫「分别自心」的影像?《维摩诘经》上说:「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说这个天人共同在一桌吃饭,每一个人因地的福德不同,每一个人看到的饭色有差别。所以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僧团,大方向的话是有共业,但是每一个人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同。就是你有你的业力,你变现你的环境,你在你自己的环境中受用;那某一个人有他的业力,他也变现他所谓的转识,他的六尘境界。你在你自己的六尘里面去活动,所谓的「一切分别」就是「分别自
心」的影像,这是流转门。当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假设我们的心,不要随顺这个流转的方向去活动,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这个时候从生灭门而回归到真如门,就发觉「无有少法可得」。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的「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的观念,再把它作一个说明。这以下把前面的五意作一个总结: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所以说这个「世间」的「境界」相,都是「…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