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叁卷

  第十叁卷

  《大乘起信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六頁,「醜叁、總辨同異」。

  本論總共是分成五科,所謂的「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跟最後的「勸修利益分」。這五分當中,第一分的「因緣分」等于是一個總說,把本論造作的因緣跟本論的修學宗旨作一個總說;其他的四科主要是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證四種功德。我們這一科是講到「解釋分」,主要就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主要的就是要離苦得樂,我們不是把佛法當做是一種學術的研究,更重要的我們希望透過佛法的實踐,能夠改造我們的生命,使令我們離開痛苦而趨向安樂。在産生真實的行動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痛苦是怎麼樣産生的?安樂又是怎麼産生的?所以我們在實際的行動之前,培養自已對生命的觀照,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你才能知道在你的生命當中,哪些是必須要消滅,哪些是必須要增加的,你才能夠有所取舍。對于生命的真相,本論主要是根據「一心具足二門」來加以觀察。從大乘佛法的角度,認爲生命的現象是我們一念的心性所變現,離開了現前一念心性就沒有少法可得。所以大乘因緣觀的宗旨,是安立在「萬法唯是一心」的基礎。既然一切法是心所變現,所以了解我們這一念心就變得非常重要。在觀照我們心性的時候,本論是從二個角度來觀照:第一個是真如門,首先我們觀察我們這一念心內在的體性,它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就是從無始劫到現在,我們的內在體性是不增不減,沒有增減相、沒有垢淨相、沒有生滅相,所謂清淨平等的法界。這樣的一個法界,天臺宗安立它叫做理具法界,就是在理體上法爾具足的,它不隨順因緣而變化,叫理具法界。第二個,我們觀察生命是觀察我們這一念心的作用,所謂的生滅門。前面的真如門是一個平等法界,沒有所謂個體生命的差別;這個生滅門,天臺宗講是一種事造法界,它是隨順因緣而産生很多很多個體生命的差別相。在這麼多因緣當中,本論會歸成二種因緣:第一個是覺悟,第二個是不覺。就是說在生滅的作用當中,假設我們所隨順的是一種覺悟的功能,由覺悟來帶動我們的造作,我們的生命會趨向于法身、般若、解脫的安樂果報;假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順我們的感情、隨順我們的欲望(所謂的不覺)來帶動的話,我們的生命會趨向于惑、業、苦這種痛苦的果報。所以在本論當中,它是以覺跟不覺來統攝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個叫做事造法界。這個法界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對立,有染淨的對立、有各式各樣增減的對立、有生滅的對立。當我們能夠很平等的觀察到我們生命當中的相貌:有所謂的真如門的平等法界,所謂的「差即無差」這種的平等法界;也能夠同時看到生命的這種差別法界,所謂的「無差成差」。這樣子我們就能夠觀察到我們這一念心,當下即空、即假、即中,而悟入所謂的大乘不二法門──真如跟生滅是平等不二,這樣子的話你就能夠正確的生起大乘的正見。前面講到覺跟不覺二種的相貌:覺有所謂的本覺、始覺,不覺有根本不覺跟枝末不覺。這一段等于作一個總結,把覺跟不覺的同異點作一個「總辨」,作一個籠總的說明。

  醜叁、總辨同異寅一、標

  這一科分成二科,「寅一」先作一個「標」示: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雲何爲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前面講到生滅門,就講到對立的生命、個體的生命,在整個個體生命當中,基本上分成二類:第一個是依止「覺」悟所啓動的清淨果報,第二個是依止「不覺」所啓動的雜染果報。這二種果報,基本上「有二種」的相互關系:「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覺跟不覺有共同相,也有差別相。這一段先作一個總標,把覺跟不覺的相互關系先標出來;以下把這個同相、異相的道理再詳細的說明。

  寅二、釋卯一、釋同相

  解釋當中分二科,先解「釋同相」的道理,這當中有二段,先看第一段正釋,正式的解釋:

  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羅中,依于此義,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

  在覺跟不覺的生滅對待當中,我們先講它們之間「同相」關系。第一段先講一個譬喻:「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這樣的一個道理,我們用日常生活的因緣來作一個譬喻。「譬如」這個「瓦器」,當然瓦器不是一種,有很多種,比如說缽、湯匙、花瓶。從它的作用來說,缽有缽的作用,花瓶有花瓶的作用;從體性上說,它們都是「微塵性相」,都是一個泥土,以泥土爲本質所成就的一個作用。這個譬喻我們看合法:「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我們在觀察生滅門的時候,我們觀察到這個衆生的心,十法界的衆生有二種的心態:一個是「無漏」的心,一個是「無明」的心。這個無漏的心就是一種覺悟的心,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在大乘上說主要就是菩提心)它所帶動的「種種業幻」:我們依止內在的願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力,我們造了很多很多六波羅蜜的善業,成就未來依正莊嚴的果報,這是以無漏的心識所起動的一個業幻;假設我們今天是隨順我們的感覺,這種不覺的心態,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就招感叁界的苦果,這也是種種的業幻。但是不管是無漏所起動的業幻,或者無明的業幻,從本質上來說,「皆同真如性相」,都是依止一心真如所顯現的作用,就是把它會歸到我們理具法界的時候,這二個心態的本性是平等不二的。這是合法,以下把這個觀念引用經文來證明,引證:「是故修多羅中,依于此義,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這以下馬鳴菩薩根據大乘的「修多羅」,這個地方主要是根據《圓覺經》《大品般若經》這二部經,這二部經都講到這種共相的道理。怎麼知道呢?「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凡夫「衆生」的感情世界,那是一種非常錯綜複雜的,凡夫的內心當中,每一個人的煩惱是各式各樣,有些人貪欲重、有些人瞋心重,各式各樣的欲望;依止個人的欲望去追求,造作種種的業力,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但是他的「本」性卻是「常住」不動,而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涅槃」。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可以知道,這句話是根據共相的道理來解釋的,依止衆生的理具法界來解釋衆生的本性是常住,是安住在涅槃。這個是講到凡夫的共相,其次講到聖人的共相。「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我們看諸佛菩薩,他的功德莊嚴也各式各樣,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功德,藥師佛有藥師佛的功德,每一尊佛所成就的這種功德、叁昧、神通是各式各樣;但是從本性上來說,它是「非可修相,非可作相」,從本性上來說這也不是修行所成就的,從本性上是「畢竟無得」。這個地方,當我們把這些萬德莊嚴攝用歸體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些法是無有少法可得,這樣子講也是依止共相來說明。這一段是把凡夫的惑業苦,跟諸佛菩薩的法身般若解脫,這種差別相與共相來加以融通。這一段論文是一個正式的說明;以下第二段除疑,破除我們的疑惑。我們看論文:

  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

  「亦無色相可見」這句話,等于是提出一個問。從共相的角度來說,諸佛菩薩的菩提之法,是沒有「色相可見」。這個地方有人就提出疑問說:我們從經典上的記載,明顯的知道: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有八相成道,我們的確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出生,乃至于他的出家,成佛道以後他顯出種種光明的色身,去托缽度化衆生,他有很多很多的色相可見的;那爲什麼說是「無可作相,畢竟無得」呢?有些人就提出了這個疑惑,這以回答。「而有見色相者」,我們能夠親自看到佛陀的色相,當然這個色相是個略說,廣泛的說是色聲香味觸法都見到了,看到佛陀有美好的色身、有這個美好的音聲,各式各樣六塵的莊嚴。我們看到諸佛菩薩這種六塵的莊嚴「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這種諸佛菩薩六塵的莊嚴「是隨」順凡夫的「染」,染就是染心,就是煩惱;這個「業」,就是各式各樣造作的業力;「幻」就是果報。也就是說,諸佛菩薩之所以現出六塵的莊嚴,是依止衆生惑業苦的因緣而變現的。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今天想度化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他必須要從他自受用的涅槃寂靜當中,現起一個他受用,說是「如來現起他受用」,既然這個果報不是佛要受用,是衆生要受用,這個果報是要給衆生來看、來聽聞的,所以佛陀在顯現這個色身的時候,他必須要隨順衆生的因緣。比如說他的身高,是丈六高的身高,就要跟我們娑婆世界的身高差不多;他也要隨順我們的因緣,去托缽吃飯、晚上睡覺,乃至示現佛陀的衰老、病痛、死亡。就是說我們今天以凡夫的六根所見到的諸佛六塵,是佛陀隨順衆生的因緣所變現的,他不是一個「智色不空之性」。我們講到這種「不空」的體性所具足的「智色」,因爲這個「智相」是「無可見」的。換句話說,我們看到佛陀的身相,不是佛陀他自己所受用的,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這種理具法界的,他不動念頭的。不動念頭,那怎麼會有這些色相呢?這個是隨順衆生的因緣而生起一種感應的作用。這個他受用的功德,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說這個月亮,月亮當然它有它的色相、有它的光明,但是我們不能直接得到月亮。那怎麼辦呢?在晚上的時候,每一個人拿一個臉盆,你有你的臉盆,我有我的臉盆,我們每一個人臉盆得到的月亮各各不同,有的月亮的影像比較大,有的比較小。但是你用這個月亮的影像去找月亮的本質,是找不到的,那是一種他受用。所以我們生長在佛世的時候,每一個人見到佛的色身是各式各樣。你是凡夫,看到的是丈六比丘相;文殊菩薩…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