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賢菩薩看到的是無量功德莊嚴的這種報身,這些都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這一段是解釋共相的道理,把「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的道理開展出來。
卯二、釋異相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前面的生滅門是講覺跟不覺的共相,這以下的生滅門是講這個差別相。先講出一個譬喻:「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這是講到差別相。每一個「瓦器」,缽有缽的作用,湯匙有湯匙的作用,花瓶有花瓶的作用。以下合法:「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這個地方講生滅門,諸位要知道:生滅門它是一個對立性的,有覺、有不覺,有清淨、有雜染。我們先從覺悟的因緣來說,「無漏」它的因緣是「隨染幻差別」。一個覺悟的心在創造生滅門,它的因緣是「隨染幻差別」。這個「染幻差別」,法藏大師的解釋是「一種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這個地方是說,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奇怪,諸佛菩薩他們清淨的本性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菩薩在示現度化衆生的時候,他扮演的角色不同。你看地藏王菩薩他的心情,他整個角色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我們會知道地藏王菩薩在因地所發的願,他的悲心特別重。就是說他特別關心這些弱勢團體,這種造惡的苦惱衆生,他特別歡喜救拔。有的諸佛菩薩度化衆生的因緣也不同,你看阿彌陀佛國土,阿彌陀佛國土說是「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不攝受二乘人,他完全只攝受大乘菩薩。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說: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平等不二的,但是他因地所發的願有所不同。不要說是大乘的菩薩,像小乘的學者,你看須菩提尊者,他身爲一個阿羅漢,他的心情特別歡喜去度化那些大福報的衆生,他覺得這個人有福報,是因爲過去的善業,從善業而來,也應該從善業而去,所以他希望讓這些有福報的衆生,積極的栽培善根。這個迦葉尊者,他特別喜歡度化苦惱的衆生,他覺得他之所以今生苦惱,是因爲不造善業,所以應該趁這個機會趕快救拔他們。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你對于衆生的願力不同,對你未來成佛以後,你生起他受用功德的時候,你所攝受的眷屬就有所不同。當我們把這些諸佛菩薩的心情都「攝用歸體」的時候,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那是平等不二的;但是當你「依體起用」的時候,只要是依體起用那就是一個事造法界,就要考慮我們的成長過程。你的成長過程有各式各樣的希望想法,到了你成佛以後,你度化衆生的方便就有所不同,那這個叫做「隨染幻差別」。前面是講到清淨功德的差別;這以下是講到無明煩惱所引生的差別,這個無明煩惱叫做「性染幻差別」。諸佛菩薩的果報,他是依止願力,一種自在力;凡夫在生起這個果報,他依止的是煩惱,那是煩惱推動的,不是願力。各式各樣的煩惱,創造各式各樣的業力,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
這個「性染幻差別」的煩惱相,《瑜伽師地論》講到衆生的煩惱,講得非常的複雜。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把凡夫煩惱的差異相,簡單的分成二類:第一個是講到性質的差別。在《瑜伽師地論》,以殺生來說,我們今天是殺一只雞,有叁種差別:第一個是依止貪欲的煩惱,說「我實在是不想殺它,但是我實在是想吃它的肉,沒辦法!我控製不了我的貪欲,所以只好把它殺了」,依止貪欲來造殺生。第二個是依止瞋心,說「我對它的肉沒什麼興趣,但是我看這只雞非常不順眼,起瞋心就把這只雞給殺死了」。第叁個是依止愚癡,「我對它也沒有貪、也沒有瞋,但是這只雞它一出生,雞鴨魚肉本來是天地一道菜,我應該殺它來祭祀,這是沒有過失的」,依止這個邪見愚癡而造殺生。這「性染幻差別」,雖然同樣是造一個殺生的業,但未來的果報有很多的差別。說愚癡所造的業最重,因爲他無慚無愧,無慚無愧就會使令這個業、這個果報變得很堅固、很難忏悔了;其次是依止瞋心;再其次是依止貪欲。所以同樣的業,因爲「性染幻」的「差別」(就是你的煩惱不同),你的果報就不同。其次,有強弱的不同。煩惱有強弱不同,第一個就是依止這個心的意樂。你造一個業的時候,你是叁時有心──在造作之前充滿了期待,在造作的時候充滿了歡喜,造作以後又念念的隨喜,對你這件事情非常滿意。這個業不管是善業、惡業都非常的強大,就是你這件事情不是臨時起意的,是經過你的期待、計劃,最後去造作的時候産生強大的意樂,造完以後又念念的隨喜,這個業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了。前面是約心,第二個約境。你所造作的業是一個上品境,是父母、師長、叁寶的境界,在這個所緣境上所造的業,都是強大的業,這個田特別殊勝。第叁個是約相續。就是你這個業本來是一個很薄弱的業,但是你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每天每天的造作,這個業也會變得強大。說你每天拜〈八十八佛〉,雖然拜〈八十八佛〉也打妄想,打妄想也拜〈八十八佛〉,你的心力不是很強大。但是你每天拜〈八十八佛〉,拜了叁年、拜了十年就不可思議了。爲什麼呢?數數現行。就是你每天都造作這個業,這個業對你會産生一個非常大的力量,你每天都會造作的(就是這個次數),這個次數也會使令這個業變得強大。所以說從一個有漏位來說,也是各式各樣,我們凡夫的心發動的這種「性染幻」也是各式各樣的「差別」,這是講到我們凡夫的差異相。
這個差異相我們作一個總結。從論文上來看,我們講到這個差異相有「隨染幻差別」跟「性染幻差別」。從生滅門來說,我們身爲一個有情衆生,一定會造作很多事情,我們不像阿羅漢安住在不生不滅涅槃,我們是在有爲法當中活動。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只有二種可能:第一個是依止願力,第二個是依止煩惱。比如說:你有因緣做個方丈,做方丈和尚的因緣也只有二個,你不是依止願力,就是依止你的欲望,沒有第叁種情況。就是說這個方丈和尚這一期做下來,你是成就功德,還是成就過失呢?跟你因地的動機有非常絕對的關系。說我做方丈,我依止的是我的誓願力,我要安僧辦道。你的動機是以覺悟發動的,雖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不圓滿的過失,但是你的本質是覺悟,這個功德大方向來說本質就是清淨的,就是個安樂的果報。說你做方丈的目的是增長自己的名聞利養,不管你這個過程當中做什麼事,這一期的方丈對你的生命來說,是一個負面的力量,因爲你的本質是依止不覺發動的。本質是染汙,那所有的果報、所有的業力都是染汙。做方丈是這樣的,做法師、做什麼事都是這樣子的。這所謂的差別相就是依止願力、依止欲望這二種差別。這個地方是把生滅門的同相、異相作一個總結。
這個地方,我們把同相的道理再解釋一下。這個同相在大乘佛法來說,是滿重要的一個觀念,這個同相的道理在修行上的應用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講到這個成佛的可能性。就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惑業苦的凡夫,你怎麼知道你可以成佛呢?就是依止這個同相的道理,就是把這些生滅的作用會歸到所謂的一心真如,看到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在大乘菩薩戒裏面,很強調「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你的菩薩種姓的成立,剛開始就是依止這樣的信心,信根本。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跟諸佛的心,本質是沒有差別的,因爲本質沒有差別,你才有可能成佛。說我的本質是染汙的,我用沙去煮飯,煮半天還是個沙。所以這個地方「同相」的道理,讓我們知道成佛的可能性。第二個是我們在修行淨土當中的感應道交,就是解釋凡夫跟諸佛爲什麼能夠感應道交,這個觀念也是建立在同相的道理。因爲我們這一念心跟諸佛的本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能夠得到佛陀的加持。所以同相的道理,在修行上的應用也是很重要。
子二、明生滅因緣醜一、明迷染因緣
寅一、總明依心故轉
我們把這一科的科判作一個解釋。我們看第十九頁,講到「心生滅門」,「心生滅門」當中講到「生滅因緣相」,「因緣相」當中講到「染淨生滅」,「染淨生滅」當中有叁科,「子一」是「正釋心生滅」。在「心生滅」當中,這個生滅講到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當中具足了覺跟不覺,覺有覺的功能,不覺有不覺的功能,最後再以同相、異相來作一個會歸。所以這個地方是把生滅的相貌講出來,這是講到「染淨生滅」的第一科,講到心生滅的差別相。我們回到第二十七頁,這一科「子二」是講到「生滅因緣」。前面的一科是各別的說明覺跟不覺的相貌,完全從理論上說明;這個「生滅因緣」(當然講到因緣,就是一個實際的造作)就講到覺跟不覺在我們的心中,它們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有一種相互的作用。就是我們在起動覺的時候會帶動不覺,不覺也會帶動覺。在整個覺跟不覺之間,有一些相互的作用關系,這叫做「生滅因緣」。好,我們看第二十八頁。生滅因緣當中有二科:「醜一」講到「明迷染因緣」,第叁十頁的「醜二」是講到「悟淨因緣」。我們先講迷惑的因緣,依止這個迷惑所帶動的這些雜染因果,講到我們凡夫過去還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生起的?講到這個雜染生起的因緣,這當中有二科,先看「寅一、總明依心故轉」,說明凡夫的果報,是依止這個雜染心而轉生的。
複次,生滅因緣者,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這是講到凡夫的果報,這種「生滅因緣」,「所謂」的「衆生」相,主要是「依」止「心、意」跟「意識」這叁個法而「轉」生。這個地方的「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意」跟「意識」都是在講前六識,是比較粗的,前面那個心是比較細的。這個地方沒有談到第七識,法藏大師解釋說:第七意識在本論當中是普遍的分散到第八跟前六。所以講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它有我執、法執,那一種俱生的我執、法執;講到第六意識的時候,它也有我執、法執,是粗的分別我執、法執。所以這個地方的第七意識,是已經分散到第八跟前六,所以它就不特別安立第七。這個地方是先作一個總標,「衆生」的果報是「依」止「心」跟「意、意識」而「轉」生。
寅二、別釋意及意識卯一、釋意
首先先解「釋」這個「意」,再解釋這個「意識」。
此義雲何?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
我們有情衆生的果報是依止這個心意識而轉。什麼叫做心意識呢?先解釋心,這個地方的心是阿賴耶識,「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前面講到無明,說是「以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名爲阿賴耶」。我們剛開始是在清淨的真如(所謂如來藏)而生起妄動,而變成阿賴耶,這個時候真如起動的那個「無明」就是根本不覺,根本不覺是從真如而轉成阿賴耶。這個地方是說,從阿賴耶當中又分成覺跟不覺,假設我們隨順著「不覺」而起動的,這個時候的無明就是枝末無明了,依止阿賴耶的不覺所起動。這個地方是說明「意」是怎麼生起的,就是在阿賴耶的生滅門當中有所謂的不覺,那這個不覺一起動以後,就産生了五種的相貌:第一個「不覺而起」,第二個「能見」,第叁個「能現」,第四個「能取境界」,第五個「起念相續」,「故說爲意」。所以這一段是說明這個「意」的引生,是從阿賴耶識的不覺所起動的。
此意複有五種名,雲何爲五?
「一者業識,二者轉識,叁者現識,四者智識,五者相續識。」這阿賴耶識所起動的「意」有「五種」,我們看第一個:
一者名爲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這個「業識」的「業」,當然是一個業力,可能是一個善業、或者是罪業。那這個業識它是怎麼生起的呢?是以「無明」的「力」量而生起的,就是依止我執、法執而生起的。那麼「不覺心動」産生一個動,當然動就是造作。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整個生命的一個因相,就是整個生命的果報,都是阿賴識裏面這個業識所變現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有情衆生的這個阿賴耶識,它含藏了無量無邊的業力,那這個業力都是我們在過去的生命當中,每一次無明的造作所累積起來的。可能累積了很多的善業,當然也可能累積很多的罪業,這些業力都保存在業識當中。這是說明整個阿賴耶識的因相,第二、第叁是說明果相。等到這個業力成熟以後,就變現了我們有情衆生一期的個體生命,這個體生命當中有能、所的差別。從能方面來說:
二者名爲轉識。依于動心,能見相故。
在每一期的果報當中,都有一種能受用的心識,這是「能見相」,包括我們整個一期生命的見、聞、覺、知,人有人的見聞覺知、螞蟻有螞蟻的見聞覺知,這種見聞覺知能夠受用種種的果報。這個是講到我們每一期生命裏面的一個我相,能受用的我相。
叁者名爲現識。所謂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前面的果報是約著能受用的我相,以下是約著所用的法相。這個法相他先講出一個譬喻:「猶如明鏡,現于色像」。就像鏡子能夠顯出種種的色像,這個「現識亦爾」,面對「五塵」的境界,它能夠顯現各式各樣的五塵相貌。當然這個五塵的果報體每一個人不同:福報大的人,他顯出的五塵特別的莊嚴;有罪業的人,他所顯現的五塵就比較醜陋。到這個地方都是一個阿賴耶識,有阿賴耶識就是有個體生命,但這個時候在整個能受用的我相跟所受用的法相接觸,都還是不帶名言的,還沒有名言分別,只是顯現一個因相跟果相的相續。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