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普贤菩萨看到的是无量功德庄严的这种报身,这些都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这一段是解释共相的道理,把「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的道理开展出来。
卯二、释异相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前面的生灭门是讲觉跟不觉的共相,这以下的生灭门是讲这个差别相。先讲出一个譬喻:「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这是讲到差别相。每一个「瓦器」,钵有钵的作用,汤匙有汤匙的作用,花瓶有花瓶的作用。以下合法:「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这个地方讲生灭门,诸位要知道:生灭门它是一个对立性的,有觉、有不觉,有清净、有杂染。我们先从觉悟的因缘来说,「无漏」它的因缘是「随染幻差别」。一个觉悟的心在创造生灭门,它的因缘是「随染幻差别」。这个「染幻差别」,法藏大师的解释是「一种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这个地方是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奇怪,诸佛菩萨他们清净的本性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菩萨在示现度化众生的时候,他扮演的角色不同。你看地藏王菩萨他的心情,他整个角色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我们会知道地藏王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他的悲心特别重。就是说他特别关心这些弱势团体,这种造恶的苦恼众生,他特别欢喜救拔。有的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因缘也不同,你看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国土说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不摄受二乘人,他完全只摄受大乘菩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说:诸佛菩萨的大悲心是平等不二的,但是他因地所发的愿有所不同。不要说是大乘的菩萨,像小乘的学者,你看须菩提尊者,他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心情特别欢喜去度化那些大福报的众生,他觉得这个人有福报,是因为过去的善业,从善业而来,也应该从善业而去,所以他希望让这些有福报的众生,积极的栽培善根。这个迦叶尊者,他特别喜欢度化苦恼的众生,他觉得他之所以今生苦恼,是因为不造善业,所以应该趁这个机会赶快救拔他们。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你对于众生的愿力不同,对你未来成佛以后,你生起他受用功德的时候,你所摄受的眷属就有所不同。当我们把这些诸佛菩萨的心情都「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那是平等不二的;但是当你「依体起用」的时候,只要是依体起用那就是一个事造法界,就要考虑我们的成长过程。你的成长过程有各式各样的希望想法,到了你成佛以后,你度化众生的方便就有所不同,那这个叫做「随染幻差别」。前面是讲到清净功德的差别;这以下是讲到无明烦恼所引生的差别,这个无明烦恼叫做「性染幻差别」。诸佛菩萨的果报,他是依止愿力,一种自在力;凡夫在生起这个果报,他依止的是烦恼,那是烦恼推动的,不是愿力。各式各样的烦恼,创造各式各样的业力,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
这个「性染幻差别」的烦恼相,《瑜伽师地论》讲到众生的烦恼,讲得非常的复杂。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把凡夫烦恼的差异相,简单的分成二类:第一个是讲到性质的差别。在《瑜伽师地论》,以杀生来说,我们今天是杀一只鸡,有三种差别:第一个是依止贪欲的烦恼,说「我实在是不想杀它,但是我实在是想吃它的肉,没办法!我控制不了我的贪欲,所以只好把它杀了」,依止贪欲来造杀生。第二个是依止瞋心,说「我对它的肉没什么兴趣,但是我看这只鸡非常不顺眼,起瞋心就把这只鸡给杀死了」。第三个是依止愚痴,「我对它也没有贪、也没有瞋,但是这只鸡它一出生,鸡鸭鱼肉本来是天地一道菜,我应该杀它来祭祀,这是没有过失的」,依止这个邪见愚痴而造杀生。这「性染幻差别」,虽然同样是造一个杀生的业,但未来的果报有很多的差别。说愚痴所造的业最重,因为他无惭无愧,无惭无愧就会使令这个业、这个果报变得很坚固、很难忏悔了;其次是依止瞋心;再其次是依止贪欲。所以同样的业,因为「性染幻」的「差别」(就是你的烦恼不同),你的果报就不同。其次,有强弱的不同。烦恼有强弱不同,第一个就是依止这个心的意乐。你造一个业的时候,你是三时有心──在造作之前充满了期待,在造作的时候充满了欢喜,造作以后又念念的随喜,对你这件事情非常满意。这个业不管是善业、恶业都非常的强大,就是你这件事情不是临时起意的,是经过你的期待、计划,最后去造作的时候产生强大的意乐,造完以后又念念的随喜,这个业就是一个强大的业力了。前面是约心,第二个约境。你所造作的业是一个上品境,是父母、师长、三宝的境界,在这个所缘境上所造的业,都是强大的业,这个田特别殊胜。第三个是约相续。就是你这个业本来是一个很薄弱的业,但是你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每天每天的造作,这个业也会变得强大。说你每天拜〈八十八佛〉,虽然拜〈八十八佛〉也打妄想,打妄想也拜〈八十八佛〉,你的心力不是很强大。但是你每天拜〈八十八佛〉,拜了三年、拜了十年就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数数现行。就是你每天都造作这个业,这个业对你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力量,你每天都会造作的(就是这个次数),这个次数也会使令这个业变得强大。所以说从一个有漏位来说,也是各式各样,我们凡夫的心发动的这种「性染幻」也是各式各样的「差别」,这是讲到我们凡夫的差异相。
这个差异相我们作一个总结。从论文上来看,我们讲到这个差异相有「随染幻差别」跟「性染幻差别」。从生灭门来说,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一定会造作很多事情,我们不像阿罗汉安住在不生不灭涅槃,我们是在有为法当中活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只有二种可能:第一个是依止愿力,第二个是依止烦恼。比如说:你有因缘做个方丈,做方丈和尚的因缘也只有二个,你不是依止愿力,就是依止你的欲望,没有第三种情况。就是说这个方丈和尚这一期做下来,你是成就功德,还是成就过失呢?跟你因地的动机有非常绝对的关系。说我做方丈,我依止的是我的誓愿力,我要安僧办道。你的动机是以觉悟发动的,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圆满的过失,但是你的本质是觉悟,这个功德大方向来说本质就是清净的,就是个安乐的果报。说你做方丈的目的是增长自己的名闻利养,不管你这个过程当中做什么事,这一期的方丈对你的生命来说,是一个负面的力量,因为你的本质是依止不觉发动的。本质是染污,那所有的果报、所有的业力都是染污。做方丈是这样的,做法师、做什么事都是这样子的。这所谓的差别相就是依止愿力、依止欲望这二种差别。这个地方是把生灭门的同相、异相作一个总结。
这个地方,我们把同相的道理再解释一下。这个同相在大乘佛法来说,是满重要的一个观念,这个同相的道理在修行上的应用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讲到这个成佛的可能性。就是说我们现在是一个惑业苦的凡夫,你怎么知道你可以成佛呢?就是依止这个同相的道理,就是把这些生灭的作用会归到所谓的一心真如,看到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在大乘菩萨戒里面,很强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你的菩萨种姓的成立,刚开始就是依止这样的信心,信根本。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本质是没有差别的,因为本质没有差别,你才有可能成佛。说我的本质是染污的,我用沙去煮饭,煮半天还是个沙。所以这个地方「同相」的道理,让我们知道成佛的可能性。第二个是我们在修行净土当中的感应道交,就是解释凡夫跟诸佛为什么能够感应道交,这个观念也是建立在同相的道理。因为我们这一念心跟诸佛的本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在忆念佛陀的时候,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所以同相的道理,在修行上的应用也是很重要。
子二、明生灭因缘丑一、明迷染因缘
寅一、总明依心故转
我们把这一科的科判作一个解释。我们看第十九页,讲到「心生灭门」,「心生灭门」当中讲到「生灭因缘相」,「因缘相」当中讲到「染净生灭」,「染净生灭」当中有三科,「子一」是「正释心生灭」。在「心生灭」当中,这个生灭讲到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当中具足了觉跟不觉,觉有觉的功能,不觉有不觉的功能,最后再以同相、异相来作一个会归。所以这个地方是把生灭的相貌讲出来,这是讲到「染净生灭」的第一科,讲到心生灭的差别相。我们回到第二十七页,这一科「子二」是讲到「生灭因缘」。前面的一科是各别的说明觉跟不觉的相貌,完全从理论上说明;这个「生灭因缘」(当然讲到因缘,就是一个实际的造作)就讲到觉跟不觉在我们的心中,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有一种相互的作用。就是我们在起动觉的时候会带动不觉,不觉也会带动觉。在整个觉跟不觉之间,有一些相互的作用关系,这叫做「生灭因缘」。好,我们看第二十八页。生灭因缘当中有二科:「丑一」讲到「明迷染因缘」,第三十页的「丑二」是讲到「悟净因缘」。我们先讲迷惑的因缘,依止这个迷惑所带动的这些杂染因果,讲到我们凡夫过去还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怎样生起的?讲到这个杂染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有二科,先看「寅一、总明依心故转」,说明凡夫的果报,是依止这个杂染心而转生的。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这是讲到凡夫的果报,这种「生灭因缘」,「所谓」的「众生」相,主要是「依」止「心、意」跟「意识」这三个法而「转」生。这个地方的「心」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意」跟「意识」都是在讲前六识,是比较粗的,前面那个心是比较细的。这个地方没有谈到第七识,法藏大师解释说:第七意识在本论当中是普遍的分散到第八跟前六。所以讲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它有我执、法执,那一种俱生的我执、法执;讲到第六意识的时候,它也有我执、法执,是粗的分别我执、法执。所以这个地方的第七意识,是已经分散到第八跟前六,所以它就不特别安立第七。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总标,「众生」的果报是「依」止「心」跟「意、意识」而「转」生。
寅二、别释意及意识卯一、释意
首先先解「释」这个「意」,再解释这个「意识」。
此义云何?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我们有情众生的果报是依止这个心意识而转。什么叫做心意识呢?先解释心,这个地方的心是阿赖耶识,「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前面讲到无明,说是「以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为阿赖耶」。我们刚开始是在清净的真如(所谓如来藏)而生起妄动,而变成阿赖耶,这个时候真如起动的那个「无明」就是根本不觉,根本不觉是从真如而转成阿赖耶。这个地方是说,从阿赖耶当中又分成觉跟不觉,假设我们随顺着「不觉」而起动的,这个时候的无明就是枝末无明了,依止阿赖耶的不觉所起动。这个地方是说明「意」是怎么生起的,就是在阿赖耶的生灭门当中有所谓的不觉,那这个不觉一起动以后,就产生了五种的相貌:第一个「不觉而起」,第二个「能见」,第三个「能现」,第四个「能取境界」,第五个「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所以这一段是说明这个「意」的引生,是从阿赖耶识的不觉所起动的。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
「一者业识,二者转识,三者现识,四者智识,五者相续识。」这阿赖耶识所起动的「意」有「五种」,我们看第一个: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这个「业识」的「业」,当然是一个业力,可能是一个善业、或者是罪业。那这个业识它是怎么生起的呢?是以「无明」的「力」量而生起的,就是依止我执、法执而生起的。那么「不觉心动」产生一个动,当然动就是造作。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整个生命的一个因相,就是整个生命的果报,都是阿赖识里面这个业识所变现的。就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这个阿赖耶识,它含藏了无量无边的业力,那这个业力都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每一次无明的造作所累积起来的。可能累积了很多的善业,当然也可能累积很多的罪业,这些业力都保存在业识当中。这是说明整个阿赖耶识的因相,第二、第三是说明果相。等到这个业力成熟以后,就变现了我们有情众生一期的个体生命,这个体生命当中有能、所的差别。从能方面来说: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在每一期的果报当中,都有一种能受用的心识,这是「能见相」,包括我们整个一期生命的见、闻、觉、知,人有人的见闻觉知、蚂蚁有蚂蚁的见闻觉知,这种见闻觉知能够受用种种的果报。这个是讲到我们每一期生命里面的一个我相,能受用的我相。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前面的果报是约着能受用的我相,以下是约着所用的法相。这个法相他先讲出一个譬喻:「犹如明镜,现于色像」。就像镜子能够显出种种的色像,这个「现识亦尔」,面对「五尘」的境界,它能够显现各式各样的五尘相貌。当然这个五尘的果报体每一个人不同:福报大的人,他显出的五尘特别的庄严;有罪业的人,他所显现的五尘就比较丑陋。到这个地方都是一个阿赖耶识,有阿赖耶识就是有个体生命,但这个时候在整个能受用的我相跟所受用的法相接触,都还是不带名言的,还没有名言分别,只是显现一个因相跟果相的相续。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