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三卷

  第十三卷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页,「丑三、总辨同异」。

  本论总共是分成五科,所谓的「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跟最后的「劝修利益分」。这五分当中,第一分的「因缘分」等于是一个总说,把本论造作的因缘跟本论的修学宗旨作一个总说;其他的四科主要是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证四种功德。我们这一科是讲到「解释分」,主要就是解释生命的真实相。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主要的就是要离苦得乐,我们不是把佛法当做是一种学术的研究,更重要的我们希望透过佛法的实践,能够改造我们的生命,使令我们离开痛苦而趋向安乐。在产生真实的行动之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痛苦是怎么样产生的?安乐又是怎么产生的?所以我们在实际的行动之前,培养自已对生命的观照,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你才能知道在你的生命当中,哪些是必须要消灭,哪些是必须要增加的,你才能够有所取舍。对于生命的真相,本论主要是根据「一心具足二门」来加以观察。从大乘佛法的角度,认为生命的现象是我们一念的心性所变现,离开了现前一念心性就没有少法可得。所以大乘因缘观的宗旨,是安立在「万法唯是一心」的基础。既然一切法是心所变现,所以了解我们这一念心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观照我们心性的时候,本论是从二个角度来观照:第一个是真如门,首先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内在的体性,它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就是从无始劫到现在,我们的内在体性是不增不减,没有增减相、没有垢净相、没有生灭相,所谓清净平等的法界。这样的一个法界,天台宗安立它叫做理具法界,就是在理体上法尔具足的,它不随顺因缘而变化,叫理具法界。第二个,我们观察生命是观察我们这一念心的作用,所谓的生灭门。前面的真如门是一个平等法界,没有所谓个体生命的差别;这个生灭门,天台宗讲是一种事造法界,它是随顺因缘而产生很多很多个体生命的差别相。在这么多因缘当中,本论会归成二种因缘:第一个是觉悟,第二个是不觉。就是说在生灭的作用当中,假设我们所随顺的是一种觉悟的功能,由觉悟来带动我们的造作,我们的生命会趋向于法身、般若、解脱的安乐果报;假设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我们的感情、随顺我们的欲望(所谓的不觉)来带动的话,我们的生命会趋向于惑、业、苦这种痛苦的果报。所以在本论当中,它是以觉跟不觉来统摄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个叫做事造法界。这个法界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对立,有染净的对立、有各式各样增减的对立、有生灭的对立。当我们能够很平等的观察到我们生命当中的相貌:有所谓的真如门的平等法界,所谓的「差即无差」这种的平等法界;也能够同时看到生命的这种差别法界,所谓的「无差成差」。这样子我们就能够观察到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而悟入所谓的大乘不二法门──真如跟生灭是平等不二,这样子的话你就能够正确的生起大乘的正见。前面讲到觉跟不觉二种的相貌:觉有所谓的本觉、始觉,不觉有根本不觉跟枝末不觉。这一段等于作一个总结,把觉跟不觉的同异点作一个「总辨」,作一个笼总的说明。

  丑三、总辨同异寅一、标

  这一科分成二科,「寅一」先作一个「标」示: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前面讲到生灭门,就讲到对立的生命、个体的生命,在整个个体生命当中,基本上分成二类:第一个是依止「觉」悟所启动的清净果报,第二个是依止「不觉」所启动的杂染果报。这二种果报,基本上「有二种」的相互关系:「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觉跟不觉有共同相,也有差别相。这一段先作一个总标,把觉跟不觉的相互关系先标出来;以下把这个同相、异相的道理再详细的说明。

  寅二、释卯一、释同相

  解释当中分二科,先解「释同相」的道理,这当中有二段,先看第一段正释,正式的解释: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在觉跟不觉的生灭对待当中,我们先讲它们之间「同相」关系。第一段先讲一个譬喻:「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用日常生活的因缘来作一个譬喻。「譬如」这个「瓦器」,当然瓦器不是一种,有很多种,比如说钵、汤匙、花瓶。从它的作用来说,钵有钵的作用,花瓶有花瓶的作用;从体性上说,它们都是「微尘性相」,都是一个泥土,以泥土为本质所成就的一个作用。这个譬喻我们看合法:「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我们在观察生灭门的时候,我们观察到这个众生的心,十法界的众生有二种的心态:一个是「无漏」的心,一个是「无明」的心。这个无漏的心就是一种觉悟的心,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在大乘上说主要就是菩提心)它所带动的「种种业幻」:我们依止内在的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我们造了很多很多六波罗蜜的善业,成就未来依正庄严的果报,这是以无漏的心识所起动的一个业幻;假设我们今天是随顺我们的感觉,这种不觉的心态,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就招感三界的苦果,这也是种种的业幻。但是不管是无漏所起动的业幻,或者无明的业幻,从本质上来说,「皆同真如性相」,都是依止一心真如所显现的作用,就是把它会归到我们理具法界的时候,这二个心态的本性是平等不二的。这是合法,以下把这个观念引用经文来证明,引证:「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这以下马鸣菩萨根据大乘的「修多罗」,这个地方主要是根据《圆觉经》《大品般若经》这二部经,这二部经都讲到这种共相的道理。怎么知道呢?「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凡夫「众生」的感情世界,那是一种非常错综复杂的,凡夫的内心当中,每一个人的烦恼是各式各样,有些人贪欲重、有些人瞋心重,各式各样的欲望;依止个人的欲望去追求,造作种种的业力,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但是他的「本」性却是「常住」不动,而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涅槃」。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可以知道,这句话是根据共相的道理来解释的,依止众生的理具法界来解释众生的本性是常住,是安住在涅槃。这个是讲到凡夫的共相,其次讲到圣人的共相。「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我们看诸佛菩萨,他的功德庄严也各式各样,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功德,药师佛有药师佛的功德,每一尊佛所成就的这种功德、三昧、神通是各式各样;但是从本性上来说,它是「非可修相,非可作相」,从本性上来说这也不是修行所成就的,从本性上是「毕竟无得」。这个地方,当我们把这些万德庄严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些法是无有少法可得,这样子讲也是依止共相来说明。这一段是把凡夫的惑业苦,跟诸佛菩萨的法身般若解脱,这种差别相与共相来加以融通。这一段论文是一个正式的说明;以下第二段除疑,破除我们的疑惑。我们看论文: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亦无色相可见」这句话,等于是提出一个问。从共相的角度来说,诸佛菩萨的菩提之法,是没有「色相可见」。这个地方有人就提出疑问说:我们从经典上的记载,明显的知道: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有八相成道,我们的确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出生,乃至于他的出家,成佛道以后他显出种种光明的色身,去托钵度化众生,他有很多很多的色相可见的;那为什么说是「无可作相,毕竟无得」呢?有些人就提出了这个疑惑,这以回答。「而有见色相者」,我们能够亲自看到佛陀的色相,当然这个色相是个略说,广泛的说是色声香味触法都见到了,看到佛陀有美好的色身、有这个美好的音声,各式各样六尘的庄严。我们看到诸佛菩萨这种六尘的庄严「唯是随染业幻所作」,这种诸佛菩萨六尘的庄严「是随」顺凡夫的「染」,染就是染心,就是烦恼;这个「业」,就是各式各样造作的业力;「幻」就是果报。也就是说,诸佛菩萨之所以现出六尘的庄严,是依止众生惑业苦的因缘而变现的。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今天想度化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他必须要从他自受用的涅槃寂静当中,现起一个他受用,说是「如来现起他受用」,既然这个果报不是佛要受用,是众生要受用,这个果报是要给众生来看、来听闻的,所以佛陀在显现这个色身的时候,他必须要随顺众生的因缘。比如说他的身高,是丈六高的身高,就要跟我们娑婆世界的身高差不多;他也要随顺我们的因缘,去托钵吃饭、晚上睡觉,乃至示现佛陀的衰老、病痛、死亡。就是说我们今天以凡夫的六根所见到的诸佛六尘,是佛陀随顺众生的因缘所变现的,他不是一个「智色不空之性」。我们讲到这种「不空」的体性所具足的「智色」,因为这个「智相」是「无可见」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佛陀的身相,不是佛陀他自己所受用的,佛陀的心是安住在这种理具法界的,他不动念头的。不动念头,那怎么会有这些色相呢?这个是随顺众生的因缘而生起一种感应的作用。这个他受用的功德,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千江有水千江月」,说这个月亮,月亮当然它有它的色相、有它的光明,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得到月亮。那怎么办呢?在晚上的时候,每一个人拿一个脸盆,你有你的脸盆,我有我的脸盆,我们每一个人脸盆得到的月亮各各不同,有的月亮的影像比较大,有的比较小。但是你用这个月亮的影像去找月亮的本质,是找不到的,那是一种他受用。所以我们生长在佛世的时候,每一个人见到佛的色身是各式各样。你是凡夫,看到的是丈六比丘相;文殊菩萨…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