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二卷

  第十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四頁,「卯叁、總顯四種大義」。

  這一大科是講到心生滅門。生滅的因緣是依止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當中有二種功能:一個是覺,一個是不覺。覺悟的功能又分成二種:一個是始覺,一個是本覺。我們今天講到本覺,本覺當中又分成二種,前面的一科是「隨染本覺」,是約著本覺的作用來說明本覺;那這個地方是講到「性淨本覺」,是約著本覺的體性。我們如何了解本覺的體性?從四種殊勝的功能來了解這個本覺的體性。看論文:

  複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本覺的體性開展出來,有「四種」殊勝的功能,簡單的說有二種:一個是「虛空」,一個是「淨鏡」,也就是說本覺有空如來藏跟不空如來藏。從空的角度,講出一個譬喻就是「虛空」,這個虛空前面也說過了。法藏大師解釋「虛空」是用二義:第一個周遍義,就是本覺能夠周遍十法界,在十法界的衆生當中都具足了本覺,叫做虛空;第二個虛空是無差別義,就是法界一相。這個本覺它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出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它沒有增減的差別,就是空如來藏;其次,它不空,就像一個「鏡」子有能生義,能夠顯現種種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一個是空如來藏,一個是不空如來藏,從這二個角度來了解本覺的體性。

  雲何爲四?一者、如實空鏡;二者、因熏習鏡;叁者、法出離鏡;四者、緣熏習鏡。

  有「四」種,這四種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本覺的體性,第一個是「如實空」。什麼叫「空」呢?就是「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雖然這個本覺有時候是被不覺所蒙蔽,它會顯現種種的天、人、餓鬼、畜生的雜染境界;但是從本覺的體性當中,它是「遠離一切」的「境界」之「相」。說「虛空」,你用墨汁去潑虛空,你也不能染汙虛空;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潑虛空,虛空也是一個如的境界:它是遠離一切黑白的「境界相」。所以簡單的說它是「非覺照義故」。「非覺照義」蕅益大師解釋說:它不是凡夫的妄念能夠分別出來的。就是說我們凡夫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他一天到晚打妄想,他能夠發明很多很多的東西,他能夠想出各式各樣的資具出來;但是我們凡夫的曆史經過百千萬劫以後,沒有人能夠想到本覺的內涵,不可能,因爲它是「非覺照義故」,它不是你向外追求而能夠覺照得到的。天臺《小止觀》裏面講到對治魔事,就是你在修行的時候有魔障應該怎麼辦呢?智者大師他教授二個方法:第一個有相行,就是歸依叁寶,念佛、念法、念僧,你或者念佛、或者誦經、或者依止大衆的僧團憶念叁寶的力量,這叫有相行;第二個,智者大師告訴我們無相行,就是你安住在空性,魔王不能幹擾你。這個無相行在寶靜大師的注解當中,他講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佛陀去托缽,魔王要障礙佛陀,就現出一個牧牛人的相狀,手上拿著一個手杖,披頭散發站在一個大石頭上,非常的驕慢。佛陀拿著缽安詳走過來以後,魔王就跟很驕慢的問佛陀說:瞿昙,你要到哪裏去?佛陀一看就知道這個牧牛人是魔王,就反問魔王說:那你要到哪裏去呢?魔王就很高傲的說:我就帶著這些牛在人間、天上到處的享樂。我們知道魔王就是修習善業,他歡喜布施、持戒,但是他沒有出離心,貪著五欲就變成魔王。所以他說:我是一個牧牛者,我帶了很多的衆生去積集善業。積集善業幹什麼呢?不是追求無上菩提智,是受用這些五欲的果報,所以我的活動範圍就在人天裏面活動。魔王很高興的講完以後,就問佛陀說:瞿昙你到哪裏去呢?佛陀說:我要去的地方是你不能去的地方。什麼叫做不能去的地方?寶靜大師說:就是安住在空性。就是說當魔王幹擾你的時候,你能夠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時候,魔王找不到你,因爲「非覺照義故」。就這個地方不是一般的意識分別心所能夠到達的境界,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講這個空,不是我們向外攀緣所能夠覺照的,是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夠相應的。

  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

  這個本覺的體性有四種相貌,簡單的說就是體大跟相大。前面的如實空是講它的體大,這以下的二、叁、四是講它的相大。相大當然就講不空,相大當中的第二段是一個總說。「因熏習鏡」,這個「因」我們解釋一下。「因」就是生起清淨法的因種,它有能生義,生起種種的清淨法。我們看它的解釋,「謂如實不空」。這以下有二段,二段當中第一段是約著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世間境界」之下,都是在本覺的體性顯「現」。這個「境界」跟本覺是「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法藏大師說:「不出」就是不離,「不入」就是不即,不離不即。這個是講到第一個情況。第二個是「不失不壞」,它不失去也不減少。法藏大師說:這個一切的因緣相在本覺的體性顯現,「不出不入」是解釋它的法性本來空寂,「不失不壞」是解釋因果絲毫不爽。不管空、不管因果,都是依止一心而顯現,所以講「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一切法的本性就是本覺的體性,這一段是講到它所顯現的萬法。不過從本論的意思來看,它的因熏習鏡是講下一段,是約著能顯現的覺體;前面是約著所顯現的萬法。本論的重點是下一段,約著能顯現的覺體。「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這個本覺的空,它不是頑空,它有對治染法的功能,這染法不能染,它「不動」的「體」性「具足無漏」的功德來「熏」習「衆生」。「具足無漏熏」功德故,在法藏大師的注解說叫做本覺內熏。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性,無量劫當中在叁界一次一次的打滾,流轉叁界中,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功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或者說是熏習我們,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呢?厭惡生死,欣求涅槃,就是有一種功能,叫做本覺內熏。本覺內熏這句話,蕅益大師講得很詳細,他說:這個本覺內熏,就是一種出世的善根。什麼叫出世的善根呢?蕅益大師進一步解釋說:佛性雄猛,不可破壞。就是我們的本覺裏面這個不空如來藏,它有一種非常堅定的體性,這個體性會引導我們厭惡生死,欣求涅槃,那這個體性是非常堅固的。不管你過去曾經造了多少五逆十惡的罪業,都不能破壞這種佛性內熏的功能,它不爲一切法所破壞,而能夠破壞一切法。

  過去,美國有一個碩士,這個碩士後來出家了,出家以後他修行的章法就是朝山,到美國各地去拜山。拜山以後他寫下心得,叫做《修行者的日記》。他在朝山當中,有些人羞辱他,有些人贊歎他、供養他,有人就問他說:你是一個碩士,依你的資糧力,你在人世間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你爲什麼要出家,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的拜山呢?這個比丘就回答他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出世的善根,當這個善根被啓動以後,不是任何的境界所能夠障礙的。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佛性雄猛,不可破壞」。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人說要出家修行,他覺得很多很多的障礙、很多的罣礙──這個人沒有真正的發心。就是說一個人善根真正被啓動的時候,所有的障礙都不是障礙。你覺得出家有很多的障礙,那表示你還活在你的妄想當中,你真實的因熏習鏡那個不空如來藏的善根沒有真正的觸動。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本覺的體性雖然是空,但是這個空裏面有一種潛伏的功能。它幹什麼呢?「具足無漏熏衆生故」,它白天、晚上不斷的告訴我們「要厭惡生死、欣求涅槃」。當然我們沒有去注意它,這個功能對我們就不能産生一定的效果;雖然它沒有顯現,但是功能是存在的,這個叫做本覺內熏。這個是不空(或者講相大)的一個總說。這個本覺內熏,到底它的內心是産生什麼樣的功能?這以下分二段:

  叁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這個地方是約著自受用的功德來說。這個「法」,什麼叫法呢?這個「法」就是戒定慧。這個本覺的內熏,它會引生一種戒定慧的功德,它能夠對治我們的煩惱,叫做「出離」。我們看論文:「謂不空法」,當這個本覺內熏的功能假藉我們聞思修的因緣啓動以後,就有「出煩惱礙」跟「智礙」的功能。這個「煩惱礙」就是煩惱障,這個「智礙」就是所知障,遠「離」這些「和合相」(本論裏面看到「和合相」,你就知道是阿賴耶,阿賴耶識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破除這個阿賴耶相,恢複我們的本性清淨。「法出離鏡」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你要相信你心中的戒法、或者是禅定法、或者智慧之法,是能夠對治煩惱的,你要相信這件事情。我們無量劫來在心中熏習很多的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有,貪欲、瞋恚、忌妒、高慢,你要能夠相信這些煩惱都是虛妄相,因爲顛倒生、因緣有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相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本性是能夠出離的,那種真實的功德是能夠對治虛妄相,就是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這個地方叫「法出離鏡」,這個法有出離煩惱的力量。

  四者、緣熏習鏡。

  這個「緣」,這個地方指的是利他的功德,成就衆生得度的因緣。

  謂依法出離故,遍照衆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當本覺不空的因熏習鏡被觸動以後,它能夠成就「法出離」鏡;以這個清淨心作基礎,能夠「遍照衆生」的差別根機,使令衆生修習種種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隨順衆生「心」念的好壞,來顯「現」種種的差別因緣,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爲說法令他解脫,這個叫做「緣熏習鏡」。這個地方是講到性淨本覺,就是我們打妄想的心中,具足如實空跟如實不空這種潛伏功能,等待我們去開發。本論的「覺」講得很詳細,這個始覺的智慧講到四種始覺…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