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能受用。當我們有個體生命以後,我們在個體生命當中,就有一個能受用的東西,能受用的叫能「見相」。

  叁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這個是所受用。當然善業強的人,他受用的都是安樂的五塵;罪業所受用的是一個苦惱的五塵。

  這一段在法藏大師的判定,都是屬于阿賴耶識,都是依他起性。這叁個諸位要注意,一念不覺生叁細,這個叁細是同時出現的。就是當有「無明業相」的時侯,也就同時有「能見相」跟「境界相」,這都是非常微細的和合識「阿賴耶識」,都是依他起性。

  「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我們再看下面的六粗。這個六粗就是前七轉識的作用所産生的遍計所執性,就是這個個體生命在無明業相的個體生命當中,由這個境界的刺激、不斷的造作所産生的六種相貌。

  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雲何爲六?

  這六種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續相,叁者執取相,四者計名字相,五者起業相,六者業系苦相。」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這個「智」是一種分別心,特別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功能叫「智相」,就是我們「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我們這一念個體生命的心,跟這個好壞的「境界」接觸的時侯,就産生很多的虛妄「分別」,這個分別的緣故,就産生了「愛」跟「不愛」。這個「愛」就是希望,就是說我們在個體生命受用境界的時候,有二種希望:

  有些東西我們希望跟它和合,有些東西我們希望跟它遠離。總之,由于境界的受用,先産生一個希望,這個內心當中對種種的東西有所期待、有所希望,這叫「智相」。這是一個很微細的分別。

  二者、相續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依」止前面的這種「智」分別的希望,就産「生苦」受跟「樂」受。我們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觸而産生樂受,跟不希望的境界接觸而産生産苦受,由前面的希望跟境界接觸以後,進一步産生痛苦跟快樂的感受,這個叫「相續相」。這樣的感受又會加強我們對前面的希望。法藏大師說:前面的「智相」是一個點狀的,這個「相續相」是一個累積性的。就是說我們本來只是對某一個東西希望,但是當你真正接觸的時侯,你産生樂受就加強這個希望;對某一個東西我們是不喜歡的,但是由于業力的因素我們還是要跟它接觸,結果産生痛苦,這個痛苦又加強我們不喜歡的希望。這個「相續相」,就是把前面的希望變成一種累積性、一種更強烈的希望,叫做「相續相」。

  叁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依于」前面的這種「相續」,一次一次的去「緣念」受用這些美好的「境界」,産生一種「住持」,這個住持就是産生堅固的執取,對于快樂感受、或者痛苦感受的執取,就産生一種「執取相」。這個「執取相」按照我們現在的白話來說,就是一種生命的經驗。以我個人的一些小經驗:我小時侯有一次生病感冒,感冒當然身體功能比較差;後來我吃一種豆子,吃完以後就吐。從今以後,我看到這種豆子就害怕。這個就是一種生命的經驗,就是你曾經在某一種境界裏面受用,一次一次的受用,産生苦樂的感受以後,你就産生一種取著;取著你就産生一種所謂的執取相,對好的東西的執取,對壞的東西也産生執取,就産生一種所謂的生命的經驗。

  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透過前面對境界好壞的執取,這個時侯進一步安立各種「名言」──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壞人,這個人是我的朋友、這個人是我的冤家,把這個名言安立以後,就使令我們對生命的執取這種概念就更加的堅定,而且把這種執取擴大,無限製的擴大。所以這個名言安立以後,我們的妄想就變得更加複雜,這個分別我執就是這個「計名字相」産生的,最粗顯的就是「計名字相」,說是自我意識,就是你心中的概念名言。到這個地方,等于是惑(惑業苦的惑),就是由細到粗,從一個智相、相續相、執取相到計名字相。

  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我們對生命有很多的思想以後,就依止我們的思想去造業了,我們認爲這件事情是功德相、是對的,我們就會去做;這件事情對我們有傷害的,我們就避免去做:就依止個人心中的思想概念,去做他認爲對的事情,這當中就「造業」。如果你的概念是正確的就造善業,如果你的思想是錯誤的就造罪業。

  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

  你造了「業」,這個業就有招感義,在叁界裏面得果「報」:如果是善業,就招感安樂的果報;是罪業,就招感痛苦的果報。不管安樂、不管痛苦,都離不開老病死的系縛,所以使令我們身心「不」得「自在」。這個是果報。最後作個總結: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這些叁細六粗,一言以蔽之,都是一念心的顛倒引生的,「一切」的雜「染法」,都是「不覺」所引生出來的。

  這個六粗相我們簡單的說一下。剛開始我們從持戒的角度,是先破第五個起業相。剛開始先不要造罪業,先不要問爲什麼,就是依止對叁寶的信心,相信佛陀的教授,能夠使令我們離苦得樂,就是相信佛陀的製教,相信佛陀是一切智者,能夠引導我們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剛開始持戒的時侯,所破的是起業相。以持戒作基礎,再修的止觀,那就破第四個計名字相,就破壞我們一種思想的名言。

  我們凡夫的名言最嚴重的就是貪戀娑婆,我們一直認爲娑婆世界是可樂的。所以以淨土宗來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在修觀的時候,就是先安立名言,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娑婆世界是添夢者也。」就是你要用這個佛法的清淨名言,來修正我們的概念,這個止觀就是先破除計名字相,所謂的滅相續心、破和合識。好!我們把阿賴耶識的覺跟不覺講到這個地方全部講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