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智,本觉讲到二种本觉。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总结。在大小乘的修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观心,所以小乘的学者很喜欢说内观法。这个内跟外的差别就是心,心内跟心外,所以这个内观法讲得非常好,刚开始应该内观,内观以后再外观,依止大悲。大悲是外观,智慧是内观,内观是对心的观照,就有所不同了。我们整个佛教的修学宗旨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主题,说是观照我们这一念心有三种差别:第一个是小乘的教法,小乘的教法观心,认为这个心纯粹是杂染性,说是「心是恶源,形为罪薮」,所以我们看不出在小乘的经典当中有所谓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对赞叹我们心的本性跟诸佛是没有差别这样的话,我们在《阿含经》几乎是看不到的;我们只看到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这一念心是不净的、是苦恼的、是无常、是无我的,是这样的一个杂染的心识。因为心是杂染的,只好把它完全消灭了。所以在观心当中,小乘的学者对心的态度,认为心是纯粹的杂染,这是第一个重点。这样子在破恶方面有很大的力量;但这个生善、度众生的时候,你用这个观法会产生很大的障碍。第二种的观法就是天台宗的思想,天台的圆教思想认为「心是完全纯净的」。当然它能够安立圆教,它有它的经论根据,根据《法华》《涅槃》,它认为我们的心完全是清净的,说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完全不存在的。这个时候天台宗的圆教,它在教理上的认知心是纯然清净,所以他修证的时候,就是「正直舍方便,但修无上道」,这些枝枝叶叶的对治都不须要,直接的正念真如,这一念心直接观照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这些所谓的无常观、业果观都不须要。利根人,像禅宗的人,直接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就悟入了本性。这个是比较乐观一点,认为心是纯然清净的,这种观法有它的传承,《法华》《涅槃》就是这种思想。本论是根据《楞伽经》开展的,马鸣菩萨比较中道,他认为:心的本性是清净,但是带妄,所以他认为心是真妄和合。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性是清净,但是一念的妄动就变成阿赖耶识,就带妄了,生灭跟不生灭和合。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真实能够破除虚妄。所以我们看本论里面讲到始觉智四种智慧,它前面的业果观、无常观跟空观,都是对治这个虚妄相;到了第四个的时候,他修无念法门,直接观照这一念心,觅心了不可得,直接的契证真如。所以本论比较中道,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是带妄,真如带妄,或者说在缠真如。所以本论后面正式的修行方便,它有对治观,也有根本观。根本观直接的观照真如,直接的觅心了不可得,就在那个地方安住;虽觅心了不可得,但无始的熏习有一些虚妄的烦恼,那就要假藉这个业果观、无常观、空观善巧对治了。所以本论对心的态度,认为是「真妄和合」,这个观心法门基本上有三个重点。到这个地方把阿赖耶识觉的功能都讲完了。

  寅二、释不觉义卯一、总明不觉依觉故无实

  前面是讲到觉悟的功德,这以下讲出不觉的相貌。这当中分二科,先看「卯一、总明不觉依觉故无实」,我们看论文: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这个「不觉」的相貌,法藏大师说:本论当中的不觉有二种相貌:第一个是根本不觉,或者说是根本无明;第二个是枝末不觉,或者讲枝末无明。这一段是先讲根本不觉。什么叫根本不觉呢?「所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说是我们这一念心刚开始是清净本然、离诸对待,是没有个体生命的差别。那怎么会有不觉呢?刚开始就是我们「不」能够「如实」了知「真如」的「法」是平等不二的。就是我们刚开始的生命现象,是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那是一切法如的相貌,如的相貌本来是非常好,但是「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我们的心刚开始是怎么回事呢?说「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我们总是觉得应该要向外攀缘比较好,生起一个向外攀缘的心就动,就「不觉心起」;「不觉心起」以后,「而有其念」,就产生很多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现。就是刚开始的生命是离诸对待的,没有时间相、没有空间相、没有差别相,开始动了第一个念头以后,糟糕了!开始有时间、空间、各式各样的因缘果报,就是从最初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虽然妄动,但是它「不离」开我们的「本觉」。所以马鸣菩萨很慈悲,他在说话的时侯,经常会给我们一些鼓励:虽然打了妄想,但是你要永远相信──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就是消灭这些妄想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性没有失掉。这一段话很重要,根本不觉。我们期末考会考这一段,什么叫根本不觉?就是因为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就是刚开始我们不能安住在真如的平等法,而向外的妄动,一动了以后,就产生个体生命了,所以这个个体生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我们一念妄动,就是十二因缘的第一个无明,无明就产生业力、行,就产生阿赖耶识,就产生很多的果报,这叫根本不觉。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一个在路途上「迷」惑的「人」,他为什么会迷惑呢?因为他有「方」向的概念,他有东西南北,把东边当做西边,把西边当做东边,所以他才有所谓的「迷」惑。如果我们把这个「方向的概念都消失掉,那就没有所谓的「迷」惑可言。这是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众生亦尔。

  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众生」就是因为有本觉,有「觉」才有所谓的「迷」,就是说「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那如果没有真如,那当然就没有所谓的「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就是有「觉」才产生「迷」,所以「离」开了「觉性」就没有所谓的迷惑可言,说是离开了水就没有波浪可言。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这个地方法藏大师作一个总结。法藏大师说:前面一段,是真有待妄之义,这个真实的功德有对待妄想的义理,真有待妄之义;下面一段是妄有起净之功,在妄想当中它有生起净化的功德,妄有起净之功。我们解释一下「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因为「有不觉的「妄想」存在,我们为了要说明这个迷义,才「说」明这个「觉」悟,所以真有待妄之义,就是觉悟跟不觉,这二个因为对立才能够安立,真有待妄之义,就是有妄想才安立觉。第二段更重要了,第二段是重点。「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你说我们现在在不觉,把「不觉」消失掉了,完全弃舍这个「不觉之心」,你也找不到「真觉」的「自相」可得,就是妄有起净之功。就是说我们流转在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在生灭门活动,我们没有一个人在真如门安住,没有一个人。虽然这是生灭门,但是你离开了生灭门,你就不能契入真如门,说是「就路还家」。我们从最初的觉而变成不觉,但这个不觉跟觉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你用无想定把这个不觉的心消灭掉,你也会失掉这个觉的功德,那就错损菩提了,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等于是告诉我们:虽然一念的妄动全体变成不觉,但是这个本觉的体性没有失掉,它有这个意思。当然这一段话的重点还是在发明「根本不觉」,就是根本不觉是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这个是说明我们生命的一个源头,就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再看第二段:

  卯二、别示不觉虚妄相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

  前面一段是讲根本不觉,这以下讲枝末不觉。这个「根本不觉」法藏大师说:根本不觉是迷真取妄。对真如平等法生起迷惑,一念妄动就产生这个不觉,迷真取妄,这叫根本不觉。枝末不觉是执妄为真,在妄想当中又把它执为是真实的,就产生一个妄想的相续。例如:我们刚开始眼睛有毛病,从虚空中变出一个花。虚空本来没有花,就产生一个个体生命的花出来,这个叫做根本不觉。进一步我们认为这个花是真实的,开始对这个花种种的攀缘造作,又引生很多的事情,这个叫做枝末不觉。枝末不觉开展出来有九种相貌,有三细六粗。三细六粗先讲三细,三细六粗都是枝末不觉。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即不动。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

  当我们最初的一念妄动以后,在我们的清净本性当中生起的第一个相貌叫「无明业相」。法藏大师解释这个「业相」有二种意思:第一个是造作义,就是我们下面论文解释的第一段叫造作义;第二个是招感义,招感果报的功德这叫业相。我们先看造作义,「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即不动。」当我们最初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业力了。当然业的意思就是动。什么叫业呢?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动相,它不断的活动。当然这个业好一点的可能造善业,不好一点造罪业,那不管是善业跟恶业都是一种动相,就是造作义。第二个招感义,「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这个动就是业,业就招感果报,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些果报从真如来说都是苦恼的,相对涅槃来说它都有老病死的系缚,所以都是苦恼的。简单的说:「无明业相」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个体生命真正的开始,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我、你这些差别。众生会有人、畜生、饿鬼这种个体生命,就是一念妄动以后所变现的「无明业相」。这个业相如果是善业,他的果报会庄严一点;如果是罪业,就是卑贱苦恼:这些都是以无明为根本所发动的业相。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既然有个体生命,就有一个「能」照「见」的,就有能所,就着人来说他有一个「能」照「见相」,或者说是…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