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受用。当我们有个体生命以后,我们在个体生命当中,就有一个能受用的东西,能受用的叫能「见相」。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这个是所受用。当然善业强的人,他受用的都是安乐的五尘;罪业所受用的是一个苦恼的五尘。
这一段在法藏大师的判定,都是属于阿赖耶识,都是依他起性。这三个诸位要注意,一念不觉生三细,这个三细是同时出现的。就是当有「无明业相」的时侯,也就同时有「能见相」跟「境界相」,这都是非常微细的和合识「阿赖耶识」,都是依他起性。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我们再看下面的六粗。这个六粗就是前七转识的作用所产生的遍计所执性,就是这个个体生命在无明业相的个体生命当中,由这个境界的刺激、不断的造作所产生的六种相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这六种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续相,三者执取相,四者计名字相,五者起业相,六者业系苦相。」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这个「智」是一种分别心,特别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功能叫「智相」,就是我们「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我们这一念个体生命的心,跟这个好坏的「境界」接触的时侯,就产生很多的虚妄「分别」,这个分别的缘故,就产生了「爱」跟「不爱」。这个「爱」就是希望,就是说我们在个体生命受用境界的时候,有二种希望:
有些东西我们希望跟它和合,有些东西我们希望跟它远离。总之,由于境界的受用,先产生一个希望,这个内心当中对种种的东西有所期待、有所希望,这叫「智相」。这是一个很微细的分别。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依」止前面的这种「智」分别的希望,就产「生苦」受跟「乐」受。我们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触而产生乐受,跟不希望的境界接触而产生产苦受,由前面的希望跟境界接触以后,进一步产生痛苦跟快乐的感受,这个叫「相续相」。这样的感受又会加强我们对前面的希望。法藏大师说:前面的「智相」是一个点状的,这个「相续相」是一个累积性的。就是说我们本来只是对某一个东西希望,但是当你真正接触的时侯,你产生乐受就加强这个希望;对某一个东西我们是不喜欢的,但是由于业力的因素我们还是要跟它接触,结果产生痛苦,这个痛苦又加强我们不喜欢的希望。这个「相续相」,就是把前面的希望变成一种累积性、一种更强烈的希望,叫做「相续相」。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
「依于」前面的这种「相续」,一次一次的去「缘念」受用这些美好的「境界」,产生一种「住持」,这个住持就是产生坚固的执取,对于快乐感受、或者痛苦感受的执取,就产生一种「执取相」。这个「执取相」按照我们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一种生命的经验。以我个人的一些小经验:我小时侯有一次生病感冒,感冒当然身体功能比较差;后来我吃一种豆子,吃完以后就吐。从今以后,我看到这种豆子就害怕。这个就是一种生命的经验,就是你曾经在某一种境界里面受用,一次一次的受用,产生苦乐的感受以后,你就产生一种取着;取着你就产生一种所谓的执取相,对好的东西的执取,对坏的东西也产生执取,就产生一种所谓的生命的经验。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透过前面对境界好坏的执取,这个时侯进一步安立各种「名言」──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我的朋友、这个人是我的冤家,把这个名言安立以后,就使令我们对生命的执取这种概念就更加的坚定,而且把这种执取扩大,无限制的扩大。所以这个名言安立以后,我们的妄想就变得更加复杂,这个分别我执就是这个「计名字相」产生的,最粗显的就是「计名字相」,说是自我意识,就是你心中的概念名言。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惑(惑业苦的惑),就是由细到粗,从一个智相、相续相、执取相到计名字相。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
我们对生命有很多的思想以后,就依止我们的思想去造业了,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是功德相、是对的,我们就会去做;这件事情对我们有伤害的,我们就避免去做:就依止个人心中的思想概念,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这当中就「造业」。如果你的概念是正确的就造善业,如果你的思想是错误的就造罪业。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
你造了「业」,这个业就有招感义,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如果是善业,就招感安乐的果报;是罪业,就招感痛苦的果报。不管安乐、不管痛苦,都离不开老病死的系缚,所以使令我们身心「不」得「自在」。这个是果报。最后作个总结: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这些三细六粗,一言以蔽之,都是一念心的颠倒引生的,「一切」的杂「染法」,都是「不觉」所引生出来的。
这个六粗相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刚开始我们从持戒的角度,是先破第五个起业相。刚开始先不要造罪业,先不要问为什么,就是依止对三宝的信心,相信佛陀的教授,能够使令我们离苦得乐,就是相信佛陀的制教,相信佛陀是一切智者,能够引导我们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刚开始持戒的时侯,所破的是起业相。以持戒作基础,再修的止观,那就破第四个计名字相,就破坏我们一种思想的名言。
我们凡夫的名言最严重的就是贪恋娑婆,我们一直认为娑婆世界是可乐的。所以以净土宗来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在修观的时候,就是先安立名言,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娑婆世界是添梦者也。」就是你要用这个佛法的清净名言,来修正我们的概念,这个止观就是先破除计名字相,所谓的灭相续心、破和合识。好!我们把阿赖耶识的觉跟不觉讲到这个地方全部讲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