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一條龍」,但事實上沒有龍。我經過正確的指導以後,這條龍消失掉了。所以這條龍是怎麼有呢?就是「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個遍計執的名言安立的。我們平常所謂的妄念生、住、異、滅也都是這個意思,情有理無,在衆生的妄情裏面它顯現,但是他醒過來以後它消失了,不要說他醒過來,你還沒有醒的時候它也是沒有,所以這個叫做無生。說是「一念」的「相應」慧生起的時候,「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這是初相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一切的顛倒的生滅相全部脫落,這個時後叫「究竟覺」。馬鳴菩薩把我們的覺悟,由淺入深分爲四種,我們起動哪一個覺悟,就會産生不同的果報,是這個意思。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這段是引用《楞伽經》。這個「修多羅」,馬鳴菩薩在本論當中,他很歡喜引用《楞伽經》,《楞伽經》上說:我們一個「衆生」,「能」夠「觀」察我們心念是「無念」,這樣就趨「向」于、隨順于諸「佛」的「智」慧。這個「無念」我們前面也說過,就是「雖念,亦無能念可念」,雖然有念,但我們觀察它這個念是假藉因緣所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的,它沒有生相、沒有住相、沒有異相、沒有滅相,雖念,而無真實的能念可念,這個時候隨順于智慧。

  這個地方,我們要作一個補充說明。本論當中講到覺悟有四種,我們也就知道最後的覺悟,所謂的「覓心了不可得」是最圓滿的覺悟。不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開導,也有這一層意思,他以權實不二來作一個總結。從根本思想上,我們認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對治的角度,我們也不妨采用前面業果的觀察、無常的觀察、空性的觀察來對治。也就是說信根本,以無生的清淨本性依止點當根本;但是從對治的角度,也要有業果、無常、空性的對治。所以說有權法、有實法,你這樣子的操作才能夠圓滿,這個地方要注意。

  巳叁、明淺深無性

  前面是從因緣的角度,由淺入深安立了四種的差別;這四個差別再把它會歸到一心,它本身是沒有真實的體性,完全是依止一心安立的。這當中有叁段:前面二段先安立覺悟跟不覺的因緣,第叁段再作一個總結。先看第一段,先講覺悟的心念: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我們這個「心」的生「起」,是始覺的觀照智;觀照智真實生起的時候,我們觀察沒有真實的「初相」,這個「初」就是生相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就是說,「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就是說我們觀察到我們最初心念的「初相」,不是你看到的初相,而是看到初相是不可得。看到初相不可得,我們就認爲你了解初相。什麼叫觀察初相不可得?譬如說你做夢,夢裏面你一念顛倒的夢心,變現很多人事的因緣,因緣都在夢境裏面,到處的攀緣受用,你心中也出現很多的愛憎取舍,各式各樣的感覺。當然我們有二個方法:第一個就是讓夢慢慢醒過來,這個是對治法,前面所謂凡夫的覺照、二乘的覺照、菩薩的覺照,這是對治法,讓這個夢慢慢的醒過來;第二個是根本法門,就是觀察「覓心了不可得」。就是說你在做夢的時候,不必等到夢全部醒,在夢境當中你就知道這個夢是不真實的,它只是假藉一念無明的夢心而變現的。就是說你現在還沒有成佛,你就知道你現在的妄想本性是空的。在《楞伽經》上說:「諸佛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叁世諸佛把所覺悟的究竟真理,展轉的傳給弟子。傳授什麼真理呢?「妄想無性。」就是說你不要對你一時的心念的感覺太認真,它不是真實的;我們真實的體性,是我們的清淨本性,是這個意思。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前面是講覺悟,這個地方是講不覺。「一切衆生」的顛倒,無始以「來」,是「念念相續,未曾離念」。也就是說我們從最初的清淨本然一念不覺以後,這個不覺的念頭一起動以後,糟糕了!就停不下來。「念念的相續,未曾離念」,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始無明」。這就是爲什麼生死會不斷的相續,就是我們的妄念沒有停止;我們的妄念不停止,你積集再大的善業也沒用,這個善業會讓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暫時成就一個安樂的果報,但是它對于妄念沒有對治的力量。所以講「念念相續,未曾離念」,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始無明」,沒有開始,也就沒有結束,這個是講流轉門。最後作總結: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我們能夠成就「無念」的智慧,觀察覓心了不可得的智慧,你就知道真實的「生住異滅」其實跟清淨的本性是相等的,它不離開我們清淨的本性,這是就著對治無明由淺到深:第一個是對治無明的滅相,第二是對治無明的住相,第叁個是對治無明的異相,最後是對治無明的生相。約著對治義,安立四種智慧。從本性觀察,其實這四個相「本來平等,同一覺故」,都是一念的清淨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所以前面是安立四種覺悟的差別體相,這個地方把它會歸到一心。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馬鳴菩薩爲什麼會歸到一心,就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他怕我們在觀照裏面産生好壞的分別──你這個智慧只是業果的智慧而已,我是無常的智慧。不要這樣子講,契機就是妙法,對治就是良藥。你有這個病,就老老實實吃這個藥;你沒有這個病,就不要吃這個藥。就像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說:我們在做夢的時候,在夢中我們掉入到大海當中,這個時候要醒夢怎麼辦呢?你可以用喊叫的方式,有時候用雙手的震動、用雙腳的踢拍。有些人適合用喊叫的方式讓自己醒過來,有些人用雙手的震動醒過來,有些人是用雙腳的踢拍醒過來,醒過來的效果是完全一樣。所以我們不要說:你修唯識學的,你修天臺宗的,你修中觀的!每一個法門都好,能夠對治你的妄想的都是良藥。所以這個地方消滅我們對于法門的執取,有這一層意思。就是你有什麼病,你就需要這個藥,是這個意思。當然以第四個無生觀,信根本「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深信一切的生滅門都是後來才有的,這是根本思想。以這個爲根本,以前面叁個爲對治,就是找一個你適合的法來加以對治,這就是我們講到這個覺,始覺智是有四種智慧,這四種智慧的差別相,跟它的共同體性先把它說出來。

  好,我們今天先到這個地方。以下我回答幾個問題。

  問:我們如何讓自己養成圓頓種姓,遇境隨緣,如何作觀?

  答:圓頓種姓,從本論上來說,就是你能夠正念真如,不要隨順無明。一個種姓的産生,講到種姓當然就是生滅門,生滅門就要有所造作。只有一個方法:你就是不斷的聞思,就是你的觀照力。這個觀照力不是說你二個眼睛一閉、雙腿一盤就有觀照力,你這種觀照力是跟著感覺走,靠直覺觀照,佛法是不同意的。佛法認爲所有的觀照都必需有清淨的傳承,就是這些佛菩薩的法語你都是要學習,依教起觀。就如何養成圓頓種姓?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惟。這樣子的熏習,遇境逢緣你就知道觀照,觀照真如,簡單講就是正念真如。真如有二個觀:一個觀察如實空,一個觀察如實不空。觀察如實空跟觀察如實不空,這個調配一般是比較困難。比較困難,我自己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我有一次看到弘一大師一段法語,給我很大的啓示。弘一大師開示說:我們調心要知道中道。什麼叫中道呢?就是你處在順境的時候,要用收斂法來調心,心志得意滿,容易出差錯。所以遇到順境的時候要收斂,要不斷觀察自己的不足。處在逆境的時候用開闊法,告訴自己沒關系!還有希望,一時的成敗不能夠論英雄。就是說你就是調。弘一大師這一段法語,我突然間有一種感覺,其實我們在觀照真如也是這樣。就是說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時候有所得的心太重,這個時候觀察如實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把這句話念叁遍,這個時候你這種有相的執取,就會慢慢的松脫。所以你如果有所得的這個得失心太重,雖然你也是修善爲公爲衆,但是得失心重,就使令你不安産生情緒,這個時候你在正念真如時,就偏重在觀如實空這部分。有時候你的心太沈悶了,你看到衆生的苦你沒感覺,看到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也沒感覺了。糟糕了!這個時候就要觀如實不空:「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你不應該沒感覺,你要積極的行善,啓發你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我們剛開始不要說正念真如,觀察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不思議境,能夠觀是最好;或者我們也可以用對治觀。你太過于躁動,觀如實空,以如實空對治止。太過于沈默的時候,觀如實不空來起動你的悲心,起動你要修善的心。遇境逢緣就是這樣觀,看你的心是什麼情況方便對治,使令這一念心,譬如調弦,松緊中道,合乎中道。

  問:假設有人過去式的習氣是布施,今生是富有,可是今生悭貪(過去的習氣跟今世不同),爲何會退轉,什麼原因造成退轉?

  答:退轉的原因就是環境造成的。我們一個人有錢了以後,理論上你很有錢以後應該布施,其實剛好相反。我們一個人愈有錢愈悭貪,所以佛菩薩他不同意我們累積財富。你有一萬塊的時候,你的心情會想到十萬塊;你有十萬塊的時候,你的心是看著一佰萬;一佰萬看著一仟萬。我們心中沒有錢的人,很容易布施,反正我這是小錢,布施出去算了。所以說我們在貧窮的階段,我們知道貧窮是因爲悭貪所造成,會起慚愧心。但是你做一個轉輪聖王的時候,你的心情有變化,開始放縱享受,把福報享盡了,因爲悭貪的業力,來生做一只螞蟻、一只狗。好不容易從狗變成一個乞丐,這個時候你又起慚愧心,又開始修善,修善以後又變成轉輪聖王,又開始悭貪。這個生滅門就是這麼回事。等到有一天你聽聞了佛法,真實的明白生命的真相,起動你認識的覺悟,用覺悟來引導你──從今以後不再跟著感覺走,你的生命才有決定性的改變。否則我們就是隨著外在的環境,心隨妄轉,流轉叁界中沒有一個依靠。爲什麼會退轉,就是環境的變化,心情就會産生變化,是這樣子。

  問:如何達到離念的境界?

  答:你說這個離念,應該是講無念。我們剛開始的念是很多的念,所以剛開始不要直接進入無念。就是你剛開始的心先把多念轉成一念,就是念佛用一個佛號這個有相行,所以我們後面會講到他修真如叁昧,一開始先修一相叁昧。就是剛開始先用一個念來攝受你的妄想,慢慢慢慢你心中就是一個念一個佛號。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這個時候你再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把佛號舍掉,你就容易進入無念。剛開始先進入一相叁昧,再進入所謂的無念叁昧,有一個次第。

  問:我們平時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上殿、作佛事當中,如何依止真如,不依止自我意識?

  答:要依止真如,你要有觀照力。我們可以這樣講:從生滅心的角度,我們生滅心有二種功能:一個是覺,一個是不覺。我們老實一點的說:平心而論,我們不覺的功能是強大,覺的功能是薄弱。所以你要是觀照力不現前,你一定隨順自我意識。你可以回想我們過去的待人處事:這件事情跟我們的利益沒有關系,你會很公正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這件事情跟你的利益有沖突的時候,你的心情就會有一些變化。就是在該怎麼做的範圍之內,你心中有一個自我意識會來幹擾你,幹擾你的時候,你就會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有一個自我意識,就是我愛執愛著這個我,保護這個我,那你做的事情,就會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出現。所以消滅自我,你就是保持一個平常心,我不可得,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當然這個是觀照力要現前,才有辦法做到。我平常個人有一句話自我勉勵,就是凡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就是說在我們整個的個體生命當中,不要把這個我看得太重,就是沒有你,太陽還是會從東邊升出來。就是這個生命是多元化的生命,不必什麼事都要你去做,別人做我們也隨喜功德,以一種隨喜無量善法的心情,你那個自我意識就會慢慢的萎縮、慢慢的萎縮下去。這是要很多的方便,當然這都是要觀照才有辦法生起。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了。我們講到觀照,我希望諸位掌握二個重點:第一個是從本性的觀照,就是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要先了解當我們還沒有動一個念頭之前,我們的本性是什麼?就是真如門。第二個觀照就是生滅門,當我們動念以後,已經變成一個流轉的個體生命,我們如何從個體生命當中,所謂的覺跟不覺當中生起觀照?因爲我們必須要面對現實,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在本來面目,我們內心當中阿賴耶識累積很多覺跟不覺的功能,我們應該如何返妄歸真?這談到緣起。所以我們整個《大乘起信論》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對本性的觀照,第二個是對緣起的觀照,能夠掌握這二個觀照,就能夠正確掌握大乘的正見。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回向。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