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动当中,我们就产生很多的得失、爱憎、取舍,就会忽略我们的心是怎么变化。所以我们观心无常,刚开始一定是在静坐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得到,你静坐的时候,就会发现到心是无常。就是说你的心本来在念佛,念一念佛号丢掉了,就到处攀缘。你刚刚在念佛是一个念佛的心,现在变成一个打妄想的心,其实这是有变化的。平常的时候打妄想,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也会为三宝做事;有时候生起私欲,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你一静坐的时候,你就知道你的心是不断的变化变化,从这个变化你就知道:我的心它不是一个常态,不是一条线,它是由很多的点所构成的。那么「无常故苦」,你从无常当中作一个结论,原来整个生灭的本质是苦的。就是说无常是一种不安稳性,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不能规划人生,你也不知道你下一剎那会发生什么事,未来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安稳性,佛法说苦是讲这个苦。你说「我们一般苦是观三恶道苦」,但是三恶道的苦不能普遍三界,所以佛法讲的苦谛是讲无常。因为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每一个人都是想要追求安稳。为什么一只狗、一只蚂蚁再怎么辛苦也要找一个家?一个在家人他一工作,第一件事是买一栋房子?理论上来说,你用买房子的钱的利息去租房子就够了;但是不行,一定要买房子:因为众生是追求安稳。但是不幸的是,我们这个个体生命是违背安稳,因为它是生灭变化。所以我们感觉到在整个流转的生灭当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安稳,我们知道因为无常,所以生命是苦,苦即无我。从生命苦的本质当中,我们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假设我们对生命能够决定自己的性质,我应该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不断的快乐,如果我能够决定、能够主宰的话。所以我们对生命基本上是一点法子也没有,我们只能够任由生命的水流不断的带着我们流动,这样子讲无我就是空,就看到了一个我空的真理,悟入我空的真理。当你对内心的观照能够生起无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这个时候你的心是起动了「二乘」的「观智」。我们前面说过,它每一个觉悟都能够含摄一切法,能够引生一切法:当你起动的是人天的观智,它带动你的生命是人天的安乐果报;当你起动的是二乘的观智无常故苦,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正式启动一种偏空的涅槃。所以你起动不同的觉照,你生命当中就引生不同的果报。再看第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这个地方是更高深的观照,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观照当然更深入,他能够观察到心「念」的「住」相,不必等待心念有所变化,他在这个心念安住的时候,观察到这个心「念」是没有「住相」,这个「住相」不可得。远「离」这种「分别」的「粗念相故」。这个「粗念相」,法藏大师说是分别法执。前面是分别我执,这个地方连法的执取也消灭了,叫做「随分觉」,叫分证本觉。这个「住相」怎么说呢?「住」就是安住。我们刚开始的心是散乱的,而我们从散乱当中就很容易发现这个变化相,我们刚开始知道散乱心是不对的,是随顺于苦恼的;我们在《摩诃止观》讲到无生的观念。发明无生是根据「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怎么知道一切法是无生呢?无生,简单说就是无自性,讲自性空。刚开始先假设我们在念佛,譬如说我在念佛,我生起一个念佛的心念,这个念佛的心念先假设它有自性,那念佛的心念是自己生,是自生。假设念佛的心念是自己能够生起,它就有无穷尽的过失,它应该不断的念佛,因为你带动了一个念佛的心念,它自己又生起第二念,第二念又生起第三念,因为它能够自生,念佛的念应该是无穷尽的。但事实不然,我离开佛堂,我就不念佛了,所以它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说是他生,是开始去忆念佛陀、忆念佛号,刚开始「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用强大的如理作意,来强迫这一念躁动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安住在佛号上。我们也说过「心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你能够变化;你怎么去做,这个心就有所改变,在佛号当中,这种躁动就能够明了寂静的安住,这个时候心中就只有一个相,法界一相,就是佛号,这个就是类似于「住相」。这个「住相」,你说我前一念是佛号,下一念也是佛号,你很难观察无常,它没什么变化,它是在「住」,这个时候「法身菩萨」知道这个「住」是无自性的。这个无自性的空是怎么安立呢?它不是从无常,它是从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假藉因缘所生,所以它本性是空。「假藉因缘所生」这句话,我们应该会归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阿弥陀佛把佛号送给你,或者是大梵天、或上帝把这个念佛的心念送给你了。说是他生,而自他体别,他跟你的体性不同,他怎么能够送给你呢?这个不合道理。所以自他体别故,这样子也不能说是他生。说是共生,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合起来更不可能生。所以我们知道我念佛的这个心念,也不是自己生起,也不是别人给我的,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那是怎么生?是因缘生。什么叫因缘生呢?简单的讲有三种因缘:第一个,你内心当中有这个种子,你曾经听闻过净土的法门,有这样的一种善根种子;第二个,有环境的刺激,你可能看到佛像、或者吃到苦头,还有所缘境的增上缘;第三个,更重要的是作意,你一定要有个如理作意,先有这个种子,再跟环境接触的时候,如理作意再把它起动,把这个本来在睡眠状态的种子,起动成一个现行,这叫作意。所以你念佛的心念,是由种子、所缘境跟作意的心所三个和合而生的。三个和合而生,它是因缘生,它的本性是空。说你现在有一千块,这一千块不是你的,这不是你的是谁的呢?你向某甲借三佰块,向某乙借三佰块,向某丙借四佰块,三个因缘加起来;但是这个三个因缘都讨回去,消失的时候,你这个念佛的心就消失了,所以说是自性空。你能够在「住相」的时候,就观察它是因缘生无自性空,这个时候叫「随分觉」,不必等到它变化,这个时候空性的观察更加的彻底,这个是「法身菩萨」的观照,在「住相」的观照。看第四生相的观照: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菩萨」的因「地」穷「尽」,这个穷尽应该说是等觉后心。为什么会穷尽呢?因为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满足」一切六波罗蜜的「方便」,你广修六波罗蜜的方便法门,到等觉后心的时候,就进入到这个金刚心,在这坚固的禅定当中,生起「一念」的无生智慧,这个时候「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这个时候你无生的智慧观照到你最「初」的生相,前面是看到住相,这个时候是看到你一念不觉最初那个一念妄动的生相。你观察「心无初相」,观察妄相最初的那个一念妄动,原来是「觅心了不可得」,这个时候「远离」一切「微细」的妄「念」,悟入到我们清净的本性。这个时候「心即常住」,一切颠倒的生灭心完全脱落,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究竟觉」。是从最初的生相无明去观察生相不可得。

  生相不可得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禅宗的传法公案说:五祖弘忍大师年纪大的时候,要把祖位传给他的弟子。禅宗的传法不是看戒腊,是各凭本事,看谁的观照力最为深入、最为圆满,以观照力来判定由谁能够接祖位,领导大家继续修行。在诸位弟子当中,有二个弟子就提出他打坐修止观的心得报告。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在观照我们的生命,当然是不能离开因缘所生法。就着个体生命的身心世界,神秀大师说:我这几十年的用功心得,我们的色身是菩提树,我这个色身可以布施、持戒、拜佛,像菩提树能够生起菩提的水果,我这个色身能够造很多的善业。那我这一念心就像一个清澈光明的镜子,我每天告诉自己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用善恶的观照来引导自己。总而言之,我对身心世界一言以蔽之:「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偶尔也会起起恶念灰尘,但是我用佛法的戒定慧不断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可以看的出来神秀大师不可思议,是非常用功的一个修行者。当然用功是一回事,他的加行力很强;但是观照力不足,他只是一种善恶念对治的表相的观察。所以这个心念,它的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就没有明显的说出来,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六祖大师也讲出一个修止观的报告,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件事情,就说出了整个禅宗最重要的清净传承。就是说真正的观照,是观照到我们这一念心的最深处是本来无一物的,觅心了不可得,「我与汝安心竟」。这个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说是无生,观察它生相不可得。《大般若经》对无生这个观念,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示:「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即犯杀罪。」说我们这个心念本来是有一个自我的个体,先有;后无,佛菩萨硬生生用我空观,把这个我消灭了:假设是这样子的话,诸佛菩萨犯了杀罪。这个东西本来是有一个我,我们用空观七观八观把这个我消灭了,你说佛菩萨是不是犯了杀罪呢?把一个有情众生杀死了。其实不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我们众生一念颠倒自己捏造一个我出来;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修无生观,把这个虚妄相消失掉,还他本来面目。《维摩诘经》说:「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无常义。就是我们怎么知道无生?就是一切法本来不生,现在也就没有所谓的灭。也就是说它是虚妄的生、虚妄的灭,这就是所谓的生相不可得,这句话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修我空观,就是说本来就没有一个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现在有这个我,是自己的感觉创造出来的,我现在在这个讲堂,我说「现在这个讲堂当中有…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