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一条龙」,但事实上没有龙。我经过正确的指导以后,这条龙消失掉了。所以这条龙是怎么有呢?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遍计执的名言安立的。我们平常所谓的妄念生、住、异、灭也都是这个意思,情有理无,在众生的妄情里面它显现,但是他醒过来以后它消失了,不要说他醒过来,你还没有醒的时候它也是没有,所以这个叫做无生。说是「一念」的「相应」慧生起的时候,「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这是初相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这个时候「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一切的颠倒的生灭相全部脱落,这个时后叫「究竟觉」。马鸣菩萨把我们的觉悟,由浅入深分为四种,我们起动哪一个觉悟,就会产生不同的果报,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这段是引用《楞伽经》。这个「修多罗」,马鸣菩萨在本论当中,他很欢喜引用《楞伽经》,《楞伽经》上说:我们一个「众生」,「能」够「观」察我们心念是「无念」,这样就趋「向」于、随顺于诸「佛」的「智」慧。这个「无念」我们前面也说过,就是「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虽然有念,但我们观察它这个念是假藉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它没有生相、没有住相、没有异相、没有灭相,虽念,而无真实的能念可念,这个时候随顺于智慧。

  这个地方,我们要作一个补充说明。本论当中讲到觉悟有四种,我们也就知道最后的觉悟,所谓的「觅心了不可得」是最圆满的觉悟。不过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开导,也有这一层意思,他以权实不二来作一个总结。从根本思想上,我们认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对治的角度,我们也不妨采用前面业果的观察、无常的观察、空性的观察来对治。也就是说信根本,以无生的清净本性依止点当根本;但是从对治的角度,也要有业果、无常、空性的对治。所以说有权法、有实法,你这样子的操作才能够圆满,这个地方要注意。

  巳三、明浅深无性

  前面是从因缘的角度,由浅入深安立了四种的差别;这四个差别再把它会归到一心,它本身是没有真实的体性,完全是依止一心安立的。这当中有三段:前面二段先安立觉悟跟不觉的因缘,第三段再作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先讲觉悟的心念: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我们这个「心」的生「起」,是始觉的观照智;观照智真实生起的时候,我们观察没有真实的「初相」,这个「初」就是生相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就是说,「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就是说我们观察到我们最初心念的「初相」,不是你看到的初相,而是看到初相是不可得。看到初相不可得,我们就认为你了解初相。什么叫观察初相不可得?譬如说你做梦,梦里面你一念颠倒的梦心,变现很多人事的因缘,因缘都在梦境里面,到处的攀缘受用,你心中也出现很多的爱憎取舍,各式各样的感觉。当然我们有二个方法:第一个就是让梦慢慢醒过来,这个是对治法,前面所谓凡夫的觉照、二乘的觉照、菩萨的觉照,这是对治法,让这个梦慢慢的醒过来;第二个是根本法门,就是观察「觅心了不可得」。就是说你在做梦的时候,不必等到梦全部醒,在梦境当中你就知道这个梦是不真实的,它只是假藉一念无明的梦心而变现的。就是说你现在还没有成佛,你就知道你现在的妄想本性是空的。在《楞伽经》上说:「诸佛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三世诸佛把所觉悟的究竟真理,展转的传给弟子。传授什么真理呢?「妄想无性。」就是说你不要对你一时的心念的感觉太认真,它不是真实的;我们真实的体性,是我们的清净本性,是这个意思。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前面是讲觉悟,这个地方是讲不觉。「一切众生」的颠倒,无始以「来」,是「念念相续,未曾离念」。也就是说我们从最初的清净本然一念不觉以后,这个不觉的念头一起动以后,糟糕了!就停不下来。「念念的相续,未曾离念」,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始无明」。这就是为什么生死会不断的相续,就是我们的妄念没有停止;我们的妄念不停止,你积集再大的善业也没用,这个善业会让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暂时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它对于妄念没有对治的力量。所以讲「念念相续,未曾离念」,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始无明」,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这个是讲流转门。最后作总结: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我们能够成就「无念」的智慧,观察觅心了不可得的智慧,你就知道真实的「生住异灭」其实跟清净的本性是相等的,它不离开我们清净的本性,这是就着对治无明由浅到深:第一个是对治无明的灭相,第二是对治无明的住相,第三个是对治无明的异相,最后是对治无明的生相。约着对治义,安立四种智慧。从本性观察,其实这四个相「本来平等,同一觉故」,都是一念的清净本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前面是安立四种觉悟的差别体相,这个地方把它会归到一心。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马鸣菩萨为什么会归到一心,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他怕我们在观照里面产生好坏的分别──你这个智慧只是业果的智慧而已,我是无常的智慧。不要这样子讲,契机就是妙法,对治就是良药。你有这个病,就老老实实吃这个药;你没有这个病,就不要吃这个药。就像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说: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在梦中我们掉入到大海当中,这个时候要醒梦怎么办呢?你可以用喊叫的方式,有时候用双手的震动、用双脚的踢拍。有些人适合用喊叫的方式让自己醒过来,有些人用双手的震动醒过来,有些人是用双脚的踢拍醒过来,醒过来的效果是完全一样。所以我们不要说:你修唯识学的,你修天台宗的,你修中观的!每一个法门都好,能够对治你的妄想的都是良药。所以这个地方消灭我们对于法门的执取,有这一层意思。就是你有什么病,你就需要这个药,是这个意思。当然以第四个无生观,信根本「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深信一切的生灭门都是后来才有的,这是根本思想。以这个为根本,以前面三个为对治,就是找一个你适合的法来加以对治,这就是我们讲到这个觉,始觉智是有四种智慧,这四种智慧的差别相,跟它的共同体性先把它说出来。

  好,我们今天先到这个地方。以下我回答几个问题。

  问:我们如何让自己养成圆顿种姓,遇境随缘,如何作观?

  答:圆顿种姓,从本论上来说,就是你能够正念真如,不要随顺无明。一个种姓的产生,讲到种姓当然就是生灭门,生灭门就要有所造作。只有一个方法:你就是不断的闻思,就是你的观照力。这个观照力不是说你二个眼睛一闭、双腿一盘就有观照力,你这种观照力是跟着感觉走,靠直觉观照,佛法是不同意的。佛法认为所有的观照都必需有清净的传承,就是这些佛菩萨的法语你都是要学习,依教起观。就如何养成圆顿种姓?只有一个方法──多闻熏习,如理思惟。这样子的熏习,遇境逢缘你就知道观照,观照真如,简单讲就是正念真如。真如有二个观:一个观察如实空,一个观察如实不空。观察如实空跟观察如实不空,这个调配一般是比较困难。比较困难,我自己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参考一下。我有一次看到弘一大师一段法语,给我很大的启示。弘一大师开示说:我们调心要知道中道。什么叫中道呢?就是你处在顺境的时候,要用收敛法来调心,心志得意满,容易出差错。所以遇到顺境的时候要收敛,要不断观察自己的不足。处在逆境的时候用开阔法,告诉自己没关系!还有希望,一时的成败不能够论英雄。就是说你就是调。弘一大师这一段法语,我突然间有一种感觉,其实我们在观照真如也是这样。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时候有所得的心太重,这个时候观察如实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把这句话念三遍,这个时候你这种有相的执取,就会慢慢的松脱。所以你如果有所得的这个得失心太重,虽然你也是修善为公为众,但是得失心重,就使令你不安产生情绪,这个时候你在正念真如时,就偏重在观如实空这部分。有时候你的心太沉闷了,你看到众生的苦你没感觉,看到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也没感觉了。糟糕了!这个时候就要观如实不空:「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你不应该没感觉,你要积极的行善,启发你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我们刚开始不要说正念真如,观察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不思议境,能够观是最好;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对治观。你太过于躁动,观如实空,以如实空对治止。太过于沉默的时候,观如实不空来起动你的悲心,起动你要修善的心。遇境逢缘就是这样观,看你的心是什么情况方便对治,使令这一念心,譬如调弦,松紧中道,合乎中道。

  问:假设有人过去式的习气是布施,今生是富有,可是今生悭贪(过去的习气跟今世不同),为何会退转,什么原因造成退转?

  答:退转的原因就是环境造成的。我们一个人有钱了以后,理论上你很有钱以后应该布施,其实刚好相反。我们一个人愈有钱愈悭贪,所以佛菩萨他不同意我们累积财富。你有一万块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想到十万块;你有十万块的时候,你的心是看着一佰万;一佰万看着一仟万。我们心中没有钱的人,很容易布施,反正我这是小钱,布施出去算了。所以说我们在贫穷的阶段,我们知道贫穷是因为悭贪所造成,会起惭愧心。但是你做一个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心情有变化,开始放纵享受,把福报享尽了,因为悭贪的业力,来生做一只蚂蚁、一只狗。好不容易从狗变成一个乞丐,这个时候你又起惭愧心,又开始修善,修善以后又变成转轮圣王,又开始悭贪。这个生灭门就是这么回事。等到有一天你听闻了佛法,真实的明白生命的真相,起动你认识的觉悟,用觉悟来引导你──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感觉走,你的生命才有决定性的改变。否则我们就是随着外在的环境,心随妄转,流转三界中没有一个依靠。为什么会退转,就是环境的变化,心情就会产生变化,是这样子。

  问:如何达到离念的境界?

  答:你说这个离念,应该是讲无念。我们刚开始的念是很多的念,所以刚开始不要直接进入无念。就是你刚开始的心先把多念转成一念,就是念佛用一个佛号这个有相行,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他修真如三昧,一开始先修一相三昧。就是刚开始先用一个念来摄受你的妄想,慢慢慢慢你心中就是一个念一个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时候你再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佛号舍掉,你就容易进入无念。刚开始先进入一相三昧,再进入所谓的无念三昧,有一个次第。

  问:我们平时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上殿、作佛事当中,如何依止真如,不依止自我意识?

  答:要依止真如,你要有观照力。我们可以这样讲:从生灭心的角度,我们生灭心有二种功能:一个是觉,一个是不觉。我们老实一点的说:平心而论,我们不觉的功能是强大,觉的功能是薄弱。所以你要是观照力不现前,你一定随顺自我意识。你可以回想我们过去的待人处事:这件事情跟我们的利益没有关系,你会很公正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这件事情跟你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你的心情就会有一些变化。就是在该怎么做的范围之内,你心中有一个自我意识会来干扰你,干扰你的时候,你就会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有一个自我意识,就是我爱执爱着这个我,保护这个我,那你做的事情,就会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出现。所以消灭自我,你就是保持一个平常心,我不可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当然这个是观照力要现前,才有办法做到。我平常个人有一句话自我勉励,就是凡事不必在我,随喜一切功德。就是说在我们整个的个体生命当中,不要把这个我看得太重,就是没有你,太阳还是会从东边升出来。就是这个生命是多元化的生命,不必什么事都要你去做,别人做我们也随喜功德,以一种随喜无量善法的心情,你那个自我意识就会慢慢的萎缩、慢慢的萎缩下去。这是要很多的方便,当然这都是要观照才有办法生起。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了。我们讲到观照,我希望诸位掌握二个重点:第一个是从本性的观照,就是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要先了解当我们还没有动一个念头之前,我们的本性是什么?就是真如门。第二个观照就是生灭门,当我们动念以后,已经变成一个流转的个体生命,我们如何从个体生命当中,所谓的觉跟不觉当中生起观照?因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在本来面目,我们内心当中阿赖耶识累积很多觉跟不觉的功能,我们应该如何返妄归真?这谈到缘起。所以我们整个《大乘起信论》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对本性的观照,第二个是对缘起的观照,能够掌握这二个观照,就能够正确掌握大乘的正见。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