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卷

  第十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页。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觉」,这个觉悟在本论当中有三个觉:第一个是本觉,第二个是不觉,第三个是始觉。这三个觉我们可以从二部分来说:这个本觉它是一个生命的总相,就是一个生命的本性,不管我们今天是放逸、是修行,它是不可能有生灭的、不可能改变的,这个叫做本觉。从本觉的一念无明以后就全体变成不觉,不觉在流转当中它是一个生灭门,本论当中是依止阿赖耶识而有的,那么阿赖耶识是生灭的。有时候我们的情绪会比较强烈、有时候会比较淡薄,所以这个不觉它是有生灭变化的。我们不觉当中遇到痛苦,就开始归依三宝发心修行,内心就产生一个对治不觉的功能,这个叫做始觉。当然始觉也是一个生灭门,他有时候道心强、有时候道心羸弱。所以本觉是从本性上说的,始觉跟不觉是从缘起上说的,它有生灭的作用。关于这一点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说是我们刚开始是一滩平静的水,这个水是非常的平静,没有任何的波浪;后来这个水为无明风所吹,整个水「全水成波」就变成了波浪,波浪后来又慢慢的恢复成平静的水。也就是说刚开始是一个本觉,变成波浪;慢慢使令这个波浪,再澄静又恢复到水。换句话说从本觉的角度,这个湿性是永远没有改变的;但是在对治生灭的波浪当中有强弱的差别,就安立了所谓的觉,始觉跟不觉这样一个互相的对立,是这个意思。

  卯二、别辨本始二觉

  辰一、辨始觉义巳一、总标浅深

  前面是把本觉跟始觉作一个总标,这以下就各别的详细的解释本觉跟始觉的相貌。分二科,先看第一科「辰一、辨始觉义」,先说明始觉。始觉当中分成三小科,先看「巳一、总标浅深」,我们始觉的观照智慧有浅深的差别。那么浅深是怎么安立的?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这个觉当然就是有对治妄念;那么对治妄念,什么样的情况是一个彻底的对治,什么情况是一个部分的对治?这个地方马鸣菩萨作出一个定义:当我们觉照的功夫能够直接观照到我们内心的根源,不是只看到枝末而已,是看到根源。就说我们刚开始观心的时候,是观照到我们内心当中有二种功能:一个是道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刚开始先看到我们的道心,随顺于戒定慧的道心,所谓的始觉;我们也会看到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私欲,个人的欲望与不觉这二种功能。当你只看到这二种功能,你没有看到内心的根源;当我们把这二种功能拨开以后,看到了清净本性,那这样子你就是「究竟觉」了,对治一切的妄念。如果我们今天观心,只是观察到善念、恶念的过程,就是「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它也是觉,但是它只是对治一部分的妄念,所以以「觉心源」跟「不觉心源」来安立「究竟」跟「非究竟」。这个就是从观心的角度来安立这个觉照,这个意思就是这个觉。马鸣菩萨这个地方露出一个消息:这个觉不是向外。你去看看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事情怎么样,这个不是觉;它这个觉是回光返照,从你内心观察的浅深来安立你觉照的浅深,有这一层意思。这一段是「总标」。

  巳二、详示浅深

  我们讲观照力是本论的第一个功德,一定先有一个对生命的正确观照,才能够产生正确的希望,产生正确的修行行动。这个观照力的浅深,本论提出四种观照力,法藏大师把这四种观照力分成:生、住、异、灭。我们前面说过什么叫觉呢?就是对治妄念,对治无明妄念。这个妄念的对治,从粗到细有生、住、异、灭。就是说「灭」是最粗,「异」是其次,「住」再次之,最微细的是「生」相。从无明的相貌当中,我们对无明的消灭,由浅入深,分成生、住、异、灭四种观照。先看我们刚开始在对治妄念,先对治这个灭相。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我们刚开始生起人天种姓的觉照。什么叫人天种姓呢?「如」一般的「凡夫」,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内中是跟着感觉走的一个生死凡夫;我们相信了三宝以后,我们开始第一个深信业果,知道生命有快乐的果报、有痛苦的果报,这个果报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是由业力所变现。你有这种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的理解,用这个观念来「觉知」我们的「念」头,「前念起恶故」。我们一个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你这个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难免会生起恶念,或者贪欲、或者瞋恚、或者嫉妒、或者高慢,你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的生命是没有方向。克己复礼,你不可能克制,你这个妄念就不断的随顺放纵,你今天这样子做,你明天还是这样子做,你后天还是这样子做,你走上一个不归路。你说佛弟子学佛以后,还不是起恶念吗!是的,但是佛弟子「起恶」念,这个地方跟一般人有所不同,他能够「觉知前念起恶故」,他起了「恶念」以后,晚上他到佛堂去拜佛的时候,内心当中归依三宝,念佛、念法、念僧,把佛法僧三宝清净光明的所缘境现前,这个时候内心当中会产生一个非常珍贵的自我反省的力量,开始「知」道今天起了恶念。恶念最怕的就是你去观照到它,因为你一观照到它的时候,就在对治它了。你这样子能够不断的产生反省,就能够克制「后念」的展转相续,使「令」它慢慢的「不」再生「起」。这样子虽然叫「觉」,但是相对于后面的觉悟来说,它还不是非常彻底,所以它是一个不彻底的觉悟。什么叫不彻底?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都是在表相上学佛法,我们也开始「原来什么事情不要向外看」,开始去观照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心有善念、有恶念,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生起惭愧心,深信业果,「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在内心当中:开始呵责我们的恶念,这个恶念是不对的,这个恶念会带给我痛苦;这个善念会招感安乐的果报,我应该多多去做。对于恶念的呵责,对于善念的赞叹,刚开始就是这样子来修行。但是这个恶念是有真实性的,它是常?是无常?不明白。这个念头的本性到底是空的?是有自体的?它的一个真实本性,我们还不能明白,但是知道恶念有它的作用,善念也有它的作用,所以刚开始这个「觉」是一种表相的觉悟。但是刚开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从这个地方启动。古德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我们从一个流转的个体生命来说,在整个生命的水流当中,我们每一个水流的一个点,都在受用果报,都在创造业力,就是说这个水流有它的前因跟后果。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由某一部分的业力而成就这个果报,我们依止这个果报去受用的时候,又创造一个业力。事实上我们这个个体生命就是处理二件事:第一个是受用果报,第二个是造作业力。一般人跟学佛的人,对于造业跟受果的偏重有所不同。一般人他是偏重在果报的受用,「众生畏果」,他在乎我现在的果报体不能有痛苦出现。当今生的果报有痛苦的时候,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加以排除,甚至于不惜造作罪业,他对于因地造作罪业他不在乎的,造作这个罪业以后会招感来生的果报,他完全不会去在乎,他可能也不知道。他的心点点滴滴在这个果报上计较,这是一个非常可怜悯的众生。一个学佛的菩萨他觉悟以后,他知道今生的快乐痛苦、庄严美丑这件事情,已经是没办法的事情,这是过去的业所招感的,逆来顺受把它度过去就罢了,这谁也不能改变的,自己造业自己承当,自己敢造业,自己就是只好去承当这件事。但是现在的重点是说:我今天遇到这个果报,可能是顺境也可能是逆境,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在这个顺境、逆境当中,去创造一个什么业!菩萨在生命当中,他对果报是一笑置之;当他被人诲谤、被赞叹,他觉得这个东西是过去的业所招感的;但是他面对这个果报的时候,他开始注意他的因地,他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为,来面对这个生命,开始注重因地。生命,一般的凡夫重视他的结果;修行人重于他的过程,结果不重要,这个结果是前生的业所招感,重点是我如何的来面对这个生命过程。当你内心当中开始觉照你因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的第一道的观照力正式起动,这叫人天乘的觉悟,开始去对治你的恶念、赞叹你的善念,刚开始学佛是这样子生起的。我们看第二段: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前面是一个凡夫的观照,是从善念、恶念的观照;这个地方更深,是「二乘」种姓的「观」照,或者是「初发意菩萨,觉于念异」,前面是念头消失以后,灭了以后才观照。这个地方是在「念」头的「异」,就是变化的时候,从念头的变化观察到念相,这个等于是无常观,就是我观察我的心念是无常。我刚出家时的心情,是一个心情;出家十年以后,心情有变化了,发觉这个念头是会变化的。再微细一点,你发觉同一件事情,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有所不同,你就知道这个念头有变化相。从无常当中,就观察到我空的智慧,「念无异相」,就观察到我们心念当中没有人我的对待相;心念只是一种由业力所变现的作用,当然可能是善的作用、可能是恶的作用,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就你能够观照到我们心「念」当中没有「异相」,就是没有人我的差别对待,就是我空。就是你的个体生命,你是一个心念,我也是一个心念。譬如说「我跟你」,不要这样讲,就是你是由你的心念来主导你的生命,我也是由我的心念来主导生命,这样子「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这个时候能够弃舍一些分别的我执,这样子安立做「相似觉」,或者讲随顺,随顺于觉悟。这个地方从前面的一个善恶念,由惭愧心引生的善恶念,再提升到无常、无我的智慧。无常、无我智慧的观察,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刚开始就是观心无常。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心是向外攀缘,心随境转,在外在的人事因缘当中活动;在人事境界的活…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