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卷

  第十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頁。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覺」,這個覺悟在本論當中有叁個覺:第一個是本覺,第二個是不覺,第叁個是始覺。這叁個覺我們可以從二部分來說:這個本覺它是一個生命的總相,就是一個生命的本性,不管我們今天是放逸、是修行,它是不可能有生滅的、不可能改變的,這個叫做本覺。從本覺的一念無明以後就全體變成不覺,不覺在流轉當中它是一個生滅門,本論當中是依止阿賴耶識而有的,那麼阿賴耶識是生滅的。有時候我們的情緒會比較強烈、有時候會比較淡薄,所以這個不覺它是有生滅變化的。我們不覺當中遇到痛苦,就開始歸依叁寶發心修行,內心就産生一個對治不覺的功能,這個叫做始覺。當然始覺也是一個生滅門,他有時候道心強、有時候道心羸弱。所以本覺是從本性上說的,始覺跟不覺是從緣起上說的,它有生滅的作用。關于這一點蕅益大師講一個譬喻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說是我們剛開始是一灘平靜的水,這個水是非常的平靜,沒有任何的波浪;後來這個水爲無明風所吹,整個水「全水成波」就變成了波浪,波浪後來又慢慢的恢複成平靜的水。也就是說剛開始是一個本覺,變成波浪;慢慢使令這個波浪,再澄靜又恢複到水。換句話說從本覺的角度,這個濕性是永遠沒有改變的;但是在對治生滅的波浪當中有強弱的差別,就安立了所謂的覺,始覺跟不覺這樣一個互相的對立,是這個意思。

  卯二、別辨本始二覺

  辰一、辨始覺義巳一、總標淺深

  前面是把本覺跟始覺作一個總標,這以下就各別的詳細的解釋本覺跟始覺的相貌。分二科,先看第一科「辰一、辨始覺義」,先說明始覺。始覺當中分成叁小科,先看「巳一、總標淺深」,我們始覺的觀照智慧有淺深的差別。那麼淺深是怎麼安立的?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這個覺當然就是有對治妄念;那麼對治妄念,什麼樣的情況是一個徹底的對治,什麼情況是一個部分的對治?這個地方馬鳴菩薩作出一個定義:當我們覺照的功夫能夠直接觀照到我們內心的根源,不是只看到枝末而已,是看到根源。就說我們剛開始觀心的時候,是觀照到我們內心當中有二種功能:一個是道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剛開始先看到我們的道心,隨順于戒定慧的道心,所謂的始覺;我們也會看到我們內心深處有一種私欲,個人的欲望與不覺這二種功能。當你只看到這二種功能,你沒有看到內心的根源;當我們把這二種功能撥開以後,看到了清淨本性,那這樣子你就是「究竟覺」了,對治一切的妄念。如果我們今天觀心,只是觀察到善念、惡念的過程,就是「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它也是覺,但是它只是對治一部分的妄念,所以以「覺心源」跟「不覺心源」來安立「究竟」跟「非究竟」。這個就是從觀心的角度來安立這個覺照,這個意思就是這個覺。馬鳴菩薩這個地方露出一個消息:這個覺不是向外。你去看看這個人怎麼樣、這個事情怎麼樣,這個不是覺;它這個覺是回光返照,從你內心觀察的淺深來安立你覺照的淺深,有這一層意思。這一段是「總標」。

  巳二、詳示淺深

  我們講觀照力是本論的第一個功德,一定先有一個對生命的正確觀照,才能夠産生正確的希望,産生正確的修行行動。這個觀照力的淺深,本論提出四種觀照力,法藏大師把這四種觀照力分成:生、住、異、滅。我們前面說過什麼叫覺呢?就是對治妄念,對治無明妄念。這個妄念的對治,從粗到細有生、住、異、滅。就是說「滅」是最粗,「異」是其次,「住」再次之,最微細的是「生」相。從無明的相貌當中,我們對無明的消滅,由淺入深,分成生、住、異、滅四種觀照。先看我們剛開始在對治妄念,先對治這個滅相。

  此義雲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

  我們剛開始生起人天種姓的覺照。什麼叫人天種姓呢?「如」一般的「凡夫」,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內中是跟著感覺走的一個生死凡夫;我們相信了叁寶以後,我們開始第一個深信業果,知道生命有快樂的果報、有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産生的,是由業力所變現。你有這種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的理解,用這個觀念來「覺知」我們的「念」頭,「前念起惡故」。我們一個人沒有經過佛法的教育,你這個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難免會生起惡念,或者貪欲、或者瞋恚、或者嫉妒、或者高慢,你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的生命是沒有方向。克己複禮,你不可能克製,你這個妄念就不斷的隨順放縱,你今天這樣子做,你明天還是這樣子做,你後天還是這樣子做,你走上一個不歸路。你說佛弟子學佛以後,還不是起惡念嗎!是的,但是佛弟子「起惡」念,這個地方跟一般人有所不同,他能夠「覺知前念起惡故」,他起了「惡念」以後,晚上他到佛堂去拜佛的時候,內心當中歸依叁寶,念佛、念法、念僧,把佛法僧叁寶清淨光明的所緣境現前,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會産生一個非常珍貴的自我反省的力量,開始「知」道今天起了惡念。惡念最怕的就是你去觀照到它,因爲你一觀照到它的時候,就在對治它了。你這樣子能夠不斷的産生反省,就能夠克製「後念」的展轉相續,使「令」它慢慢的「不」再生「起」。這樣子雖然叫「覺」,但是相對于後面的覺悟來說,它還不是非常徹底,所以它是一個不徹底的覺悟。什麼叫不徹底?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都是在表相上學佛法,我們也開始「原來什麼事情不要向外看」,開始去觀照自己的心,觀察自己的心有善念、有惡念,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生起慚愧心,深信業果,「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在內心當中:開始呵責我們的惡念,這個惡念是不對的,這個惡念會帶給我痛苦;這個善念會招感安樂的果報,我應該多多去做。對于惡念的呵責,對于善念的贊歎,剛開始就是這樣子來修行。但是這個惡念是有真實性的,它是常?是無常?不明白。這個念頭的本性到底是空的?是有自體的?它的一個真實本性,我們還不能明白,但是知道惡念有它的作用,善念也有它的作用,所以剛開始這個「覺」是一種表相的覺悟。但是剛開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從這個地方啓動。古德說:「衆生畏果,菩薩畏因。」我們從一個流轉的個體生命來說,在整個生命的水流當中,我們每一個水流的一個點,都在受用果報,都在創造業力,就是說這個水流有它的前因跟後果。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由某一部分的業力而成就這個果報,我們依止這個果報去受用的時候,又創造一個業力。事實上我們這個個體生命就是處理二件事:第一個是受用果報,第二個是造作業力。一般人跟學佛的人,對于造業跟受果的偏重有所不同。一般人他是偏重在果報的受用,「衆生畏果」,他在乎我現在的果報體不能有痛苦出現。當今生的果報有痛苦的時候,他要想盡一切辦法加以排除,甚至于不惜造作罪業,他對于因地造作罪業他不在乎的,造作這個罪業以後會招感來生的果報,他完全不會去在乎,他可能也不知道。他的心點點滴滴在這個果報上計較,這是一個非常可憐憫的衆生。一個學佛的菩薩他覺悟以後,他知道今生的快樂痛苦、莊嚴美醜這件事情,已經是沒辦法的事情,這是過去的業所招感的,逆來順受把它度過去就罷了,這誰也不能改變的,自己造業自己承當,自己敢造業,自己就是只好去承當這件事。但是現在的重點是說:我今天遇到這個果報,可能是順境也可能是逆境,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用什麼心態,在這個順境、逆境當中,去創造一個什麼業!菩薩在生命當中,他對果報是一笑置之;當他被人誨謗、被贊歎,他覺得這個東西是過去的業所招感的;但是他面對這個果報的時候,他開始注意他的因地,他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行爲,來面對這個生命,開始注重因地。生命,一般的凡夫重視他的結果;修行人重于他的過程,結果不重要,這個結果是前生的業所招感,重點是我如何的來面對這個生命過程。當你內心當中開始覺照你因地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的第一道的觀照力正式起動,這叫人天乘的覺悟,開始去對治你的惡念、贊歎你的善念,剛開始學佛是這樣子生起的。我們看第二段: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前面是一個凡夫的觀照,是從善念、惡念的觀照;這個地方更深,是「二乘」種姓的「觀」照,或者是「初發意菩薩,覺于念異」,前面是念頭消失以後,滅了以後才觀照。這個地方是在「念」頭的「異」,就是變化的時候,從念頭的變化觀察到念相,這個等于是無常觀,就是我觀察我的心念是無常。我剛出家時的心情,是一個心情;出家十年以後,心情有變化了,發覺這個念頭是會變化的。再微細一點,你發覺同一件事情,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有所不同,你就知道這個念頭有變化相。從無常當中,就觀察到我空的智慧,「念無異相」,就觀察到我們心念當中沒有人我的對待相;心念只是一種由業力所變現的作用,當然可能是善的作用、可能是惡的作用,這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就你能夠觀照到我們心「念」當中沒有「異相」,就是沒有人我的差別對待,就是我空。就是你的個體生命,你是一個心念,我也是一個心念。譬如說「我跟你」,不要這樣講,就是你是由你的心念來主導你的生命,我也是由我的心念來主導生命,這樣子「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這個時候能夠棄舍一些分別的我執,這樣子安立做「相似覺」,或者講隨順,隨順于覺悟。這個地方從前面的一個善惡念,由慚愧心引生的善惡念,再提升到無常、無我的智慧。無常、無我智慧的觀察,我們解釋一下。我們剛開始就是觀心無常。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心是向外攀緣,心隨境轉,在外在的人事因緣當中活動;在人事境界的活…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