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層意思。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讀到阿賴耶識,要把過去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稍爲融通一下。這一段是辨相,辨出這個生滅心的相貌,其實就是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第叁段是明用,說明生滅心它會生起什麼作用?「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阿賴耶識是整個生滅相貌的根源,這阿賴耶識有二種的功能。第一個,它能夠「攝一切法」,這個「攝」簡單的講就是含攝,它能夠含攝一切染淨諸法的種子,這是第一個功能。第二個,它能夠引「生一切法」的現行,這個「生」就是引生它的現行。譬如我們講倉庫,倉庫本身不能創造物品,但是倉庫扮演二個角色:第一個,它能夠把你的物品收藏起來,它能夠進貨;第二個,它能夠出貨,等到你有需要的時候,也能夠把這個倉庫裏面的東西搬出去:它有進有出。阿賴耶識身爲整個流轉個體的根源,它也是這樣,在無量劫當中它不造業,它不造善也不造惡。那它在整個生滅因緣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它扮演色跟身二個功能。第一個,前七轉識所造的善惡業,它把它的功能保存下來;第二個,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它把這一期業力再變現某一期的果報。如果是一個善業,它就把這個業力轉成安樂的果報;如果這是一個罪業,它就把這個罪業變現成一個痛苦卑賤的果報。所以阿賴耶識它「含攝種子、變現果報」,它就做這二件事情。「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這二種義有二種的差別相,「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身爲阿賴耶識它能夠含攝、也能夠變現,這當中有二個差別:第一個是覺悟的因緣,第二個是迷惑的因緣。這一段蕅益大師的意思是說:假設我們是由「覺」悟的因緣所啓動,就是阿賴耶識當中隨順于覺悟的因緣,它就能夠含攝一切無漏的種子,戒定慧相應的無漏種子,引生一切清淨的因果,所謂四聖法界的清淨因果。我們隨順于這個真理的觀照,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是攝無漏的種子,生起清淨的因果。如果我們的阿賴耶識是隨順于「不覺」,隨順我們這個感情,跟著感覺走,不隨順佛法的真理;這樣子阿賴耶識是攝持一切有漏的種子、貪瞋癡的種子,引生一切雜染的因果。有這樣的差別。這一段等于是把生滅心的體相用,先作一個大綱的說明。
前面的心真如門,它非因緣所生法,是本來具足的東西,你不管造什麼業,對它絲毫沒有任何影響,它是一個無爲法。但是今天講這個生滅心,它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法當然是隨業力而有變化。因緣所生法是整個佛法在解釋染淨緣起一個主要的觀念,一切法是因緣生,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是假藉因緣而顯現。「因緣」這二個字,在小乘跟大小乘經論的解釋,的確有一些淺深的不同。我們看小乘的經論解釋因緣,說是「因緣所生法」,什麼叫因緣?就是業力。就是你今天造的是有漏的業力,你的生命就是苦集二道的流轉;你造的是隨順于戒定慧無漏的業力,你生命的活動範圍就是在滅道二谛裏面安住,它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由這個業力來主導我們整個個體生命的流轉,乃至于還滅的因緣。當然這樣講很容易理解。但是以大乘的角度來看這個業感緣起,會覺得這樣講不清楚。大乘佛法說小乘是半字法門,這個字你怎麼寫一半!大乘佛法用這種清淨光明的智慧來觀照這個業,這什麼叫業?說「業」是推動整個生命染淨的一個因緣,那什麼是業呢?其實業就是一個造作,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究竟來說,身口是不能造作,它只是工具;其實是心的造作,你的心一動,就是一個業,所以業是由心所生的。這個業最後又跑哪裏去呢?說我造了一個業,我剛剛拜了〈八十八佛〉,我很虔誠的「南無普光佛」,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贊歎、內心至誠的歸依,身口意這樣的造作,在每一個佛號的所緣境當中,剎那剎那的造作。〈八十八佛〉每一佛這樣子慢慢拜好了,這個業就造好了。造好了,現在這個業還沒得果報,這個業跑哪裏去呢?這個業我們造了以後,我的個體生命沒有多大的變化,如果說這個業消失了,那佛法就是斷滅見了,這個業它既然有招感果報的功能,就表示它存在。那存在哪裏呢?小乘的學者就不明白的說出有阿賴耶識這個觀念,在小乘部派有的觀念說:有一個「得」(得失的得)把這個業保存下來。這個得跟阿賴耶的觀念很接近,所以大乘佛法簡單的說就是阿賴耶識。就是你前六識在造業的時候,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不造業的心識在那個地方,寂靜的等待你造業。那第八識幹什麼呢?它就把你造的每一個業所釋放的訊息全部的吸收起來;等到業成熟以後,再把它釋放出去。說阿賴耶識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我們過去研究《成唯識論》就有這個偈頌,就是從一個生滅門的個體生命,我們觀察過去的生命是「無始時來界」,我們曾經經曆過無量的生命,上至轉輪聖王,下至卑賤的螞蟻,我們都曾經扮演過這樣一個個體生命的角色。當然每一個個體生命都造了很多的業,有時候造了一些善業,有時候造了一些罪業。那這個業都跑哪裏去了呢?「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都被阿賴耶識這個廣大的藏識海全部吸收。那麼阿賴耶識不是只有吸收,它還會釋放。它怎麼釋放呢?「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等到它釋放出來的時後,有些人就變現六凡流轉的痛苦果報,有些人的阿賴耶識就變現一個「及涅槃證得」清淨安樂的涅槃功德。所以我們今天研究生滅門,你應該要先知道整個生滅的根源,是因爲有阿賴耶識的含攝一切法、引生一切法,所成就的生滅門。當然這當中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由覺悟推動的阿賴耶識,假設由覺悟所引導的阿賴耶,這個時候是趨向于涅槃安樂的;假設是由不覺,是由情緒化的感覺所推動的阿賴耶,這個阿賴耶它生命的趨向,是往生死流轉的方向前進。說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它有二種方向:一個是由覺悟引導往上的清淨水流,一個是由迷惑顛倒引導往下墜落的痛苦水流。這一段是先把生滅心的體相用作一個總說。
醜二、依各釋寅一、釋覺義卯一、總立本始二覺
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覺跟不覺這二個內涵「各」別加以解「釋」,這當中分二科,先看「寅一、釋覺義」,先解釋覺悟的功能及相貌。「覺」當中分成叁小科,先看「卯一、總立本始二覺」。這個「覺」有二個:第一個是本覺,第二個是識始覺,先把這二個差別的內涵說出來。我們先看第一段: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先解釋什麼叫做「本覺」。在講「本覺」之前,先解釋什麼叫做「覺」?我們平常說:你這個人是覺悟了。那什麼叫覺悟呢?它的定義,簡單的講就是「心體離念」。
平常我們一般人的心就打很多的妄想,以自我意識爲中心,變造很多善的妄想、或者邪惡的妄想。當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功能生起,它能夠「離念」,這個「離念」簡單的說就是遠離一切的妄念,佛法的名詞叫做對治。就是說你內心當中,或者修止、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觀想修觀,總之你對你心中的妄想有對治的功能,當這個功能生起的時後,我們安立你內心已經安住在覺悟的內涵當中。外道也會做慈善事業,蓋個醫院、或者放生,但是這樣不能講覺;因爲他只是在阿賴耶識當中成就一個善業,但這個善業它不能夠離念的。雖然造了善業,但是你的妄想還是很粗重──弟子心不安,你那個不安穩性依舊存在,所以不能夠叫覺。也就是說,當你覺悟的功能生起的時候,對你的妄念有遠離、有對治的功能,佛法才定義做「覺」,「覺」是這個意思,這個跟積集善業是不同。解釋「本覺」之前,我們先解釋什麼叫「覺」?有一種能夠遠離妄念的功能,這叫做「覺」。知道這個「覺」以後,就可以解釋什麼叫「本覺」了。「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明本覺。」什麼叫「本覺」呢?這個地方先講一個譬喻:「等虛空界」,用虛空來形容本覺的相貌。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解釋說:爲什麼用「虛空」呢?因爲虛空有二層的意思:第一個是周遍義,「無所不遍」。就是說不管你是好人、壞人,你都是活在虛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遠離虛空而安住的;也就是說「本覺」它是周遍在整個十方一切凡聖的衆生當中,皆平等具足,一切的凡聖都平等具足的,所以它有周遍義。第二個是無差別義,虛空是「法界一相」沒有差別。我們之前講過什麼叫無差別呢?簡單的講有六層的無差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遠離生滅的差別,遠離垢淨的差別,遠離增減的差別,它是無差別的。你造善業,本覺也是這樣子;你造惡業,本覺也是這樣:它不會因爲你造業而有所變化。簡單的說它是周遍義、是無差別義,它「是如來」清淨的「平等法身」,「依」止這個平等「法身」,我們安立一個「名」稱叫做「本覺」,本來具足的一個覺性。
就是說我們一般的個體生命,就是一個五蘊身心,你由過去在阿賴耶識當中某一期的業力:假設有些人是善業強,他這一期的個體生命特別殊勝,外相特別的莊嚴健康;他的內心世界也特別強悍,有堪忍性,心力強,內心當中快樂的時間也多。他不斷的造善業,他的五蘊身心就是特別的不斷的變化,來生會更好。假設有些人是罪業強,他所變現的五蘊身心,這個個體生命就比較差,外相看起來也比較醜陋;他的內心世界一天到晚經常感到昏昏沈沈的,要思惟東西、要打坐,這個心提不起功能,這個五蘊差。五蘊個體生命這個修行的工具,是過去罪業所招感的,就比較差。所以業力是主導我們五蘊身心的變化。但是這個地方「本覺」不是這個意思,它是不變化的,「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都有一些觀念,就是你看到一些不變化的東西一定是真如門,真如門有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它如實空,離一切相,覺跟不覺都是離的,如實空是離一切的相;如實不空,就是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得故,這個就是本覺,以本具的覺悟來總攝一切的無漏功德。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真如門不空這一部分叫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前面是說明本覺的相貌,這以下說明這個始覺跟本覺的相互關系。「何以故?」這個地方是提出一個問:本覺是不生不滅,那跟始覺、本覺是什麼關系呢?他提出這個問。這以下有二段回答,先看第一段。「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把本覺跟始覺的關系講出來,說「本覺」的安立是相「對」于「始覺」而安立的。這個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本覺」是衆生本具的,不必你去造作,它就法爾存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種覺悟的功能等待我們去啓發它,所以叫做「本」,這個本就是本來具。這個「始」就是有個開始,就是本來沒有,始覺不是每個衆生都有的,這一定要有個開始,有個開始當然就是生滅相。就是說我們凡夫無量劫來是隨順于一念的無明,無明一動了以後,衆生就「一念不覺」開始向外攀緣。這個一念的妄動以後,糟糕了!停不下來,就一直動下去了。當然我們在無量的生命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跟著感覺走,我這一念心跟環境接觸的時候,産生一個感覺、一個心情。我現在的心情想做什麼事就去做了,我現在的心情想要做那件事情也就去做了,從來沒有用道德理性來約束自己的感情,就是跟著感覺走,這樣子在個體生命當中,就招感很多痛苦的果報。我們在痛苦當中就産生一個慚愧心:可能跟叁寶有一點結緣,個體生命當中就生長在有叁寶住世的地方;看到佛像的莊嚴,生歡喜心;參加法會,唱唱爐香贊,就刺激內心本覺的功能;這個時候發心修行、斷惡修善。當我們開始發心修行、斷惡修善的時候,內心當中那些妄念開始對治,我們開始用佛法的道理來檢查我們內心的活動──有些該做、有些不該做,開始對治,這個時候我們安立你「始覺」的智慧正式生起、正式啓動。所以「本覺義者」是針「對始覺」而安立的,它們二個是相對的,一個是本來具的,一個是你要發心才有的。下面這一段很重要,「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跟本覺不同,但是它「即同本覺」,這個「同」就是隨順,它有開顯本覺的功能,就是說始覺是從本覺而引生的。就是我們的本覺遇到叁寶因緣的刺激,從本覺裏面引生始覺,這個始覺當然慢慢擴大。始覺的擴大,也就不斷的開顯本覺的功能,所以講「以始覺者」,「即」隨順于「本覺」的體性,這是第一段的回答。第二段,「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爲什麼會有始覺呢?就是你因爲有「本覺」才有「始覺」。我們前面說過,你一定是先有平靜的水爲無明的風所吹,所以才有所謂的生滅心。所以我們剛開始是清淨本然的「本覺」,所謂的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這當中由無明的妄動以後,全體的本覺變成「不覺」,全水成波浪,我們在「不覺」的當中不斷的活動、不斷的流轉才吃到苦頭,這個時候遇到叁寶,開始歸依叁寶,發心修行,才起動了「始覺」,開始對治我們的不覺,彼此相互的關系是這樣子。我們待會再把這一段補充說明,先休息十分鍾。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