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层意思。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读到阿赖耶识,要把过去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稍为融通一下。这一段是辨相,辨出这个生灭心的相貌,其实就是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第三段是明用,说明生灭心它会生起什么作用?「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阿赖耶识是整个生灭相貌的根源,这阿赖耶识有二种的功能。第一个,它能够「摄一切法」,这个「摄」简单的讲就是含摄,它能够含摄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这是第一个功能。第二个,它能够引「生一切法」的现行,这个「生」就是引生它的现行。譬如我们讲仓库,仓库本身不能创造物品,但是仓库扮演二个角色:第一个,它能够把你的物品收藏起来,它能够进货;第二个,它能够出货,等到你有需要的时候,也能够把这个仓库里面的东西搬出去:它有进有出。阿赖耶识身为整个流转个体的根源,它也是这样,在无量劫当中它不造业,它不造善也不造恶。那它在整个生灭因缘当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它扮演色跟身二个功能。第一个,前七转识所造的善恶业,它把它的功能保存下来;第二个,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它把这一期业力再变现某一期的果报。如果是一个善业,它就把这个业力转成安乐的果报;如果这是一个罪业,它就把这个罪业变现成一个痛苦卑贱的果报。所以阿赖耶识它「含摄种子、变现果报」,它就做这二件事情。「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这二种义有二种的差别相,「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身为阿赖耶识它能够含摄、也能够变现,这当中有二个差别:第一个是觉悟的因缘,第二个是迷惑的因缘。这一段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假设我们是由「觉」悟的因缘所启动,就是阿赖耶识当中随顺于觉悟的因缘,它就能够含摄一切无漏的种子,戒定慧相应的无漏种子,引生一切清净的因果,所谓四圣法界的清净因果。我们随顺于这个真理的观照,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是摄无漏的种子,生起清净的因果。如果我们的阿赖耶识是随顺于「不觉」,随顺我们这个感情,跟着感觉走,不随顺佛法的真理;这样子阿赖耶识是摄持一切有漏的种子、贪瞋痴的种子,引生一切杂染的因果。有这样的差别。这一段等于是把生灭心的体相用,先作一个大纲的说明。
前面的心真如门,它非因缘所生法,是本来具足的东西,你不管造什么业,对它丝毫没有任何影响,它是一个无为法。但是今天讲这个生灭心,它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法当然是随业力而有变化。因缘所生法是整个佛法在解释染净缘起一个主要的观念,一切法是因缘生,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是假藉因缘而显现。「因缘」这二个字,在小乘跟大小乘经论的解释,的确有一些浅深的不同。我们看小乘的经论解释因缘,说是「因缘所生法」,什么叫因缘?就是业力。就是你今天造的是有漏的业力,你的生命就是苦集二道的流转;你造的是随顺于戒定慧无漏的业力,你生命的活动范围就是在灭道二谛里面安住,它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由这个业力来主导我们整个个体生命的流转,乃至于还灭的因缘。当然这样讲很容易理解。但是以大乘的角度来看这个业感缘起,会觉得这样讲不清楚。大乘佛法说小乘是半字法门,这个字你怎么写一半!大乘佛法用这种清净光明的智慧来观照这个业,这什么叫业?说「业」是推动整个生命染净的一个因缘,那什么是业呢?其实业就是一个造作,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究竟来说,身口是不能造作,它只是工具;其实是心的造作,你的心一动,就是一个业,所以业是由心所生的。这个业最后又跑哪里去呢?说我造了一个业,我刚刚拜了〈八十八佛〉,我很虔诚的「南无普光佛」,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内心至诚的归依,身口意这样的造作,在每一个佛号的所缘境当中,剎那剎那的造作。〈八十八佛〉每一佛这样子慢慢拜好了,这个业就造好了。造好了,现在这个业还没得果报,这个业跑哪里去呢?这个业我们造了以后,我的个体生命没有多大的变化,如果说这个业消失了,那佛法就是断灭见了,这个业它既然有招感果报的功能,就表示它存在。那存在哪里呢?小乘的学者就不明白的说出有阿赖耶识这个观念,在小乘部派有的观念说:有一个「得」(得失的得)把这个业保存下来。这个得跟阿赖耶的观念很接近,所以大乘佛法简单的说就是阿赖耶识。就是你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不造业的心识在那个地方,寂静的等待你造业。那第八识干什么呢?它就把你造的每一个业所释放的讯息全部的吸收起来;等到业成熟以后,再把它释放出去。说阿赖耶识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我们过去研究《成唯识论》就有这个偈颂,就是从一个生灭门的个体生命,我们观察过去的生命是「无始时来界」,我们曾经经历过无量的生命,上至转轮圣王,下至卑贱的蚂蚁,我们都曾经扮演过这样一个个体生命的角色。当然每一个个体生命都造了很多的业,有时候造了一些善业,有时候造了一些罪业。那这个业都跑哪里去了呢?「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都被阿赖耶识这个广大的藏识海全部吸收。那么阿赖耶识不是只有吸收,它还会释放。它怎么释放呢?「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等到它释放出来的时后,有些人就变现六凡流转的痛苦果报,有些人的阿赖耶识就变现一个「及涅槃证得」清净安乐的涅槃功德。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生灭门,你应该要先知道整个生灭的根源,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含摄一切法、引生一切法,所成就的生灭门。当然这当中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由觉悟推动的阿赖耶识,假设由觉悟所引导的阿赖耶,这个时候是趋向于涅槃安乐的;假设是由不觉,是由情绪化的感觉所推动的阿赖耶,这个阿赖耶它生命的趋向,是往生死流转的方向前进。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有二种方向:一个是由觉悟引导往上的清净水流,一个是由迷惑颠倒引导往下坠落的痛苦水流。这一段是先把生灭心的体相用作一个总说。
丑二、依各释寅一、释觉义卯一、总立本始二觉
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觉跟不觉这二个内涵「各」别加以解「释」,这当中分二科,先看「寅一、释觉义」,先解释觉悟的功能及相貌。「觉」当中分成三小科,先看「卯一、总立本始二觉」。这个「觉」有二个:第一个是本觉,第二个是识始觉,先把这二个差别的内涵说出来。我们先看第一段: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先解释什么叫做「本觉」。在讲「本觉」之前,先解释什么叫做「觉」?我们平常说:你这个人是觉悟了。那什么叫觉悟呢?它的定义,简单的讲就是「心体离念」。
平常我们一般人的心就打很多的妄想,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变造很多善的妄想、或者邪恶的妄想。当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功能生起,它能够「离念」,这个「离念」简单的说就是远离一切的妄念,佛法的名词叫做对治。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或者修止、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观想修观,总之你对你心中的妄想有对治的功能,当这个功能生起的时后,我们安立你内心已经安住在觉悟的内涵当中。外道也会做慈善事业,盖个医院、或者放生,但是这样不能讲觉;因为他只是在阿赖耶识当中成就一个善业,但这个善业它不能够离念的。虽然造了善业,但是你的妄想还是很粗重──弟子心不安,你那个不安稳性依旧存在,所以不能够叫觉。也就是说,当你觉悟的功能生起的时候,对你的妄念有远离、有对治的功能,佛法才定义做「觉」,「觉」是这个意思,这个跟积集善业是不同。解释「本觉」之前,我们先解释什么叫「觉」?有一种能够远离妄念的功能,这叫做「觉」。知道这个「觉」以后,就可以解释什么叫「本觉」了。「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明本觉。」什么叫「本觉」呢?这个地方先讲一个譬喻:「等虚空界」,用虚空来形容本觉的相貌。这个地方法藏大师解释说:为什么用「虚空」呢?因为虚空有二层的意思:第一个是周遍义,「无所不遍」。就是说不管你是好人、坏人,你都是活在虚空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远离虚空而安住的;也就是说「本觉」它是周遍在整个十方一切凡圣的众生当中,皆平等具足,一切的凡圣都平等具足的,所以它有周遍义。第二个是无差别义,虚空是「法界一相」没有差别。我们之前讲过什么叫无差别呢?简单的讲有六层的无差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远离生灭的差别,远离垢净的差别,远离增减的差别,它是无差别的。你造善业,本觉也是这样子;你造恶业,本觉也是这样:它不会因为你造业而有所变化。简单的说它是周遍义、是无差别义,它「是如来」清净的「平等法身」,「依」止这个平等「法身」,我们安立一个「名」称叫做「本觉」,本来具足的一个觉性。
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个体生命,就是一个五蕴身心,你由过去在阿赖耶识当中某一期的业力:假设有些人是善业强,他这一期的个体生命特别殊胜,外相特别的庄严健康;他的内心世界也特别强悍,有堪忍性,心力强,内心当中快乐的时间也多。他不断的造善业,他的五蕴身心就是特别的不断的变化,来生会更好。假设有些人是罪业强,他所变现的五蕴身心,这个个体生命就比较差,外相看起来也比较丑陋;他的内心世界一天到晚经常感到昏昏沉沉的,要思惟东西、要打坐,这个心提不起功能,这个五蕴差。五蕴个体生命这个修行的工具,是过去罪业所招感的,就比较差。所以业力是主导我们五蕴身心的变化。但是这个地方「本觉」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不变化的,「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都有一些观念,就是你看到一些不变化的东西一定是真如门,真如门有如实空跟如实不空:它如实空,离一切相,觉跟不觉都是离的,如实空是离一切的相;如实不空,就是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得故,这个就是本觉,以本具的觉悟来总摄一切的无漏功德。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真如门不空这一部分叫本觉。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前面是说明本觉的相貌,这以下说明这个始觉跟本觉的相互关系。「何以故?」这个地方是提出一个问:本觉是不生不灭,那跟始觉、本觉是什么关系呢?他提出这个问。这以下有二段回答,先看第一段。「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把本觉跟始觉的关系讲出来,说「本觉」的安立是相「对」于「始觉」而安立的。这个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本觉」是众生本具的,不必你去造作,它就法尔存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种觉悟的功能等待我们去启发它,所以叫做「本」,这个本就是本来具。这个「始」就是有个开始,就是本来没有,始觉不是每个众生都有的,这一定要有个开始,有个开始当然就是生灭相。就是说我们凡夫无量劫来是随顺于一念的无明,无明一动了以后,众生就「一念不觉」开始向外攀缘。这个一念的妄动以后,糟糕了!停不下来,就一直动下去了。当然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跟着感觉走,我这一念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感觉、一个心情。我现在的心情想做什么事就去做了,我现在的心情想要做那件事情也就去做了,从来没有用道德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感情,就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子在个体生命当中,就招感很多痛苦的果报。我们在痛苦当中就产生一个惭愧心:可能跟三宝有一点结缘,个体生命当中就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看到佛像的庄严,生欢喜心;参加法会,唱唱炉香赞,就刺激内心本觉的功能;这个时候发心修行、断恶修善。当我们开始发心修行、断恶修善的时候,内心当中那些妄念开始对治,我们开始用佛法的道理来检查我们内心的活动──有些该做、有些不该做,开始对治,这个时候我们安立你「始觉」的智慧正式生起、正式启动。所以「本觉义者」是针「对始觉」而安立的,它们二个是相对的,一个是本来具的,一个是你要发心才有的。下面这一段很重要,「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跟本觉不同,但是它「即同本觉」,这个「同」就是随顺,它有开显本觉的功能,就是说始觉是从本觉而引生的。就是我们的本觉遇到三宝因缘的刺激,从本觉里面引生始觉,这个始觉当然慢慢扩大。始觉的扩大,也就不断的开显本觉的功能,所以讲「以始觉者」,「即」随顺于「本觉」的体性,这是第一段的回答。第二段,「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为什么会有始觉呢?就是你因为有「本觉」才有「始觉」。我们前面说过,你一定是先有平静的水为无明的风所吹,所以才有所谓的生灭心。所以我们刚开始是清净本然的「本觉」,所谓的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这当中由无明的妄动以后,全体的本觉变成「不觉」,全水成波浪,我们在「不觉」的当中不断的活动、不断的流转才吃到苦头,这个时候遇到三宝,开始归依三宝,发心修行,才起动了「始觉」,开始对治我们的不觉,彼此相互的关系是这样子。我们待会再把这一段补充说明,先休息十分钟。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九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