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中心隨妄轉。我們打什麼妄想,心就跟著妄想,跟著感覺走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無量劫的流轉當中,生生世世都不能解脫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心隨妄轉。現在我們的心不再隨逐無明妄想而轉,就隨順于真如而轉,就是本論說的正念真如。我們經常思惟,我這個心是具足體相用叁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不斷的去憶念、不斷去隨順你的清淨本性,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有變化,就能夠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到達萬德莊嚴的彼岸,所以它有「乘」的意思。所以這個「乘」是贊歎前面的「大」,它所表現出的功德,有「乘」的功德,所以叫做「大乘」。前面的「大乘」,一個是法,一個是喻,我們作各別說明;這以下我們把它合起來說明。
一、體大:只此現前介爾之心,隨緣不變,全體真如,名爲體大。
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隨緣不變,雖然隨順因緣而變現種種的個體生命,但是本質是不變的,它的本質就是清淨本然,所以叫做「大」,這個大的意思就是清淨,就是我空、法空的意思。我們修學菩薩道有叁大主題,所謂的斷惡、修善、度衆生。一個菩薩的生命,你要做叁件事,你的生命其實主要是做叁件事: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第叁個誓度一切衆生。站在斷惡的角度,「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非常重要的。天臺宗的忏悔法門,智者大師說:你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假設你不能觀察業性本空,饒你百般忏悔,你這個罪不能忏清淨,忏不清淨。就是說你要深深的相信,你所造的罪業是因緣所生法,它沒有真實的染汙我們的清淨本性,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因緣相,既然假藉因緣生,也能夠假藉我們清淨的忏悔把它消滅。你深信罪業是可以忏除的,這個在修忏的過程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會影響到你忏悔的成敗,所謂的「體大」,從我空、法空觀當中,消滅自我意識,達成滅惡的功能。
二、相大:只此全妄即真體中,本具恒沙稱性功德,在凡不滅,在聖不增,名爲相大。
前面的「體大」偏重在清淨,這個「相大」是偏重在具足。這個清淨的本性它「具」足了「恒沙」(這個「恒沙」就是無量無邊)的「稱性功德」,這個「稱性功德」,不會因爲我們的顛倒而「減」少,也不會因爲「聖」人的戒定慧而「增」加,所以叫做「相大」。「相大」是偏重在生善。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本論主要是講「大乘起信」,對大乘法生起信心,那這個大乘法有體大、相大、用大。這個「相大」是說我們這一念心的本來面目是善良的、是功德的。這個地方就會有一點問題,說我的心本性是善良的,爲什麼我會起邪惡的功能?我應該表現出來的都是善良的功能!我的心本性是善良,爲什麼會起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地方在大乘佛法的修學很重要,本論在後面會告訴你說:因爲你所起的邪惡功能是虛妄的,本來不存在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說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你修習戒定慧是正常的,所以修善是正常的,因爲你本性的這個功能本來就是讓你去修善;你把善良的本性用來造惡,這叫不正常。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造惡以後,會有愧疚的心態,因爲你的本性是善良的,結果你把善良的本性拿去造惡,這叫做不正常,佛法叫做顛倒。所以你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當中,你要永遠相信你的本性是善良的,你修習戒定慧是正常的,你起貪瞋癡是不正常的,因爲你的本性具足恒沙功德。本論並沒有告訴你,我們的本性具足恒沙的煩惱,沒有這樣子講,所以煩惱是後來的顛倒所引生的虛妄相,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的本論會詳細的發揮。
叁、用大:只此心性體相,不變隨緣,出生十界染淨因果,達此緣生無性,便能翻染成淨,名爲用大。
前面的體大、相大都是一個內在潛伏的功能,一個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個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心性會隨順迷悟的因緣:假設你覺悟了,隨順你清淨的本性,就出現了清淨的功德;假設你顛倒了,隨順你虛妄的妄想,就出現了種種的過失。當我們能夠把過失的因緣轉「成」清「淨」的因緣,這個叫做「用大」,所謂的「翻染成淨」,讓我們清淨的本性如實的表達出來,這個就是所謂的「用大」。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注解上說:其實我們修習大乘,這個體大、相大、用大都名爲大,都名爲乘。這當中的修學次第,蕅益大師說:我們是先修習體大。剛開始的時候,你要先偏重在斷惡。當然所有罪業的根源,就是我愛執,就是我們凡夫的私心,所以先成就體大。滅惡以後,你進一步的思惟這念心不但是滅惡,還能夠生善,因爲你的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你相信你的心,能夠成就諸佛的功德莊嚴,成就相大。第叁個用大,你如實的把你具足的本性,透過佛法的法門,表現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六波羅蜜的作用,這個時候叫做用大。所以在整個叁大的修學當中,是先體大,滅惡;第二生善,相大;第叁所謂的用大。這個體大、相大是偏重在理觀,用大是偏重在事修。這個就是我們講到「大乘」的內涵,跟它的修學次第。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回向!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