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中心随妄转。我们打什么妄想,心就跟着妄想,跟着感觉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生生世世都不能解脱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心随妄转。现在我们的心不再随逐无明妄想而转,就随顺于真如而转,就是本论说的正念真如。我们经常思惟,我这个心是具足体相用三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不断的去忆念、不断去随顺你的清净本性,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有变化,就能够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万德庄严的彼岸,所以它有「乘」的意思。所以这个「乘」是赞叹前面的「大」,它所表现出的功德,有「乘」的功德,所以叫做「大乘」。前面的「大乘」,一个是法,一个是喻,我们作各别说明;这以下我们把它合起来说明。
一、体大:只此现前介尔之心,随缘不变,全体真如,名为体大。
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随缘不变,虽然随顺因缘而变现种种的个体生命,但是本质是不变的,它的本质就是清净本然,所以叫做「大」,这个大的意思就是清净,就是我空、法空的意思。我们修学菩萨道有三大主题,所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一个菩萨的生命,你要做三件事,你的生命其实主要是做三件事: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站在断恶的角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天台宗的忏悔法门,智者大师说:你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假设你不能观察业性本空,饶你百般忏悔,你这个罪不能忏清净,忏不清净。就是说你要深深的相信,你所造的罪业是因缘所生法,它没有真实的染污我们的清净本性,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因缘相,既然假藉因缘生,也能够假藉我们清净的忏悔把它消灭。你深信罪业是可以忏除的,这个在修忏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会影响到你忏悔的成败,所谓的「体大」,从我空、法空观当中,消灭自我意识,达成灭恶的功能。
二、相大:只此全妄即真体中,本具恒沙称性功德,在凡不灭,在圣不增,名为相大。
前面的「体大」偏重在清净,这个「相大」是偏重在具足。这个清净的本性它「具」足了「恒沙」(这个「恒沙」就是无量无边)的「称性功德」,这个「称性功德」,不会因为我们的颠倒而「减」少,也不会因为「圣」人的戒定慧而「增」加,所以叫做「相大」。「相大」是偏重在生善。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本论主要是讲「大乘起信」,对大乘法生起信心,那这个大乘法有体大、相大、用大。这个「相大」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是善良的、是功德的。这个地方就会有一点问题,说我的心本性是善良的,为什么我会起邪恶的功能?我应该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的功能!我的心本性是善良,为什么会起贪瞋痴的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地方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很重要,本论在后面会告诉你说:因为你所起的邪恶功能是虚妄的,本来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说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你修习戒定慧是正常的,所以修善是正常的,因为你本性的这个功能本来就是让你去修善;你把善良的本性用来造恶,这叫不正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恶以后,会有愧疚的心态,因为你的本性是善良的,结果你把善良的本性拿去造恶,这叫做不正常,佛法叫做颠倒。所以你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你要永远相信你的本性是善良的,你修习戒定慧是正常的,你起贪瞋痴是不正常的,因为你的本性具足恒沙功德。本论并没有告诉你,我们的本性具足恒沙的烦恼,没有这样子讲,所以烦恼是后来的颠倒所引生的虚妄相,这一点非常重要,后面的本论会详细的发挥。
三、用大:只此心性体相,不变随缘,出生十界染净因果,达此缘生无性,便能翻染成净,名为用大。
前面的体大、相大都是一个内在潜伏的功能,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心性会随顺迷悟的因缘:假设你觉悟了,随顺你清净的本性,就出现了清净的功德;假设你颠倒了,随顺你虚妄的妄想,就出现了种种的过失。当我们能够把过失的因缘转「成」清「净」的因缘,这个叫做「用大」,所谓的「翻染成净」,让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实的表达出来,这个就是所谓的「用大」。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注解上说:其实我们修习大乘,这个体大、相大、用大都名为大,都名为乘。这当中的修学次第,蕅益大师说:我们是先修习体大。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先偏重在断恶。当然所有罪业的根源,就是我爱执,就是我们凡夫的私心,所以先成就体大。灭恶以后,你进一步的思惟这念心不但是灭恶,还能够生善,因为你的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你相信你的心,能够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成就相大。第三个用大,你如实的把你具足的本性,透过佛法的法门,表现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六波罗蜜的作用,这个时候叫做用大。所以在整个三大的修学当中,是先体大,灭恶;第二生善,相大;第三所谓的用大。这个体大、相大是偏重在理观,用大是偏重在事修。这个就是我们讲到「大乘」的内涵,跟它的修学次第。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