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佛具无边功德,常乐我净礼拜供养;闻
│ ││
│ └┤ 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
│ │
│ ├三、信法──信法有大利益,常乐我净修行诸波罗蜜故
│ │
│ └四、信僧──谓常乐我净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
│
│ 故。
│
└释论─问辩征析,剖断开示,令得决定谓之论。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甲一、别释」,先各别解释;「甲二、合释」,就是综合解释。先看各别的解释。各别解释当中分成三小段,「大乘」是一段,「起信」是一段,「论」又是一段。这个「大乘起信」,在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把它分成一个能所的关系──能跟所。他说:「大乘」是所信之法,「起信」是能信之人。菩萨他的信心是依止大乘法而生起,所以「大乘」是所信,「起信」是能信;所以能所双举,构成了本论的论题:这是简单的说明「大乘」跟「起信」能所关系。以下正式说明「大乘」跟「起信」的内涵,先解释「大乘」。「大乘」当中,先解释「大」,再解释「乘」。先看「大」字:
言大者,绝待无外,强名曰大。即是直指众生介尔心性,法尔具足体大、相大、用大,三种义故。如此三大,不一不异,不可思议,唯是一心,故言大也。
先解释这个「大」。这个「大」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有很多,比如说:《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槃经》……。佛教讲的「大」跟一般人所谓的「大」有所不同。世间上的「大」,它的思考是一种对立的大,说是桌子比椅子大,房子又比桌子大,所以世间法的「大」是一种对立的。佛法认为的「大」不是对立的,是离诸对待的一种「绝待」圆融的大。什么叫绝待圆融的大?在本论当中,它以一心而开出二门。也就是说大乘佛法认为整个生命的缘起,它的根源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个明了分别的心。有时候这个心会打妄想,有时候这个心能够修习戒定慧,这是整个生命发动的根源,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怎么观察呢?马鸣菩萨提出二个观察的方法叫做「门」,这二个门都能够去观察:第一个门是生灭门,第二个是真如门。
先解释生灭门。生灭门是由业力的熏习所变现的果报相,由业力的熏习,所以它是生灭变化的。比如说生命就像一个无止尽的水流,由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我们过去由于五戒十善的业力,而变现这一期人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一个生灭门,是变化的。这个生灭门当中有四种相的生灭,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变化。
先说明我相。这个「我」就是主宰义,我们认为人的果报体有一个主宰者叫做「我」,我能够主宰我的生命去做一切事情,我们能够受用这一切的万法,叫「我相」、叫做「主宰」。当然我相也是变化的,当我们是人的时候,这个我是一个人的相貌。比如说你今生因为持戒、布施成就了善业力,你来生变成转轮圣王,转轮圣王这个个体生命,在你内心也会产生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相貌,这个时候你的我相就特别的大,憍慢。而这个善业力是生灭法,当你把转轮圣王的福报享尽以后,来生变成一只蚂蚁,蚂蚁的这个果报体你也会产生一个我相,但是这个我相就卑贱,你是一只蚂蚁,你的生命就是工作,把这个东西搬到那个地方,再把另外一个东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你那个时候的我,是从转轮圣王憍慢的我,变成一个卑贱的我。所以在整个生灭门当中第一个相貌是我相的产生,就是以你当下的果报体,产生一个主宰的我相。
第二个是人相。生灭门的第二个相貌是人相,这个人相就是果报,果报叫做人。什么叫做果报呢?就是你所受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果报相。有些人前生的善业强,他所受用的这些果报──看到的颜色是美妙的颜色、听到的音声都是悦耳的音声,他所受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果报特别的庄严美妙。有些人他过去当中罪业强,他所受用的果报相是卑贱丑陋的色声香味触法。前面的我相是能受用,这个人相是所受用的果报。
第三个是众生相。这个众生相就是众缘和合,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造业。在生灭门的个体生命当中,以我相来受用果报的人相,我们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假设我们遇到了三宝,我们布施、持戒,就创造一个新的善业;有些人在果报当中迷惑颠倒,就创造一个新的罪业:这个就是所谓的众生相,你一方面承受过去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一方面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这个新的业力叫众生相。
有了众生相这个业力以后,就创造了所谓的寿者相,一种所谓相续的存在;由这个业力又去招感来生的果报,使令这个个体生灭门的生命,虽然不断生灭,但是又相续下去。就像流水一样,每一个水接一个水,这个流水它不是线状,是点状,有无量个点把它串起来;我们生命亦复如是,我们的生命不是一条线,是无量的小点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构成生命的水流,它虽然变化,但是相续,相续又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生灭门。
生灭门当中所创造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自性执。当我们产生自性执的时候,我们就在个体生命当中,以我相为主体,就跟众生产生一个对立──我跟你不同,你跟我也不同。在生命当中,我要保护自己,有我相就会产生我爱、我痴,爱着自我、保护自我的私心,一个自私的心态就出现了。由这个私心以后,就带动了所有烦恼的活动,也就创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所以说我们今天整个心识就失掉了本来面目。也就是说生灭门基本上是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是这四相的流动而已,在四相当中产生了自性执。那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在本论当中的修学,就鼓励我们从生灭的个体生命,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它转到真如门。也就是说我们不管过去的善业或罪业,创造了今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一个个体生命;我们观察这个个体生命的四相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个四相的流动拨开来,就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清净本性,从个体生命回归到我们整体的生命──十法界共同所依止的真如本性,所谓整体生命。而在这个整体生命的内涵当中,是「绝待无外」的,这四个字就是在形容那种意境,它没有人我的对立。就是说没有你跟我不同这种分别,那是一个清净明了平等的大悲心现前,这样子就构成一个「大」字了。因为我们透过我空观、法空观,消灭这个四相的流动以后,现前一念「心性」就具足了「体大、相大、用大三种」大。这个「体大」跟「相大」是一个内在的功能,「用大」是表现在外的作用,因为有体相用「三大」,所以这三大「唯是一心」,都是一念心性安立的,所以才有资格称为「大」。
本论把生命的现象分成二部分:第一个是生灭门,所谓我们现在所变现出来的一个个体生命,可能是男人,或者是女人,这个就是我们的生灭门。在无量的因缘当中,我们暂时出现了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会变化的,这叫生灭门,叫个体生命。第二个是真如门,当我们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把个体生命的现象消失掉,回归到我们本性所谓的真如门──整体生命。回到整体生命一段时间,我们又开始从空出假,又回到现前的个体生命。生命就是二个观察:一个个体生命的观察,一个整体生命的观察。
在我们佛学院大殿前面,经常有很多的鸟类,有时候同学慈悲就买米持〈往生咒〉来施食跟鸟类结缘,希望它们栽培佛法的善根。在施食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观察到众生的个体生命的确是有差别。我们山中的鸟有二大类:一个是燕子,一个是麻雀。这个燕子它的心胸广大,它叼了很多的草,好不容易筑了一个巢,麻雀它不会筑巢,它看到燕子筑的巢很不错,就去抢燕子的巢。燕子说:好!你要就给你。它又到其他的地方去筑一个巢,它也无所谓。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把米洒出去,如果是燕子先来吃,麻雀后来,燕子会让出一个地方,让麻雀来吃。如果今天我们洒出去的米,是麻雀先来吃,它看到燕子来吃,就把燕子赶走。所以我们观察众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有差别的,这个麻雀的四相特别的狭隘,它那个我胸量狭小;而燕子虽然也有我爱执,但是比麻雀的我相大了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判断,燕子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它成就快乐的因缘会比麻雀来得好,它会快乐,就是我们众生都活在自己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然这个四相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也不同;不要说你我不同,就是同一个人,昨天的四相和今天的四相也不同,生灭门是不断的变化。你如果听了大乘佛法,你的四相会不断的开阔;你修空观,这四相就会消灭掉。
所以这个地方的「大」(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不是你现在打妄想那种狭小胸量的我相,那个不能叫大,所谓的「大」就是「绝待无外」,当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这种不平等对立相消灭,从生灭的个体生命回归到平等真如门的时候,这个时候叫做「大」。这个地方的「大」是这个意思──离诸对待,故名为大。接下来解释「乘」:
乘以运载为义,即是直指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法尔运载至于佛地,自利利他,无休息故,名为乘也。
前面的「大」是一个法体,这个「乘」是一个譬喻。「大」这个法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有运载的功德。在苦恼的此岸,我们依止「大」能够到达安乐的彼岸,它能够运载,就像车子能够从此方「运载」到彼方,所以它是一个「乘」。这个「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众生」的「介尔心性」,能够把我们从一个苦恼的凡夫,而「运载」到万德庄严的「佛地」,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尽未来际的不「休息」,所以叫做「乘」。这个「乘」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做大,只知道什么叫做我相,活在自我意识,内心…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