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第五行的下半段:

  后应北天竺王之请,作大诗──《佛所行赞》,传遍五天竺,无不讽诵,尊为「功德日」。

  这是讲马鸣菩萨修学佛法的第三小段。前面第一段是说明马鸣菩萨遵从师教,第二段是说明他中印度的弘法,第三段是说明北印度的弘法。前一段是说明在中印度弘法的因缘;这一段是说明他到「北天竺」北印度的弘法因缘。当时整个印度的国土,不管是从国力的强盛,或者是从佛教的弘传这一部分,北印度的国家都是最为殊胜。因为北印度贵霜王朝的国王迦腻色迦王,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好乐艺术。他知道马鸣菩萨能够用戏剧跟诗歌来表达佛教的义理,非常的赞叹、非常的仰慕。几次派使者到中印度的摩羯陀国礼请马鸣菩萨,都被中印度的国王所拒绝。所以迦腻色迦王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就派了十几万军队攻打中印度;其实这一次的战争,主要就是为了礼请马鸣菩萨。中印度这么小的国家,整个城被强大的军队包围起来,好几天都没有办法得到粮食,国王只好投降,派出使臣求和。迦腻色迦王提出了求和的三个条件:要提出三亿金的赔偿。三亿金对中印度的摩羯陀国来说:我们整个国家的国库顶多只有一亿金,不可能有三亿金。迦腻色迦王说:那这样子好了,这个佛钵,佛在世的时候所用的钵,现在在你们国家保存,佛钵值一亿金;第二个马鸣菩萨善巧的弘传佛法,是我非常尊重的人,也值一亿金;再加上你们国库的一亿金:这样子就是三亿金了。大家就把条件讲好了,迦腻色迦王就带着军队,欢喜的把马鸣菩萨请到北印度去了。马鸣菩萨当初在中印度作诗歌,表达佛教义理的时候是被禁演的,因为太感动了,太多人出家了。但是在迦腻色迦王的提倡之下,他就在北印度发挥他的专长,次第的作了包括〈舍利佛传〉〈目犍连尊者传〉、诸位大弟子的传记。到晚年的时候,他整个佛法的修学有一定的心得,就想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应化的因缘:从佛陀的在家──从在家荣华富贵的因缘当中,他体验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乃至于出家学道、转*轮、入涅槃等等,所谓的八相成道,把佛陀的八相成道,作成了「《佛所行赞》」。把佛陀的事迹,这个「行」就是他一生的事迹,以诗歌、戏剧的方式来赞叹表现出来。这个戏剧作出来以后,「传遍」了「五」印度,大家都很欢喜「讽诵」,讽诵以后都生起了灭恶生善的功德,所以大家就「尊」重马鸣菩萨「为功德日」,他就像在整个黑暗当中的太阳,照亮了众生心中的光明。到目前为止,马鸣菩萨在小乘的佛教,他的自利、利他是达到了一个颠峰的状态。接下来,第四小段,说明他的回小向大。

  其后蒙大乘法师无觉之开导,读诵大乘诸经,于「不二法门」尤其赞叹及好乐。于是起信于大乘,并作《大庄严经论》《金刚针论》及《大乘起信论》等。弘传大乘教法,令佛教于「小行大隐」时期,而转成「大主小从」之新时期。其后付法于迦毗摩罗,付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日,如日轮相,寻趣大寂,后人尊为第十二祖。

  ─糅合《马鸣菩萨传》─

  菩萨在北印度,后来遇到一位「大乘法师」叫「无觉」法师,无觉法师鼓励马鸣菩萨「读诵大乘经典」。马鸣菩萨在读诵的大乘经典当中,有二部经特别的欢喜:第一部是《法华经》,第二部是《涅槃经》。这二部经他特别的有心得与欢喜,对「于」大乘的「不二法门」非常的「赞叹及好乐」,所以「起信于大乘」。

  这地方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小乘学者对于生命的观察是认为我空法有,就是这个五蕴的身心当中没有常一主宰的我,我是不可得的,但是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就是这个生死的杂染法是真实的,涅槃的清净法也是真实的。既然是真实的,那这二个法就互相的对立,那你只能够选择一个,你要嘛在生死,要嘛在涅槃,因为这二个都有真实体性的。大乘法门不同意这个思考,大乘法门是认为我空,法也是毕竟空的,法也是由因缘所生的。当然这个因缘主要是我们一念的心,你心一动,这个生命就成就一个因缘。这个因缘可能是一个杂染的因缘,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因缘,这二个因缘都是依止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而显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如果是随顺于迷惑的心性,就表现出生死;如果是随顺于觉悟的心性,就表现出涅槃:所以一心具足了染净二门,就好象这个水有湿性,这个湿性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当这个水遇到了平静的因缘,它就是一个平静的水;遇到了扰动的因缘,就变成波浪。但这个水跟波浪是不二的,因为它们的体性都是湿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我们这念心平常打很多很多的颠倒妄想;但是当我们能够修习佛法的戒定慧成就圣道以后,我们这念心能够生出种种的功德庄严。但是你打妄想的心跟成佛的心是相同的,就是你以后能够出现种种的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乃至于禅定、智慧波罗蜜,也是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变现出来;离开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没有所谓万德庄严的心,不可能。只是你这个打妄想的心觉悟了,它的因缘就变化了。就像说你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梦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境界,一念的梦心,变现种种的梦境;但是醒过来的时候,这个梦境觅之了不可得。就是你现在觉悟的心跟你昨天做梦的心,体性是相同的,但是作用有差别,一个是颠倒,一个是觉悟,作用上有所不同。这一点是整个大乘佛法非常重要「染净不二」的思想,所谓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你想离苦得乐,要紧就是把握当下。」你这个打妄想的心,也是一个功德的因缘;离开你打妄想的心,你不可能找到功德。当然你应该去调伏它、改变它。当马鸣菩萨遇到这个不二法门的时候,他觉得这是生命最究竟圆满的真理了,所以「起信于大乘」,把这个真理「作」成「《大庄严经论》《金钢针论》」,乃至于在晚年的时候完成了「《大乘起信论》」,「弘传大乘」的佛「法」,使「令佛教」由「小」乘非常盛「行」,「大」乘非常「隐」没的「时」代,「而转成」以「大」乘佛教为「主」流,「小」乘佛教为附属的一个「新时」代。最「后」他在临灭度之前,「付法」藏「于迦毗摩罗」尊者,入了「龙奋迅三昧」,在虚空当中,结跏趺坐,放大光明,「趣」入涅槃,「后人」尊重他对佛教的功德,在《付法藏》中「尊为第十二祖」。在整个印度二十八个祖师的传承当中,他是第十二祖。以上是马鸣菩萨伟大的一生。

  我们学完马鸣菩萨的传记,有二个值得说明的地方。我们研究论主马鸣菩萨的贡献,应该从二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个就是他对教法永无止境的好乐,不会得少为足。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八岁十岁的时候,通达了婆罗门的《吠陀》思想、《奥义》思想,乃至于接触到小乘部派佛教的三法印,最后接触到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马鸣菩萨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不断的学习,在大乘佛教里面最怕的就是「画地自限,得少为足」。所以在藏系的佛教里面,敦珠仁波切说:「假设我的生命明天要死亡,我今天还是要学习。」就是菩萨道的精神,不是一天一日完成,而是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他所依止的是对佛法无止境的好乐跟学习──「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种对真理无止境的追求跟好乐,所以他在教义上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他能够作出这么多的论,表示他学习的成功因素。第二个,从他对教义的一个善巧。他能够根据当时众生的因缘,因为当初教育不普及,老百姓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只有贵族才能够接受教育。所以老百姓在种田、工作完以后,能够接受到的知识就是靠着看戏,在休闲看戏当中,接受到一些佛法的教义。所以他把佛教一些重要的内涵,透过戏剧、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是他的善巧。你看我们中国佛教也是这样,中国佛教的特色在梵呗的文化,很多人的善根比较浅薄,你一开始要他去听经有困难,但是他一开始唱唱炉香赞,听听宝鼎赞,他就生起善根。对于佛教梵呗的好乐,他就会去了解佛教,最后触动他的善根,说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间房子有很多的珍宝,但是这间房子如果没有门,大家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珍宝谁都不能受用。所以除了教义的深入,善巧方便也是非常重要,所谓的契机性,这二点可以说是马鸣菩萨对佛教一个重大的贡献。在整个印度当中,他是大乘佛教的第一个论师,他第一部造论;第二个,他开启了佛教唱诵文化的一个先导:这二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贰、解释标题甲一、别释

  接下来看第四页,第二科「解释标题」。以下正式的「解释」本论的「标题」,所谓的「大乘起信论」有五个字,分成二段:「一、别释;二、合释」。先看「别释」:

  ┌释大─言大者,绝待无外,强名曰「大」。即是直指众

  │

  │ 生介尔心性,法尔具足体大、相大、用大,三种

  ┌┤

  ││ 义故,如此三大,不一不异,不可思议,唯是一

  ││

  ││ 心,故言大也。

  ││

  │└释乘─乘以运载为义,即是直指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法

  │

  ┌释大乘┤ 尔运载至于佛地,自利利他,无休息故,名为乘

  │ │

  │ │ 也。

  │ │

  │ │ ┌一、体大─只此现前介尔之心,随缘不变,全

  │ │ │

  │ │ │ 体真如,名为体大。

  │ │ │

  │ └合释大乘┼二、相大─只此全妄即真如体中,本具恒沙称

  │ │

  │ │ 性功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名

  │ │

  │ │ 为相大。

  │ │

  │ └三、用大─只此心性体相,不变随缘,出生十

  │

  │ 界染净因果,达此缘生无性,便能

  │

  │ 翻染成净,名为用大。

  │

  │ ┌─信者,于诸善心所最为上首。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

  │ │

  │ │ 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 │

  ├释起信┤┌一、信根本─乐念真如法故。

  │ ││

  │ │├二、信佛─…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