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卷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頁第五行的下半段:

  後應北天竺王之請,作大詩──《佛所行贊》,傳遍五天竺,無不諷誦,尊爲「功德日」。

  這是講馬鳴菩薩修學佛法的第叁小段。前面第一段是說明馬鳴菩薩遵從師教,第二段是說明他中印度的弘法,第叁段是說明北印度的弘法。前一段是說明在中印度弘法的因緣;這一段是說明他到「北天竺」北印度的弘法因緣。當時整個印度的國土,不管是從國力的強盛,或者是從佛教的弘傳這一部分,北印度的國家都是最爲殊勝。因爲北印度貴霜王朝的國王迦膩色迦王,他不但骁勇善戰,而且好樂藝術。他知道馬鳴菩薩能夠用戲劇跟詩歌來表達佛教的義理,非常的贊歎、非常的仰慕。幾次派使者到中印度的摩羯陀國禮請馬鳴菩薩,都被中印度的國王所拒絕。所以迦膩色迦王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就派了十幾萬軍隊攻打中印度;其實這一次的戰爭,主要就是爲了禮請馬鳴菩薩。中印度這麼小的國家,整個城被強大的軍隊包圍起來,好幾天都沒有辦法得到糧食,國王只好投降,派出使臣求和。迦膩色迦王提出了求和的叁個條件:要提出叁億金的賠償。叁億金對中印度的摩羯陀國來說:我們整個國家的國庫頂多只有一億金,不可能有叁億金。迦膩色迦王說:那這樣子好了,這個佛缽,佛在世的時候所用的缽,現在在你們國家保存,佛缽值一億金;第二個馬鳴菩薩善巧的弘傳佛法,是我非常尊重的人,也值一億金;再加上你們國庫的一億金:這樣子就是叁億金了。大家就把條件講好了,迦膩色迦王就帶著軍隊,歡喜的把馬鳴菩薩請到北印度去了。馬鳴菩薩當初在中印度作詩歌,表達佛教義理的時候是被禁演的,因爲太感動了,太多人出家了。但是在迦膩色迦王的提倡之下,他就在北印度發揮他的專長,次第的作了包括〈舍利佛傳〉〈目犍連尊者傳〉、諸位大弟子的傳記。到晚年的時候,他整個佛法的修學有一定的心得,就想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應化的因緣:從佛陀的在家──從在家榮華富貴的因緣當中,他體驗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乃至于出家學道、轉*輪、入涅槃等等,所謂的八相成道,把佛陀的八相成道,作成了「《佛所行贊》」。把佛陀的事迹,這個「行」就是他一生的事迹,以詩歌、戲劇的方式來贊歎表現出來。這個戲劇作出來以後,「傳遍」了「五」印度,大家都很歡喜「諷誦」,諷誦以後都生起了滅惡生善的功德,所以大家就「尊」重馬鳴菩薩「爲功德日」,他就像在整個黑暗當中的太陽,照亮了衆生心中的光明。到目前爲止,馬鳴菩薩在小乘的佛教,他的自利、利他是達到了一個顛峰的狀態。接下來,第四小段,說明他的回小向大。

  其後蒙大乘法師無覺之開導,讀誦大乘諸經,于「不二法門」尤其贊歎及好樂。于是起信于大乘,並作《大莊嚴經論》《金剛針論》及《大乘起信論》等。弘傳大乘教法,令佛教于「小行大隱」時期,而轉成「大主小從」之新時期。其後付法于迦毗摩羅,付已即入龍奮迅叁昧,挺身空日,如日輪相,尋趣大寂,後人尊爲第十二祖。

  ─糅合《馬鳴菩薩傳》─

  菩薩在北印度,後來遇到一位「大乘法師」叫「無覺」法師,無覺法師鼓勵馬鳴菩薩「讀誦大乘經典」。馬鳴菩薩在讀誦的大乘經典當中,有二部經特別的歡喜:第一部是《法華經》,第二部是《涅槃經》。這二部經他特別的有心得與歡喜,對「于」大乘的「不二法門」非常的「贊歎及好樂」,所以「起信于大乘」。

  這地方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小乘學者對于生命的觀察是認爲我空法有,就是這個五蘊的身心當中沒有常一主宰的我,我是不可得的,但是這個法是有真實性的,就是這個生死的雜染法是真實的,涅槃的清淨法也是真實的。既然是真實的,那這二個法就互相的對立,那你只能夠選擇一個,你要嘛在生死,要嘛在涅槃,因爲這二個都有真實體性的。大乘法門不同意這個思考,大乘法門是認爲我空,法也是畢竟空的,法也是由因緣所生的。當然這個因緣主要是我們一念的心,你心一動,這個生命就成就一個因緣。這個因緣可能是一個雜染的因緣,也可能是一個清淨的因緣,這二個因緣都是依止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而顯現出來的。就是我們如果是隨順于迷惑的心性,就表現出生死;如果是隨順于覺悟的心性,就表現出涅槃:所以一心具足了染淨二門,就好象這個水有濕性,這個濕性的體性是不能改變的。當這個水遇到了平靜的因緣,它就是一個平靜的水;遇到了擾動的因緣,就變成波浪。但這個水跟波浪是不二的,因爲它們的體性都是濕性。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我們這念心平常打很多很多的顛倒妄想;但是當我們能夠修習佛法的戒定慧成就聖道以後,我們這念心能夠生出種種的功德莊嚴。但是你打妄想的心跟成佛的心是相同的,就是你以後能夠出現種種的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乃至于禅定、智慧波羅蜜,也是你這個打妄想的心變現出來;離開你這個打妄想的心,就沒有所謂萬德莊嚴的心,不可能。只是你這個打妄想的心覺悟了,它的因緣就變化了。就像說你昨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夢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境界,一念的夢心,變現種種的夢境;但是醒過來的時候,這個夢境覓之了不可得。就是你現在覺悟的心跟你昨天做夢的心,體性是相同的,但是作用有差別,一個是顛倒,一個是覺悟,作用上有所不同。這一點是整個大乘佛法非常重要「染淨不二」的思想,所謂的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給我們很重要的啓示:「你想離苦得樂,要緊就是把握當下。」你這個打妄想的心,也是一個功德的因緣;離開你打妄想的心,你不可能找到功德。當然你應該去調伏它、改變它。當馬鳴菩薩遇到這個不二法門的時候,他覺得這是生命最究竟圓滿的真理了,所以「起信于大乘」,把這個真理「作」成「《大莊嚴經論》《金鋼針論》」,乃至于在晚年的時候完成了「《大乘起信論》」,「弘傳大乘」的佛「法」,使「令佛教」由「小」乘非常盛「行」,「大」乘非常「隱」沒的「時」代,「而轉成」以「大」乘佛教爲「主」流,「小」乘佛教爲附屬的一個「新時」代。最「後」他在臨滅度之前,「付法」藏「于迦毗摩羅」尊者,入了「龍奮迅叁昧」,在虛空當中,結跏趺坐,放大光明,「趣」入涅槃,「後人」尊重他對佛教的功德,在《付法藏》中「尊爲第十二祖」。在整個印度二十八個祖師的傳承當中,他是第十二祖。以上是馬鳴菩薩偉大的一生。

  我們學完馬鳴菩薩的傳記,有二個值得說明的地方。我們研究論主馬鳴菩薩的貢獻,應該從二個角度來認識:

  第一個就是他對教法永無止境的好樂,不會得少爲足。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在八歲十歲的時候,通達了婆羅門的《吠陀》思想、《奧義》思想,乃至于接觸到小乘部派佛教的叁法印,最後接觸到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門。馬鳴菩薩的一個特點就是他不斷的學習,在大乘佛教裏面最怕的就是「畫地自限,得少爲足」。所以在藏系的佛教裏面,敦珠仁波切說:「假設我的生命明天要死亡,我今天還是要學習。」就是菩薩道的精神,不是一天一日完成,而是叁大阿僧祇劫;但是他所依止的是對佛法無止境的好樂跟學習──「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種對真理無止境的追求跟好樂,所以他在教義上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入,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他能夠作出這麼多的論,表示他學習的成功因素。第二個,從他對教義的一個善巧。他能夠根據當時衆生的因緣,因爲當初教育不普及,老百姓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只有貴族才能夠接受教育。所以老百姓在種田、工作完以後,能夠接受到的知識就是靠著看戲,在休閑看戲當中,接受到一些佛法的教義。所以他把佛教一些重要的內涵,透過戲劇、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一點是他的善巧。你看我們中國佛教也是這樣,中國佛教的特色在梵呗的文化,很多人的善根比較淺薄,你一開始要他去聽經有困難,但是他一開始唱唱爐香贊,聽聽寶鼎贊,他就生起善根。對于佛教梵呗的好樂,他就會去了解佛教,最後觸動他的善根,說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間房子有很多的珍寶,但是這間房子如果沒有門,大家就不得其門而入,這個珍寶誰都不能受用。所以除了教義的深入,善巧方便也是非常重要,所謂的契機性,這二點可以說是馬鳴菩薩對佛教一個重大的貢獻。在整個印度當中,他是大乘佛教的第一個論師,他第一部造論;第二個,他開啓了佛教唱誦文化的一個先導:這二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貳、解釋標題甲一、別釋

  接下來看第四頁,第二科「解釋標題」。以下正式的「解釋」本論的「標題」,所謂的「大乘起信論」有五個字,分成二段:「一、別釋;二、合釋」。先看「別釋」:

  ┌釋大─言大者,絕待無外,強名曰「大」。即是直指衆

  │

  │ 生介爾心性,法爾具足體大、相大、用大,叁種

  ┌┤

  ││ 義故,如此叁大,不一不異,不可思議,唯是一

  ││

  ││ 心,故言大也。

  ││

  │└釋乘─乘以運載爲義,即是直指衆生現前介爾心性,法

  │

  ┌釋大乘┤ 爾運載至于佛地,自利利他,無休息故,名爲乘

  │ │

  │ │ 也。

  │ │

  │ │ ┌一、體大─只此現前介爾之心,隨緣不變,全

  │ │ │

  │ │ │ 體真如,名爲體大。

  │ │ │

  │ └合釋大乘┼二、相大─只此全妄即真如體中,本具恒沙稱

  │ │

  │ │ 性功德,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名

  │ │

  │ │ 爲相大。

  │ │

  │ └叁、用大─只此心性體相,不變隨緣,出生十

  │

  │ 界染淨因果,達此緣生無性,便能

  │

  │ 翻染成淨,名爲用大。

  │

  │ ┌─信者,于諸善心所最爲上首。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

  │ │

  │ │ 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 │

  ├釋起信┤┌一、信根本─樂念真如法故。

  │ ││

  │ │├二、信佛─…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