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表》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大乘起信論》,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請放掌。
這次由于和尚尼大悲願力的推動,所以我們今天有這個殊勝的因緣,共同學習《大乘起信論》。在講本論之前,先簡單的說明本論的重要性。本論是印度的大論師馬鳴菩薩所作;在南北朝的時候,由真谛法師翻成中文。可以說從南北朝到現在的中國佛教,將近二千年的時間,本論在中國佛教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天臺宗、華嚴宗,乃至于禅宗。這叁個宗派在修止觀的時候,都是以本論來作爲主要的根據,這當中的內涵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基本上,佛法修學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們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當中的修學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業力的修學」,第二個是「心念的修學」。從它的次第來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應該透過布施、持戒、忍辱這叁個法門的身口斷惡、修善,來成就善業力。這善業力的資持,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能夠得到一種暫時的安樂,即所謂的「人天果報」。在這樣一個人天果報的基礎之上,我們應該更進一步的去修學所謂的「正念力」。這正念的修學,是透過禅定跟智慧止觀的修學,來消滅我們心中的顛倒。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觀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這個偈頌在天臺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偈頌,智者大師把這個偈頌的理論發揮出來,而安立了所謂的觀心法門。觀心法門就是說:既然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整個生死流轉的果報,是由內心的無明妄想所變現的,所以我們要消滅生死的相續,就必須先消滅無明妄想的相續,所以必須端坐觀實相。我們只是靠身口的斷惡修善,是不能消滅生死的相續。所以這個端坐觀實相,在觀照我們生命的真實相,它就能夠成就我們心中的正念。這端坐觀實相的整個內涵,馬鳴菩薩揉合了整個大乘一百部的經論,而成就了《大乘起信論》,這當中對于整個生命的真實相,有非常詳細而且是有次第的說明。所以我們透過本論的修學,你能夠建立整個大乘的正見,由大乘的正見能夠生起大乘止觀的觀照,乃至成就大乘的功德。這就是今天我們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來修習本論的一個主要目的。接下來我們看本文:
《大乘起信論》講表:○將述此義,大科分四:壹、論主略史貳、解釋標題參、隨文釋義肆、結示勸修今初。
我們分四科來解釋《大乘起信論》,第一大科我們先解釋「論主略史」,把本論的論主馬鳴菩薩簡略的曆史,作一個簡單的說明。第二個「解釋標題」,標題往往總持一部論的要義,所以解釋標題,能夠掌握本論的大綱。第
叁個「隨文釋義」,前面的二科是前言,這一科可以說是正宗分,正式解釋本論的內容。第四科「結示勸修」,把本論學習以後,作一個總結。
壹、論主略史
首先我們看第二頁,第一科「論主略史」。以下的「論主略史」,是學人根據《大正藏》,摘錄出有關馬鳴菩薩的曆史。這個地方我們以叁段的內容來解釋馬鳴菩薩的曆史:第一段說明馬鳴菩薩在家的因緣,在世俗的因緣;第二段解釋他出家的因緣,他是在什麼因緣情況之下出家;第叁段說明他的修學因緣,馬鳴菩薩他出家以後如何來自利、利他。這就是我們介紹馬鳴菩薩的叁個重點:在家因緣、出家因緣跟修學因緣。首先看第一段──他的在家因緣:
馬鳴菩薩,生于佛滅後約六百年頃,中印度舍衛國之婆羅門世家。家學淵源,師承名門,加之聰穎多智,勤奮好學,八歲即便精通《吠陀》《奧義》等諸多典籍。十歲時隨師父那羅仙人,入淨修林,修學《羅摩衍那》,于詩歌及戲劇等文學,盡得師傳。
解釋在家因緣當中,我們分成叁小段。第一段說明「馬鳴菩薩」的出生背景,他是生在佛滅度「六百年」左右,比龍樹菩薩早一百年。他出生的環境,是在「中印度舍衛國」的「婆羅門世家」。這一段我們簡單的作一個說明。佛滅度以後,大概是一百年左右,阿育王建立了一個孔雀王朝,統一了整個印度;到了六百年左右的時候,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慢慢的衰微了,所以印度又變成一個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在這群雄割據當中,比較強大勢力的王朝有叁個代表:第一個就是南印度的揵陀羅王朝,是在印度南邊的安陀羅王朝;第二個中印度的摩羯陀國,就是馬鳴菩薩所出生的國家;第叁個是北印度的貴霜王朝,就是迦膩色迦王所建立的貴霜王朝。在這叁個強國當中,最爲強大的是北印度的貴霜王朝,其次是南印度的安陀羅王朝,最後才是中印度的摩羯陀國,而馬鳴菩薩出生的國家是一個比較小的國家。這一個割據的局面,就像我們春秋戰國時代一樣,可以說是禮崩樂壞,人心不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于宗教的修學,就會比較主動積極來追求生命的歸依。在當時的宗教,主要有二大派系:第一個是佛教,屬于小乘的部派佛教;第二個是婆羅門教。當時馬鳴菩薩是出生在一個婆羅門世家,他的祖父、曾祖父,乃至于他的父親,都是信仰婆羅門教,是一個世代相傳的婆羅門世家。這個地方是先說明他的出生背景。
第二段說明他的家學淵源。「家學淵源,師承名門,加之聰穎多智,勤奮好學,八歲即便精通《吠陀》《奧義》等諸多典籍。」馬鳴菩薩的婆羅門世家,到了他父親的時候,可以說是到了顛峰時代,所以他父親在婆羅門裏面是擔任長老執事,統籌整個婆羅門的一些工作。他父親因爲非常的忙碌在婆羅門宗務的推動,所以馬鳴菩薩的母親承擔起教育他的責任。由于馬鳴菩薩「聰穎多智,勤奮好學」,在母親的教育之下,「八歲」就「精通」了整個婆羅門最重要的二部經典,一個是「《吠陀》」經典,第二個是「《奧義》」的經典。這二部經典,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吠陀》經典的思想是一個多神教的思想。身爲一個宗教,就是要使令衆生離苦得樂,它是一個生命的修學,不是只是一個學問的研究。生命的修學,主要是離苦得樂,在《吠陀》經典的解釋當中,認爲宇宙間有多神,就是我們的生命是由衆多的神所決定,每一個神都決定了我們某一部分的生命。比如說:有的神決定我們身體的健康,有的神決定我們的財富,有的神決定我們外相莊嚴、美醜……等等。所以每一個衆生想要離苦得樂應該怎麼辦呢?就隨順你心中的需要,向他相應的神去祈禱,透過你對這個神的禮拜、贊歎、供養,這個神就會賜給你安樂,拔除你的痛苦,這就是《吠陀》經典的思想,所謂多神教的思想。
第二個是《奧義》的思想。《奧義》的思想在整個內涵當中,比《吠陀》更加深入,更加高深,是一神教的思想。它認爲宇宙間的確是快樂的,吉凶禍福是由神所主宰的。但這個神只有一個神,不是多神。這個神是誰呢?就是所謂的梵──大梵天。所以我們應該透過對大梵天的冥想去觀想歸依,我們跟大梵天相應,大梵天就能夠使令我們離苦得樂。所以這個《奧義》的思想是所謂「梵我一如」的一神教思想。
從佛教的角度來觀察這二部經典所描述的內涵,都是屬于心外求法,都沒有得到生命的真相。馬鳴菩薩在這樣的思想教育之下,先接受多神教跟一神教的思想。這是他小時候接受教育的情況。
第叁段說明他的專長興趣:「十歲時隨師父那羅仙人,入淨修林,修學《羅摩衍那》,于詩歌及戲劇等文學,盡得師傳。」馬鳴菩薩在八歲的時候就把他母親所學的《吠陀》跟《奧義》全部學光了,所以他母親在他「十歲」的時候,爲他請了一個老師,就是「那羅仙人」。他十歲就離開了家庭到「淨修林」的地方,跟他的老師學習「《羅摩衍那》」。這個《羅摩衍那》是那羅仙人所專攻的一個法門,主要是用戲劇、故事的方式,把多神教(諸神的生起都有他的故事)這些神話故事表達出來。所以馬鳴菩薩十歲以後,基本上修學的內涵,一個是戲劇,一個是詩歌。就是說《吠陀》《奧義》的經典甚深甚深,用故事、唱誦的方式來表達《吠陀》《奧義》的真理。這個戲劇跟詩歌表達的方式,對馬鳴菩薩後來弘揚大乘佛法的確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簡單的把馬鳴菩薩在家因緣的過程作一個說明。
我們接著看第二段,正式說明他的出家因緣。出家的因緣有叁段:第一段說明他對佛教的對抗,第二段說明他對佛教的歸依,第叁個說明他對佛教的修學,有叁個主題。我們先看第一段:
既出山林,生大我慢,以刀貫杖告曰:「天下智士,能勝我者,截首以謝。」初與佛爲敵,履次挫敗佛教論師,一國之中,無能抗者。倡言:「若諸比丘,能與我論,可打犍椎;如其不能,不得公鳴犍椎,受人供養。」
菩薩非常聰明好學,而且得到很多婆羅門的傳承,所以他非常的我慢。他怎麼做呢?他在刀下面貫了木杖,向天下有智慧的知識分子宣布說:如果有人能夠辯論超過我的,我就斬首謝罪。他所辯論的對象剛開始都是佛教的學者,而且屢次辯論都能夠挫敗佛教論師,乃至于整個中印度的摩羯陀國當中,佛教論師都沒有一個能夠跟他對抗。所謂「一國之中,無能抗者」這句話,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馬鳴菩薩出生的環境是中印度非常落後的摩羯陀國,那爲什麼佛教有這麼殊勝的義理,卻不能辯勝馬鳴菩薩這些邪見呢?在《大正藏》記載,有二個主要的因素。第一個因素:佛教的四聖谛,所謂的苦、集、滅、道,講到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這個義理甚深甚深,不是一般人容易理解;婆羅門的多神教思想,在一般人是心隨境轉的等流思考之下,是很容易理解,因爲義理淺薄,所以很容易被一般人接受,這是第一點。第二個因素:在表達方式上,馬鳴菩薩深知善巧;佛教的論師在表達佛法,往往都是比較單純的演說方式。馬鳴菩薩因爲能夠善巧的把多神教思想,透過戲劇的故事化,乃至于用詩歌的方式唱誦出來,透過他肢體的表達、唱誦的音聲,讓大家生起非常廣大的歡喜…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