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讲表》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请放掌。
这次由于和尚尼大悲愿力的推动,所以我们今天有这个殊胜的因缘,共同学习《大乘起信论》。在讲本论之前,先简单的说明本论的重要性。本论是印度的大论师马鸣菩萨所作;在南北朝的时候,由真谛法师翻成中文。可以说从南北朝到现在的中国佛教,将近二千年的时间,本论在中国佛教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天台宗、华严宗,乃至于禅宗。这三个宗派在修止观的时候,都是以本论来作为主要的根据,这当中的内涵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基本上,佛法修学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们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当中的修学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业力的修学」,第二个是「心念的修学」。从它的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应该透过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的身口断恶、修善,来成就善业力。这善业力的资持,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能够得到一种暂时的安乐,即所谓的「人天果报」。在这样一个人天果报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的去修学所谓的「正念力」。这正念的修学,是透过禅定跟智慧止观的修学,来消灭我们心中的颠倒。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个偈颂在天台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偈颂,智者大师把这个偈颂的理论发挥出来,而安立了所谓的观心法门。观心法门就是说:既然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整个生死流转的果报,是由内心的无明妄想所变现的,所以我们要消灭生死的相续,就必须先消灭无明妄想的相续,所以必须端坐观实相。我们只是靠身口的断恶修善,是不能消灭生死的相续。所以这个端坐观实相,在观照我们生命的真实相,它就能够成就我们心中的正念。这端坐观实相的整个内涵,马鸣菩萨揉合了整个大乘一百部的经论,而成就了《大乘起信论》,这当中对于整个生命的真实相,有非常详细而且是有次第的说明。所以我们透过本论的修学,你能够建立整个大乘的正见,由大乘的正见能够生起大乘止观的观照,乃至成就大乘的功德。这就是今天我们愿意拨出宝贵的时间,来修习本论的一个主要目的。接下来我们看本文:
《大乘起信论》讲表:○将述此义,大科分四:壹、论主略史贰、解释标题参、随文释义肆、结示劝修今初。
我们分四科来解释《大乘起信论》,第一大科我们先解释「论主略史」,把本论的论主马鸣菩萨简略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说明。第二个「解释标题」,标题往往总持一部论的要义,所以解释标题,能够掌握本论的大纲。第
三个「随文释义」,前面的二科是前言,这一科可以说是正宗分,正式解释本论的内容。第四科「结示劝修」,把本论学习以后,作一个总结。
壹、论主略史
首先我们看第二页,第一科「论主略史」。以下的「论主略史」,是学人根据《大正藏》,摘录出有关马鸣菩萨的历史。这个地方我们以三段的内容来解释马鸣菩萨的历史:第一段说明马鸣菩萨在家的因缘,在世俗的因缘;第二段解释他出家的因缘,他是在什么因缘情况之下出家;第三段说明他的修学因缘,马鸣菩萨他出家以后如何来自利、利他。这就是我们介绍马鸣菩萨的三个重点:在家因缘、出家因缘跟修学因缘。首先看第一段──他的在家因缘:
马鸣菩萨,生于佛灭后约六百年顷,中印度舍卫国之婆罗门世家。家学渊源,师承名门,加之聪颖多智,勤奋好学,八岁即便精通《吠陀》《奥义》等诸多典籍。十岁时随师父那罗仙人,入净修林,修学《罗摩衍那》,于诗歌及戏剧等文学,尽得师传。
解释在家因缘当中,我们分成三小段。第一段说明「马鸣菩萨」的出生背景,他是生在佛灭度「六百年」左右,比龙树菩萨早一百年。他出生的环境,是在「中印度舍卫国」的「婆罗门世家」。这一段我们简单的作一个说明。佛灭度以后,大概是一百年左右,阿育王建立了一个孔雀王朝,统一了整个印度;到了六百年左右的时候,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慢慢的衰微了,所以印度又变成一个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在这群雄割据当中,比较强大势力的王朝有三个代表:第一个就是南印度的揵陀罗王朝,是在印度南边的安陀罗王朝;第二个中印度的摩羯陀国,就是马鸣菩萨所出生的国家;第三个是北印度的贵霜王朝,就是迦腻色迦王所建立的贵霜王朝。在这三个强国当中,最为强大的是北印度的贵霜王朝,其次是南印度的安陀罗王朝,最后才是中印度的摩羯陀国,而马鸣菩萨出生的国家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这一个割据的局面,就像我们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可以说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宗教的修学,就会比较主动积极来追求生命的归依。在当时的宗教,主要有二大派系:第一个是佛教,属于小乘的部派佛教;第二个是婆罗门教。当时马鸣菩萨是出生在一个婆罗门世家,他的祖父、曾祖父,乃至于他的父亲,都是信仰婆罗门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婆罗门世家。这个地方是先说明他的出生背景。
第二段说明他的家学渊源。「家学渊源,师承名门,加之聪颖多智,勤奋好学,八岁即便精通《吠陀》《奥义》等诸多典籍。」马鸣菩萨的婆罗门世家,到了他父亲的时候,可以说是到了颠峰时代,所以他父亲在婆罗门里面是担任长老执事,统筹整个婆罗门的一些工作。他父亲因为非常的忙碌在婆罗门宗务的推动,所以马鸣菩萨的母亲承担起教育他的责任。由于马鸣菩萨「聪颖多智,勤奋好学」,在母亲的教育之下,「八岁」就「精通」了整个婆罗门最重要的二部经典,一个是「《吠陀》」经典,第二个是「《奥义》」的经典。这二部经典,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吠陀》经典的思想是一个多神教的思想。身为一个宗教,就是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它是一个生命的修学,不是只是一个学问的研究。生命的修学,主要是离苦得乐,在《吠陀》经典的解释当中,认为宇宙间有多神,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由众多的神所决定,每一个神都决定了我们某一部分的生命。比如说:有的神决定我们身体的健康,有的神决定我们的财富,有的神决定我们外相庄严、美丑……等等。所以每一个众生想要离苦得乐应该怎么办呢?就随顺你心中的需要,向他相应的神去祈祷,透过你对这个神的礼拜、赞叹、供养,这个神就会赐给你安乐,拔除你的痛苦,这就是《吠陀》经典的思想,所谓多神教的思想。
第二个是《奥义》的思想。《奥义》的思想在整个内涵当中,比《吠陀》更加深入,更加高深,是一神教的思想。它认为宇宙间的确是快乐的,吉凶祸福是由神所主宰的。但这个神只有一个神,不是多神。这个神是谁呢?就是所谓的梵──大梵天。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对大梵天的冥想去观想归依,我们跟大梵天相应,大梵天就能够使令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奥义》的思想是所谓「梵我一如」的一神教思想。
从佛教的角度来观察这二部经典所描述的内涵,都是属于心外求法,都没有得到生命的真相。马鸣菩萨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之下,先接受多神教跟一神教的思想。这是他小时候接受教育的情况。
第三段说明他的专长兴趣:「十岁时随师父那罗仙人,入净修林,修学《罗摩衍那》,于诗歌及戏剧等文学,尽得师传。」马鸣菩萨在八岁的时候就把他母亲所学的《吠陀》跟《奥义》全部学光了,所以他母亲在他「十岁」的时候,为他请了一个老师,就是「那罗仙人」。他十岁就离开了家庭到「净修林」的地方,跟他的老师学习「《罗摩衍那》」。这个《罗摩衍那》是那罗仙人所专攻的一个法门,主要是用戏剧、故事的方式,把多神教(诸神的生起都有他的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表达出来。所以马鸣菩萨十岁以后,基本上修学的内涵,一个是戏剧,一个是诗歌。就是说《吠陀》《奥义》的经典甚深甚深,用故事、唱诵的方式来表达《吠陀》《奥义》的真理。这个戏剧跟诗歌表达的方式,对马鸣菩萨后来弘扬大乘佛法的确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简单的把马鸣菩萨在家因缘的过程作一个说明。
我们接着看第二段,正式说明他的出家因缘。出家的因缘有三段:第一段说明他对佛教的对抗,第二段说明他对佛教的归依,第三个说明他对佛教的修学,有三个主题。我们先看第一段:
既出山林,生大我慢,以刀贯杖告曰:「天下智士,能胜我者,截首以谢。」初与佛为敌,履次挫败佛教论师,一国之中,无能抗者。倡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可打犍椎;如其不能,不得公鸣犍椎,受人供养。」
菩萨非常聪明好学,而且得到很多婆罗门的传承,所以他非常的我慢。他怎么做呢?他在刀下面贯了木杖,向天下有智慧的知识分子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辩论超过我的,我就斩首谢罪。他所辩论的对象刚开始都是佛教的学者,而且屡次辩论都能够挫败佛教论师,乃至于整个中印度的摩羯陀国当中,佛教论师都没有一个能够跟他对抗。所谓「一国之中,无能抗者」这句话,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马鸣菩萨出生的环境是中印度非常落后的摩羯陀国,那为什么佛教有这么殊胜的义理,却不能辩胜马鸣菩萨这些邪见呢?在《大正藏》记载,有二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佛教的四圣谛,所谓的苦、集、灭、道,讲到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这个义理甚深甚深,不是一般人容易理解;婆罗门的多神教思想,在一般人是心随境转的等流思考之下,是很容易理解,因为义理浅薄,所以很容易被一般人接受,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因素:在表达方式上,马鸣菩萨深知善巧;佛教的论师在表达佛法,往往都是比较单纯的演说方式。马鸣菩萨因为能够善巧的把多神教思想,透过戏剧的故事化,乃至于用诗歌的方式唱诵出来,透过他肢体的表达、唱诵的音声,让大家生起非常广大的欢喜…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