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当时的文化很低落,一般人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这诗歌、戏剧的表达,在每一个地方很善巧的散播着多神教的思想,得到很多老百姓的共鸣。因为义理的浅薄、表达的善巧,所以马鸣菩萨广泛的把整个婆罗门教在中印度推广开来。这个时候,整个中印度的佛教也就慢慢的衰弱。他就说:比丘们,如果你能够跟我辩论成功的,才有资格打犍椎;如果不能的话,在僧团当中就不应该公开的打犍椎,受人供养。这个犍椎是我们僧团集合大众的一个标帜,是一个僧团和合如法运作的纲纪;不能打犍椎,纲纪败坏,僧团散漫,整个佛教就更加的衰微。这是讲到马鸣菩萨刚开始对佛教的态度是一种对抗的方式。再看第二段归依:

  时北印度有长老比丘胁尊者,知此事已,始从北天竺往诣中国,论辩马鸣。长老入于三昧,观其所应,乃立论曰:「当令天下太平等,国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马鸣默然,无言以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度为释子。

  这段正式说明马鸣菩萨归依佛教的因缘。正当中印度佛教慢慢衰微的时候,当时有部有一个胜天比丘(殊胜的胜,天上的天),跑到北印度的贵霜王朝,贵霜王朝当时的佛教非常兴盛,在整个佛教的领域当中,以北印度的贵霜王朝最为兴盛,特别是一切有部的宗派特别兴盛。胜天比丘找到有部的长老胁尊者,把中印度整个佛教衰微的因缘,如是如是的报告。于是胁尊者就带了几个大弟子,跑到中印度要跟马鸣菩萨辩论。这个时候,他找一个比较接近马鸣菩萨的道场住下来。第二天早上,他就问一个沙弥说:你们为什么都没有击犍椎?明知故问。沙弥说:长老啊,你不知道,我们现在中印度都不能够击犍椎,就如是如是的报告。这个时候胁尊者说:你现在可以击犍椎,没关系。沙弥听了长老的教授以后就击犍椎。马鸣菩萨听到击犍椎以后,就带了很多人来到这个道场,就约定了时间,准备跟胁尊者辩论。胁尊者是一个大阿罗汉,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在辩论的前一天晚上,他在寮房入于禅定三昧当中,观察这个成败的关键。他发觉在诸多的佛教论师跟马鸣菩萨的辩论当中,成败的关键,主要是国王的因素。就是大部分比较重要的辩论,国王都会在场,而这个国王性情非常的暴恶,个性非常的固执。比如说,佛教安立一个宗旨说:生命是无常的,整个生命的有为诸法是生灭变化的。我们昨天的相貌到了今天就有所变化;你今的善巧方便,折伏憍慢的佛法的修学:天很有钱,明天不一定有钱;你今天的寿命在,明天不一定寿命在。就是整个生命充满了不安稳性,在这种变化当中,无常所以是苦,因为你不能预测你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当这个无常、苦的宗旨安立以后,马鸣菩萨就善巧的说:你说生命是无常、是苦,难道国王、王后他们的生命也是无常、是苦吗?他们是非常的快乐。这个时候,佛教的论师因为碍于国王个性的暴恶,在气势上有所衰竭,就输掉了。所以胁尊者就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第二天就随顺国王的心情,安立了一个宗旨,他说:我今天安立一个宗旨,请你来破斥,我们的宗旨就是「当令天下太平,国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请你破斥。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国家太平,国王长寿,结果马鸣菩萨无言以对,就失败了。当然他的失败,是马鸣菩萨太过轻敌了。因此他就归依了佛教,做为佛门的弟子。这一段是说明胁尊者马鸣菩萨。第三段说明马鸣菩萨一日马鸣独坐思惟:吾才识广博,名震天下,如何一言便屈为弟子?师知其心,即命入房,为显神变,并述法要,心乃悦服。

  菩萨在一次的辩论失败以后,就来到佛教的僧团。有一天做完晚课,他就思惟:我通达《吠陀》跟《奥义》的经典,才识广博,名震天下;胁尊者只是用善巧方便,才能辩胜过我。所以心中非常不服气。这个时候,胁尊者在禅定三昧当中,知道马鸣菩萨的心情,就请马鸣菩萨到寮房,欲摄受马鸣菩萨。就做了二件事情:第一个「为显神变」,第二个「并述法要」。马鸣菩萨到了胁尊者的寮房以后,胁尊者以阿罗汉的神通力,跏趺坐现在虚空当中放大光明。马鸣菩萨一看:哎呀!这是一个圣人,不可以轻视。内心当中对胁尊者由一种轻慢转为恭敬,就生起了恭敬心。但不明白道理还是不行的,一个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三宝的信心,更重要是对三宝生起智慧;所以胁尊者叙述了整个佛法的要义。胁尊者刚开始对马鸣菩萨所叙述的要义,就是整个小乘的根本思想,所谓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小乘的学者在观察生命,是把生命分成二个部分:一个是有为法的生命,一个是无为法的生命。有为诸法的相貌有二个:一个是诸行无常,一个是诸法无我。就是有为诸法,它根本的性质就是无常,「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从无常当中,我们知道生命是不安稳的。不安稳当中,所以无常、所以是苦;从苦当中,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假设我们能够决定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可能让自己堕落在痛苦当中,所以生命是不能作主的,是无我没有主宰性。这个是小乘学者对有为诸法生命的一个观察,就是无常、无我。生命的另外一个部分,所谓的涅槃,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为法的涅槃。这个涅槃的境界是什么呢?是一个寂静的安乐处。这就是整个小乘教法对生命的观察。马鸣菩萨听了以后,觉得这样的教法,比他之前的多神教,乃至于一神教的思想更加高超,就「心乃悦服」,对佛教生起真实的归依,心悦诚服了。这说明胁尊者刚开始用善巧方便的折伏,最后才用佛法来摄受。这段是说明马鸣菩萨的出家因缘。

  我们再看第三段,说明马鸣菩萨出家以后修学的因缘。修学的因缘分成四段,先看第一段:

  既入佛门,学法于胁尊者及富那奢尊者,尽得其学。尊者富那奢以法付嘱,告曰:「譬如暗室,燃大明炬,所有诸物,皆悉明了;法之明灯,亦复如是,流布世间,能灭痴暗。」

  马鸣菩萨修学佛法,第一个是「遵从师教」。他在遵从师教的过程当中有二个师长:第一个是胁尊者;第二个是富那奢尊者,富那奢尊者是他的大师兄。胁尊者教育马鸣菩萨,主要是教导义理的部分,就是整个《阿含经》四谛、十二因缘的内容。富那奢尊者本身比较重行门,所以他在整个小乘止观,特别是小乘禅定有深厚的心得。富那奢尊者在小乘的禅定当中,是成就了狮子奋迅三昧,就是这个禅定的过程有入、住、出。一般的外道修禅定是不得自在的,你有时候入了禅定要进去不得自在,或者进去以后想要安住也不得自在,安住以后你随时想要出来也不得自在;因为外道的禅定,他的内心是向外攀缘的。这个时候富那奢尊者告诉他:你修习禅定,要「依止我空,向内安住,向空性安住」,你就能够解脱禅定的不自在。马鸣菩萨以前在外道的时候虽然修过禅定,但是他没有依止我空来修禅定,所以这个时候他就换一个方式、换一个心态,内心当中观察这个我不可得,以我空的心态来修习禅定,他也成就了狮子奋迅三昧。所以马鸣菩萨最初的师承有二个:第一个是胁尊者,第二个是他的大师兄富那奢尊者。所以在《付法藏》的因缘当中,胁尊者是第十祖,富那奢尊者是第十一祖,马鸣菩萨是第十二祖。富那奢尊者后来跟胁尊者由中印度回到北印度的家乡,在回去之前就咐嘱马鸣菩萨一个偈颂,讲出一个譬喻说:「譬如暗室,燃大明炬,所有诸物,皆悉照了。」众生的内心都是颠倒愚痴的,心随境转;生命当中,不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也不知道什么是过失相。那怎么办?只好跟着感觉走。一般人的心情,就是我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受、一个感觉,我现在感觉要去做这件事情,就去做这件事情,内心当中没有真理的照耀,心随妄转,所以是黑暗。这个时候怎么办?「燃大明炬」,我们应该在世间的黑暗当中点起光明,让大家知道什么事情是功德,什么是过失。这个光明就比喻佛法的智慧,能够开启众生智慧的光明,灭除众生的黑暗,使令众生离苦得乐。这段是说明马鸣菩萨刚入佛门时接受佛法的教育,包括胁尊者四谛、十二因缘的教育,包括富那奢尊者禅定的教育。接下来第二段说明马鸣菩萨的游学参访:

  马鸣敬受尊教,于是游学参访,增广见闻;弘宣正法,摧伏外道。尝于华氏城,依《赖咤和罗经》调和琴瑟,并自击钟鼓,令城中五百王子,厌恶五欲,出家学道。

  马鸣菩萨在胁尊者跟富那奢尊者离开中印度以后,就在中印度参学。在中印度的整个参学当中,他参访了有部的思想,也参访了经部的论师。这当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参访一个经部的论师胜受法师(殊胜的胜,感受的受),胜受法师有一个心得非常重要,他认为说:这个生命有有为法,所谓杂染的生死法;也有无为法,所谓清净的涅槃法:这二个法都是由心所变现的,心为业主。他提出这个观念说:这个法本身不能决定染净,你的心清净,就变现了涅槃之法;你的心随顺烦恼染污,就变现生死法:所以染净诸法是由心所变现的。这个思想在有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有部思想认为法是真实性,所以马鸣菩萨得到很大的启发。不过在藏经里面提到,马鸣菩萨听到「心为业主」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疑问:心有杂染的部分,有创造烦恼罪业的功能;也会出现善良的功能,而表现出戒定慧。我们这一念心有杂染的心、有清净的心,这二个心到底是同是异?这个杂染心跟清净心的相互的关系是什么?这个时候胜受法师没有办法回答,这是马鸣菩萨心中的一个疑情。「尝于华氏城,依《赖咤和罗》经调和琴瑟,并自击钟鼓,令城中五百王子,厌恶五欲,出家学道。」这说明马鸣菩萨在中印度,除了参学以外,他对外弘法的一个因缘。他当时根据《赖咤和罗经》,赖咤和罗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他很有善根,本来想要出家,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办法出家,赖咤和罗就绝食七天;后来父母亲爱护儿子,所以就让他出家了。他虽然出家,他父母亲用种种的财富、种种的眷属因缘来障碍他;但是赖咤和罗比丘善根非常深厚,他观照世间的五欲是无常的,在解脱种种的障碍以后,终于证得阿罗汉果。马鸣菩萨就根据他这方面的才华,把赖咤和罗比丘整个出家的过程,修学所遇到的逆境,他如何突破,就编成一个故事,用戏剧、诗歌的方式唱诵出来。在整个城中,当时有五百多个王宫大臣的儿子去观察,结果这五百个王宫大臣的儿子看完这出戏以后,都厌恶五欲而出家学道,引起了整个中印度王宫大臣的反对,国王从今以后就禁止马鸣菩萨在大众场合表演戏剧。这是说明马鸣菩萨他在中印度的修学情形,乃至于弘法的情况。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