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禮拜,生諸功德,是依化身說的。這樣,諸佛的法身與衆生,不是沒有什麼因緣了嗎?不!當知生起的化身相,不是突然的變現的,是依無相生起的法身所現的,衆生雖不能直接的與法身發生關系,但不能說他與法身毫無因緣。其情形是這樣的,由法身而現起化身,化身爲衆生的增上緣,法身又爲化身的增上緣,亦即是衆生的間接的因緣,所以說如來是彼增上所緣的因緣。同時,現起的化身,不是沒有統攝的,是依如來法身所具的功德力所住持的,所以說又彼化身是如來力所住持故。從佛爲衆生增上緣說,這是推功,從化身之爲如來力所住持說,這是歸本,所以本文科爲推功歸本。
己二即法起化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等無加行,何因緣故如來法身,爲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無量化身影像?聲聞、獨覺解脫之身,無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譬如等無加行,從日月輪、水火二種頗胝迦寶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頗胝迦寶,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諸有情業增上力故。又如從彼善工業者之所雕飾,末尼寶珠出印文像,不從所余不雕飾者。如是緣于無量法界方便般若,極善修習磨瑩,集成如來法身,從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種種化身影像,非唯從彼解脫之身,有如斯事”。
佛陀的法身,是不由功行而任運生起的,二乘的解脫身,也是不由功行而任運生起的。法身、解脫身同樣的平等的不由加行生起,有什麼因緣惟有如來的法身可以放大智慧光明及能現出無量的化身影像?而聲聞、獨覺的解脫身不能生起大智光明及現無量的化身影像呢?這是一個問題,所以文殊菩薩特別提出來請示佛陀。佛爲使他易于明了起見,先舉兩個譬喻來顯示這個道理:一、頗胝迦寶,就是水火所成的寶珠,其體是瑩澈晶明的。如世間的日輪,即似熱烈的火性頗胝迦寶,月輪,即似清涼的水性頗胝迦寶,除這而外,還有其余的似水似火的頗胝迦寶。不論他是怎樣的頗胝迦寶,均無加行,平等平等的。雖同樣的不由加行,可是日月輪火水二種的頗胝迦寶,能夠放出種種的光明,其余那些似水似火的頗胝迦寶,則沒有放光的功用。原因是:日月輪中,有具大威德的有情所住持的,如日輪中住有日光天子等,月輪中住有胸光天子等。同時,複由世間一切有情殊勝增上業力的因緣,能感得光明。所以雖同樣的是頗胝迦寶,雖同樣的是沒有加行,但有放光不放光的差別。二、譬如摩尼寶珠,假使昌經過具有技巧的工匠加以善巧的雕飾,就可從摩尼寶珠上現出印文的像來;假使沒有經過具有技巧的工匠加以善巧的雕飾,其摩尼寶珠上自然沒有什麼印文的像現出來了!頗胝迦寶及摩尼寶珠是如此,當知如來的法身與二乘的解脫身,雖同樣的沒有加行,但如來的法身,是從因位中緣于無量法界方便般若福德資糧,經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極善修習磨瑩所集成的,所以能放大智慧光;又是以無量善巧積集福智資糧之所雕飾成的,所以能現出種種的化身化心之相;而二乘的解脫身,沒有經過這樣的雕飾、磨瑩,當然就不會大放智光及現種種化身影像了。
戊二(言教)隨機增損事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來、菩薩威德住持,令諸衆生于欲界中,生剎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家,人身財寶無不圓滿,或欲界天、色、無色界,一切身財圓滿可得。世尊!此中有何密意”?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菩薩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于一切處,能令衆生獲得身財皆圓滿者,即隨所應,爲彼宣說此道此行。若有能于此道此行正修行者,于一切處所獲身財無不圓滿。若有衆生于此道行違背輕毀,又于我所起損惱心及瞋恚心,命終已後,于一切處所得身財無不下劣,曼殊室利!由是因緣,當知如來及諸菩薩威德住持,非但能令身財圓滿,如來、菩薩住持威德,亦令衆生身財下劣”。
世尊曾經這樣說過:世間由于有如來及諸菩薩的威德住持,就能使諸衆生在叁界中得到很大的利益。假使他是生于欲界的人類中的,他就可以生到有權勢的刹帝利的大富貴家,或婆羅門的大寶貴家,而且在這些寶貴大家中所得的肉身及外財,無不具足圓滿。假使他是生到欲界天或色、無色界的天中,其各各所得的內身外財也是一切圓滿可得的。佛在過去雖曾這樣說過,但文殊師利並不怎樣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問道;世尊!你所說的這些話,其中具有什麼密意?請把密意揭開,以使我們明顯的了解吧!佛告訴他說:如來及諸菩薩住持世間,是以若道若行指志衆生的,假使有某類衆生能于此道此行相應的話,佛及菩薩即隨其所應,爲他宣說此道此行,如說世間的十善業道及行此十善業行。若有衆生聽了此道此行後,能順著他去作正式的實際修行,那他將來不論是生在欲界人中、天上、乃至色無色界之中,其所獲得的正報生命、依報外財,無不具足圓滿。假使有的衆生聽了此道此行後,不但不能依著去行,而且違背輕視毀謗此道此行,甚至對說此道此行的佛陀,生起損害及瞋恚心來,認爲佛陀多此一舉。由彼瞋佛、謗法的因緣,那他命終以後,不論是生在什麼地方,其所獲得的內身外財,都是下劣而不圓滿的!如是如來及諸菩薩威德住持世間,不但能令衆生獲得身、財圓滿,也能使衆生獲得身、財下劣。所得身、財有下劣與圓滿的不同,爲佛陀說此道此行的密意。
戊叁(行心)佛土淨穢事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淨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諸穢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何等名爲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衆生,叁者種姓家世興衰差別,四者行諸惡行,五者毀犯屍羅,六者惡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何等名爲二事難得?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二者如來出現于世。曼殊室利!諸淨土中,與上相違,當知八事甚爲難得,二事易得”。
所行境界文中,說到如來所行,是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衆所莊嚴的清淨佛土,說到如來境界,有清淨及穢惡的兩種世界。此中所說的佛土淨穢事,就是指如來境界的穢淨二土。曼殊室利爲要明了淨穢二土的差別之相,特別提出穢淨二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的問題,請示佛陀。佛在回答中,先說穢土的難易,謂穢土中,八事殊爲易得,二事甚爲難得。易得的八事:一、外道:外道是對內道說的,依佛法的道理、道行而得道果,是爲內道;不依佛法的道理、道行而得道果,是爲外道。外道學者,他們有他們的一套道理、道行、道果,並且認爲唯有自己的道理是真實的,道行是正確的,道果是究竟的。他們既以此自立,亦以此化他。像印度的婆羅門教等,都屬此類。殊不知他們的一切,是不能令衆生得到真正解脫的,可是世間上的這類外道很多,任何人都可以他自己的所見成立一套,所以穢土中的外道是很易得的。二、有苦衆生:穢土中的衆生,長期的沈溺在老病死的憂悲苦惱中,以及受其它種種痛苦的不斷襲擊!所以在穢土中,若要尋求無苦的衆生,是很難得的,而有苦的衆生,卻很多很多的!叁、種姓家世興衰差別:世間有貴族的種姓,有賤族的種姓,有帝王的家世,有庶民的家世。一般以爲,貴族及帝王家是舒服的、快樂的。住的既是高樓大廈,穿的又是绫羅緞匹,食的更是山珍海味;賤族及庶民家是苦痛的、難過的。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如意。可是我們不要羨慕他們,嗟歎自己!世間是無常的,當他家道興盛時,生活固然過得優裕,一旦家道衰落時,他就又淪于苦痛的深淵了!窮苦的人家,看他這時是很苦的,一旦修福忏罪,那他又可轉爲大寶貴家而享種種福報了!所以種姓與家世,時時都在轉換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在穢土中,隨時隨處都可見到,其例真是太多了!四、行諸惡行:穢土中的衆生,行殺、盜、淫、妄種種惡行的很多,這,一方面固由過去的業力所引,一方面也由現實環境逼迫使然。因爲,穢土有種種的不圓滿,很易使人趣向惡行,所以行惡行的衆生就特別的多了!五、數犯屍羅:屍羅就是戒,含有清涼的意思。生存在穢土中的衆生,由于外在的環境所逼,常常的向外奔馳,做出不法的事情,因而內心感到無限的熱惱。聖者出世見此慘景,乃至律儀令衆遵守,期能消除熱惱而得清涼。但諸衆生爲境所誘,雖有律儀而仍常常的毀犯,所以世間犯戒的衆生特別多。六、惡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叁惡趣,爲不善業力之所招感的。由于穢土衆生,犯戒者多,作惡者衆,所以有這惡趣存在。七、下乘:下乘是對上乘說的。以叁乘說,大乘是上乘,二乘是下乘;以五乘說,叁乘是上乘,人天是下乘。穢土衆生,不特發菩提心的上乘者少,就是發厭離心的二乘也不多,所有的大都屬于人天的下乘,縱或有時有些爲苦所逼,發起厭離心來,那也是很少的。所以穢土之一中,下乘易得。八、下劣意樂加行菩薩:謂穢土中的衆生,發心行菩薩道,本來是很少的,即或有時有人發心行菩薩道,所有的意樂也非常下劣。所謂下劣,就是他的發心不廣大,不堅固,稍遇一點違緣,就會退心或墮小乘。這種菩薩,在穢土中是很多的。是爲穢土的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一、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所謂增上意樂,就是菩薩道者的發心廣大,志願堅固,不論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下,都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爲己而集福智能資糧,爲他而廣行菩薩大道,決不因什麼困難事情而退失自己的菩提心,大悲願,是爲增上意樂加行菩薩。這種菩薩,當然是很理想的、難能的,正因爲理想、難能,所以在穢土中很不易得到這樣的菩薩來遊集。二、如來出現于世:世間的祥和安定與否,就看有沒有大聖佛陀出現于世:有佛出世,世間就和樂;無佛出世,世間就紛擾。所以佛陀出世,是很寶貴的,正因爲寶貴,所以在穢土中很不容易得到佛陀的出世。是爲穢土的二事難得。
佛陀在解答了穢土的難易以後,又叫聲曼殊室利說:淨土中的難易,是與穢土恰恰相反的,當知八事甚爲難得,二事非常易得。難得的八事把他列出來,就是:一、清淨國土中,純是佛教的信衆,沒有什麼外道可得。二、清淨國土中,在佛化情況下,一切衆生都沐浴在法樂之中,沒有什麼痛苦可言。叁、清淨國土中,彼此是平等一味,享受一樣的快樂,無所謂種族、家世的興衰。四、清淨國土中的衆生,在佛陀的德化之下,都是專心一意的修諸善行,由于外在的環境安定,也無從作惡起,所以在淨土中,尋求行諸惡行的衆生,是很難得的。五、清淨國土中的衆生,既以行善爲主,對于非法非律的事情,當然不會去做,所以數犯屍羅者也不易見。六、清淨國土中,惡趣之名都不可得,那裏還有惡趣之寶?七、清淨國土中的衆生,在佛陀的大悲願力熏陶之下,求人天福報及發小乘心者,是很少有的。八、發小乘心者既然少有,當然都是發大乘菩提心的了。他們不發大乘心則已,一發此心就很堅固,所以下劣意樂加行的菩薩,也不可多得。二事易得者:一、發心的菩薩,意樂既不下劣,必然都是一些意樂增上的,遊集在清淨國土中,所以清淨國土中,到處都可見到意樂增上的菩薩。二、清淨國土,是佛所居的,自然常有佛陀出現在淨國土中,所以如來出現于世,也是非常易得的。
淨穢二土有著這樣的勝劣差別,一個真正發心行菩薩道者,對此應當抱個什麼態度呢?這要以發心者的智慧強弱來決定的,假使是個智慧堅強的菩薩行者,在穢惡充滿的世界中,能夠戰勝外在的惡劣環境,不爲任何環境所轉,當應留在穢土中,廣度一切衆生,不特不應離開這穢土,而且應當莊嚴這穢土,使之轉穢成淨,所以淨佛國土,也是菩薩兩大方便行的重要一行。同時,菩薩發心,是爲度生,然要完成度生的使命,亦唯有在穢惡世界中主能辦到。若生清淨國土,就無法達到度生的目的,如行布施,布施的對象,是貧苦大衆,淨佛國中,沒有貧苦衆生,你施給誰呢?穢土世界就不同了,有的是貧苦大衆,菩薩行者正好對這些貧苦群衆廣行布施。所以志願堅強、智慧深廣的菩薩,應在穢土中行菩薩道。假使是個智慧薄弱的菩薩,一時還不能突破穢土惡劣環境的包圍,因而不能深入廣大社會群中去行菩薩道的話,那就不妨先求生淨土,在圓滿的良好的環境中,與諸上善人一心一意的修行,以增進自己的智慧,充實自己的資糧,然後再進入穢惡世界,一方教化衆生,一方淨佛國土,以完成大乘菩薩的兩大方便行。佛之示現淨穢二土,一方在使吾人了解穢土的如何不圓滿,淨土的如何純潔,一方也在激發吾人在穢土中發心修行,度諸衆生,淨佛國土。
丙二奉持教名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于此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雲何奉持”?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曰:“善男子!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于此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佛與當機者的一問一答的探討下,已將本品的教體抉了顯出,可是本品的教名應當叫做什麼,以及應當怎樣的去奉持此教,當機者還不明了,所以再作最後的請示。佛的解答,其文甚明,無須再釋。
丙叁顯示教用
說是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時,于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摩诃薩,皆得圓滿法身證覺。
佛在深密會中,說完了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參加此會聽法的大衆,除了很多的明了佛果甚深密意之外,當下並有七萬五千的大菩薩,獲得圓滿法身,證覺無上佛果。所以佛說此了義教時,聽衆是實時得到法益的!
上來已將本經略爲講完,本經的旨意是什麼,當可從經文中得到了解。不過,修學佛法者,不可以了解爲滿足,必須要從了解中,如諸菩薩一樣的得到真正法益。不錯,我們現在還是普通的凡夫,不能與已得勝解行或已證無生忍的大菩薩相比;可是要知道,他們在沒有得到如此如彼的地位以前,與我們同樣是個普通凡夫,並不是生成如此的,而是經過長期修學才得如此的。所以,我們若能從本經中,透徹的了解勝義之理,進而依此正理去從事勝解行、如實行,從實踐實行中,不特慢慢的可與諸大菩薩,且能如聽了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的七十五千菩薩摩诃薩一樣的獲得圓滿法身,證覺無上佛果。所以,敬希讀誦聽聞本經的學者,務要隨文作觀,如理思惟,隨順修行,並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與如來一樣的成就所要作的種種度生事業!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