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的人類初生,其壽有八萬四千歲,過後一百年生,即減壽一歲,如此百年百年遞減一歲,以至人壽極爲十歲,名爲一減。減至十歲以後,複由百年遞增一歲,如此百年遞增一歲,以至人壽極爲八萬四千歲,名爲一增。如此一減一增所曆的年數,爲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爲一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大劫。刹那是時間最短的單位,劫波是時間最長的單位,理應先說刹那後說劫波,爲什麼此經先說劫波後說刹那呢?以先說粗後說細,令諸學者漸次得入,故作是說。
己四惑相失德
庚一當機請問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于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
這是當機者的請問,如下所答可知。
庚二如來解答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汙相。何以故?是諸菩薩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爲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汙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于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
佛解答說:凡夫生起煩惱,其相必是染汙的,菩薩生起煩惱,卻沒有染汙相。什麼道理?凡夫愚癡,對一切法,沒有正確認識,見到自己所心愛的就生起貪,見到自己所不愛的就生起瞋,若貪、若瞋,都從無知而來,所以是染汙的;菩薩覺者,自入初地以後,就決定的對于一切諸法的法界,得到決定的認識,善巧的通達了。既對諸法有了正確的認,那就不論是善的、惡的,都能分別得出,所以地上的菩薩,要嗎在現行中不起煩惱,若是出觀生起煩惱,那他也知煩惱的過失所在,而不爲他所擾,不是不知而妄生煩惱的,所以名爲無染汙相。凡夫生起的煩惱是染汙的,所以就造種種的惡來,感受種種的苦果,因而煩惱在凡夫的身心中,就成爲極大的過失。菩薩所有的煩惱,現起的既不染汙,而且還常時的被伏而不動,所以決不由他引生身心的痛苦,無苦就無過失可言。集論說:“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咒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煩惱”。攝論說:“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頌意是說:菩薩不把煩惱斷盡,只是伏而不滅,使其不發生作用。如能害人的毒蛇,爲他咒力所害,就不能發生作用了。爲什麼只伏而不斷呢?因行菩薩道者,不能急斷煩惱,否則的話,就墮入小乘的無余涅槃了。所以未成佛前,必須留惑受生死身,至金剛道才把一切煩惱斷盡,證入一切智智。所以菩薩所有的煩惱,是沒有過失的。凡夫生起的煩惱是染汙而又有過失,當然是罪惡重重的了。因爲煩惱一動,不特不能解決自他的痛苦,且會由此引發人類的慘劇,像世界上的無數大小戰爭,無不是由愚癡凡夫的叁毒煩惱所造成的。覺悟的菩薩生起煩惱,不特在自身中能不生苦,且能斷除有情界的苦因。這有兩種解說:一說菩薩本可不起煩惱的,但爲解決衆生的痛苦,乃故意的生起煩惱,使衆生見到菩薩的煩惱現前,發心修行斷除衆苦,如此,菩薩的煩惱,即成爲斷除衆生的苦痛因素了。一說由菩薩的說法感化,衆生依菩薩所說的而行,漸次斷除身心上的煩惱,不再由煩惱而感受痛苦,因爲生死苦痛,是由煩惱所招的,如此,斷衆生的煩惱,名斷苦因。所以菩薩現起煩惱,不特沒有罪惡,且有無量功德。瑜伽論說:“然諸菩薩由自煩惱,能作一切衆生利益,生無量福”。攝論說:“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有衆生要作無間大罪,菩薩知道了,若果沒有好的方便阻止他,而又不忍眼看他墮落,那就不妨以惡止惡。如釋尊爲菩薩時,以憐愍心,爲救五百商人的性命,甯願自己墮落無間地獄,把一個惡心商主殺了。佛法概論說:“如有人殘害人類──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難堪的苦迫。如不殺這惡人,有情會遭受更大的慘運;惡人將造成更大的罪惡,未來會受更大的痛苦。那末甯可殺這惡人,甯可自己墮地獄,不能讓他作惡而自害害他。這樣,應以慈悲心殺這惡人,這不是殺一──少數──救多,是普救一切,特別是對于作惡者的憐愍。因爲憐愍他,所以要殺他。但願他不作惡業,不墮地獄,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獄,也毫不猶豫。對于殺害這個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願犧牲的無限慈悲”。所以菩薩若從悲心出發,方便善巧的生起煩惱,行十惡業,這不但無罪,並能生諸功德,且更由此可以很快的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庚叁當機贊歎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甚奇!世尊!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其余無量功德”?
這是當機者贊歎佛陀的功德偉大,所以特對世尊說:很希特很稀有的!世尊!我真沒有想到最高無上的菩提,會有這樣大的功德義利,完成了無上菩提的聖者,能使發無上心的菩薩,不論作何事業,都可超勝他人的所爲!不說別的,單以使諸菩薩生起煩惱所得的善根,已經勝過一切有情所修的善根,勝過聲聞、獨覺所修的善根,何況更能使諸菩薩修習其余的無量功德呢?當更殊勝難得了!世尊!無上菩提有這樣大的功德義利,叫我怎不稱揚贊歎呢?原來,一個剛剛發心的凡, 夫,即已超過了二乘,何況地上的菩薩?智度論說:“阿羅漢、辟支佛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在胎中已且余子”。
戊四明一乘
己一當機請問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複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當機者問:如世尊你最初在阿含會上唯說聲聞乘,次後在般若等會上廣說菩薩乘,而最後到了法華會上又說若聲聞乘、若菩薩乘,惟是一佛乘,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這樣的前後所說不同,其間究有什麼秘密的意趣所在呢?請佛給我一個明確的指示!
己二如來解答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于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于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于中或有如言于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于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是輾轉遞興诤論。如是名爲此中密意”。
佛陀解答:我之所以唯說一乘,其意趣本很多的,現在姑以諸法平等的意趣來說明。如我過去在聲聞乘中,常常的宣說種種諸法的自性;如有時說五蘊的諸法自性,有時說內六處的諸法自性,有時說外六處的諸法自性,有時說十八界的諸法自性,有時說十二緣起的諸法自性,有時說四食的諸法自性,有時說四谛的諸法自性,有時說叁十七菩提分法的自性。雖說有這種種差別的諸法自性,但我一到大乘法中,就又說這差別的諸法自性,是同一法界的,在同一法界中,還有什麼差別?所以約證悟法性真如說,叁乘聖者雖不無淺深偏圓,但是共同趣向的;真如是我法二空所顯的圓成實,菩薩以此出離,聲聞、緣覺也由此解脫。本經無自性相品說的“皆共此一妙清淨道”;法華經說的“叁乘同入一法性”;都是約這同一法界、同一理趣說的。以此密意說爲一乘,並不是沒有諸乘的差別。但不理解我的密意的人,在這其間,就如言執義的妄起這樣的分別:有的最初聽我說出叁乘,就一定執著叁乘是真實的,叁乘是一向不同的,不承認有什麼不定種姓可以成佛,如是執著,名增益執。有的聽我後來說出一乘,就一定執著一乘是真實的,一切衆生都可成佛的,並沒有什麼不成佛的趣寂聲聞,如是執著,名損減執。由于有這樣的妄執不同,所以就輾轉的興起诤論,認爲諸乘的差別道理,是互相相違的,如主張一乘究竟的,就說叁乘是如來的方便談;若主張叁乘究竟的,就說一乘是如來的方便談。各以其自己的主張,爲究竟,爲真實。殊不知說叁乘不違一乘,說一乘不違叁乘,叁乘一乘,是決不相違的。這個道理,在前無自性相品的轉究竟*輪的文中,已爲詳釋,這兒不再說了。
丁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諸地攝、想、所對治,殊勝、生、願及諸學,由依佛說是大乘,于此善修成大覺。宣說諸法種種性,複說皆同一理趣,謂于下乘或上乘,故我說乘無異性,如言于義妄分別,或有增益或損減,謂此二種互相違,愚癡意解成乖诤”。
這是舉頌重頌上面長行所說的諸義。初一頌是頌諸地、諸度,後二頌是頌一乘意趣。諸地攝,頌上四清淨及十分,以此二者能總攝諸地的。想,頌上諸地名義,此中說想不說名者,因名是從想而起的,由想才有名的,所謂從因立名,所以名之爲想。所對治,頌上諸地所需對治的二十二種愚及十一種粗重,以愚及粗重,是十地菩薩行之所對治的。殊勝,是頌安立諸地的八種清淨。生,是頌諸地菩薩的殊勝生。願,是頌諸地菩薩的大願、妙願。諸學,是頌諸度的差別諸門。至長行中的隨眠等義,含攝在所對治裏,所以頌文就不重頌了。末後二句,是勸學佛者,依佛所說的大乘諸義,去實際的修學,以期完成佛果位上的大覺。第二頌,是頌上一乘;第叁頌,是頌于乘義上起執、起诤,如文可知。
丙二奉持教名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雲何奉持”?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于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佛給觀自在菩薩詳細的說明了諸地、諸愚、諸度、諸隨眠後,觀自在菩薩雖已明了其中所诠的教義,但能诠的教名應當叫做什麼,以及怎樣的去奉持這個教法,還不怎樣清楚,所以特又提出來請示佛陀。佛陀,一方面告訴他叫做什麼教名,一方面又告訴他如何奉持,由此可知佛陀的悲心是怎樣的了!
丙叁顯示教用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于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皆得菩薩大乘光明叁摩地。
在深密法會中,聽佛說了地波羅密多了義教以後,當下得到法益的,有七萬五千菩薩。他們所得的勝利是:大乘光明叁摩地。叁摩地,是所修的定,這定修成功了,能夠開發照了大乘教理行果的智慧光明;所以名爲大乘光明叁摩地。或說從此定中發出無分別慧光,照了真如之理,與佛所證的沒有一點差別,所以名爲大乘光明叁摩地。或也可說從此定中發出智慧之光,破除闡提衆生的無明黑暗,使之也能循著佛法的中道行,向最高的佛果邁進,所以名爲大乘光明叁摩地。十地中的第叁地名發光地,所以有人就把這定配前叁地。如此,可知聽地波羅密多了義教的大衆,已獲得悟證叁地菩薩的勝利了!前幾品的說到聞法得益,都有聲聞衆,本品沒有,這是什麼道理呢?因本品是說的菩薩事啊!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