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本經的要旨,在解釋過去的聖教,從解釋聖教的內容中,分爲所悟理、所修行、所得果的叁門。上來已將所悟理和所修行的二門解釋過了;現來解釋最後一門的所得果,也就是說明如來成所作事的一品。本品在本經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爲整個佛法的能诠教與所诠理,都是從最高無上的清淨佛果心中所流露出來的,可說由有佛果,方有教理,佛果沒有,教理即不可得。是以發心研究佛法教、理者,必須先要認識最高無上的佛果,否則,就無法了解什麼是教,何者爲理;教不知,理不明,世出世間的因果律,也就無法認識。不識佛教所說的因果律,怎能扭轉流轉的生死因果律,趣向還滅的涅槃因果律?整個佛法,不出這兩大律,不理解這,怎能認識佛法的真義?因此,我可大膽的說:最高無上的佛果,爲佛法中的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教理根本。佛法的研究者,無論怎樣,不可不了解佛果。

  佛果究竟怎樣,這在本品的品題上,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端倪;現在不妨先將品題,略爲解釋一下。如來,是佛陀的別號,即十種通名之一。他是中國的譯語,在印度叫做多陀阿伽多。含義有叁:一是如諸法相怎樣,就怎樣的把他說出來。二是如諸實相法怎樣,就怎親的悟解他。叁是證覺到那如實相法的真理而來此叁界。成實論中說的“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就是如來的解釋。如又可以說是如如不變的實相真理,這不變的如如理,唯有如如智方契證,所以說名爲如。如又可以說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以從實相真理方面看,他是本來就這樣的,經中所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法,就是指這無變遷、無毀壞的如性,所以說名爲如。佛陀證覺到這不變不異的如如理,本可安住在這如如理中,過其理性的生活的,但爲悲心所激動的關系,乃又從如如理中來到叁界內現身說法,所以名爲如來。有說:住于如如理中而不能來往叁界的是二乘;來往叁界而不能契證如如理的是凡夫。佛陀雖證如如理,然能來往叁界,所謂即如而來的,所以不同二乘;雖在叁界來往度生,但不違于如如理性,所謂即來而如的,所以不同凡夫。這樣,即如而來,即來而如,來如自在,方是真正如來。對于如來,不論作何解釋,但切不可把他當爲實有自性看,因爲如來之所以爲如來,是由體現諸法的空性而得名的,在空性的實相中,本不可以說有如來,所以必須透過空性,即性空而緣起,方可說有如來生、如來出家、修道、證覺、轉*輪、度從生、如來有父母、有老病、入涅槃,也就是性空中不礙人間的正覺如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如來者,即非如來,是名如來”;更有經說:“若欲體如來,應觀法性空”。所以要見緣起的空寂性,方可見到如來。中觀頌引經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阿含經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都是約緣起空寂的如來說的。如把如來當作諸法的真實微妙的自體看,以爲他是流轉還滅的聯系者,現在流轉生死的是他,將來還滅證覺的也是他,那就與外道的神我論的如來合流了,因爲外道也說如來這名字的,不過他是把他當作梵我的異名看的。梵我,印度的傳統學者,說他是衆生的實性,宇宙的本體,所以如如不變來往叁界的如來,就成神我的異名了。根本佛法及中期佛法的性空者,都竭力的破斥這真實微妙的如來,顯示那緣起幻有的如來。佛學者,對于這,必須正確的把握住他,否則,就要梵佛雜糅、神佛不分了!

  成所作事,就是成就如來所要作的一切事業。事業,在世俗法上講,是很多的,如教學者的教學事業,從政者的政治事業,經商者的辦理商業事業,作工者的從事工業事業……。世間事業是如此,證悟諸法性空真理的佛陀所要作的事業是什麼呢?以修學佛法說,一個未完成個己利益者,其所要做的事業,在如何的積極斷煩惱,滅苦果,修功德,習智慧等,等到這一切自利的事業都完成了;假定他是自了的小乘學者,那他就要安然的住于無爲涅槃界中,享受那寂滅爲樂的涅槃妙樂,認爲自己再沒有其它事業可做了。假定他是自他兼濟的大乘學者,那就不同了!他認爲個己雖已完成了無上佛果,得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但是放眼觀察廣大的有情,都還沈溺在生死苦海中,我怎能棄而不顧?所以仍本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的一貫精神,廣泛的做種種度生的事業。所以從佛完成自利證悟法身說,如來是無所爲亦無所作的;但從佛爲利他而起妙用說,可說有如來轉*輪的事業,有如來濟度衆生的事業。這樣,可以說無所爲而無所不爲,無所作而無所不作,是爲真正的以度生爲事業。所化的衆生,假使能親近佛陀,多多的聽聞教法,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從修而證,所謂從聞、思、修、入叁摩地。達到這境地,就是如來所作事業完成之時。品是品類,因爲此品中,全是說的如來所成就的度和事業,所以得名如來成所作事品。

  乙四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

  丙一決了教體

  丁一開顯宗要

  戊一明如來之身相

  己一法身不思議

  庚一正申佛果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請問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若于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戲論故。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爲故”。

  如來成所作事的問法代表者,是曼殊室利。曼殊室利,有的經中叫做文殊師利,或簡稱爲文殊,中國譯爲妙德、妙首、妙智、妙吉祥等。相傳他生的時候,具有十種祥瑞,或因他具有無邊的功德,廣大的智慧,所以得此等名。從迹上說,他這次是來娑婆世界助佛轉*輪、度衆生的;從本上講,首楞嚴經說他早就成佛了,名叫龍種上尊王佛,也有說他是五十叁佛中的歡喜藏摩尼寶積佛的。文殊的特長,在具有般若妙智,般若爲諸佛之母,所以經中也就說文殊是無量諸佛之母,法華經中更說他是釋迦九世的老祖。所以他在廣大的菩薩群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與聲望,因而在各次的法會中,凡有菩薩參加的,他都位于上首之列,這次也是十大上首之一。

  他在深密法會上,從開始討論所悟理一直論到所修行,都是在旁靜聽著,沒有參加過己見,可是等到這些問題討論結束了,他覺到悟理、修行,固很重要,而佛果的認識尤爲重要,所以到這時候,他就提出了這個問題,請示佛陀說:世尊!如你佛陀過去所曾說過的如來法身,這法身是你所證得的極果,但這極果的如來法身,究竟有何相貌呢?我們還不大明了,請你佛陀再爲我們解釋一下。

  佛陀經他這樣一問,當然要爲他解答,所以就告訴曼殊室利說:不錯,法身是所證得的極果,但果必由因生,你要知道極果的法身相是什麼,先得知道其所修的因是什麼:這因,就是悟見真理以後,在十地中所修的十波羅密多;修前五種波羅密多,就能完成所要成就的福德,修後五種波羅密多,就能完成所要成就的智慧。所以行者若能善巧的修這十波羅密多,就能出離煩惱、所知的二障,完成福足、慧足的二德,證得菩提、涅槃的二種轉依。這二轉依的成滿相,就是如來的法身之相,因爲如來法身,正是轉所依的真如,也就是轉顯所得的涅槃的原故。從無量清淨功德、智慧所生的法身相,是不可以我人的心思,也不可以我人的口議的。爲什麼?因爲他是無生而無所不生、無形而無所不形的,所謂超叁界之表,絕有心之境,是以爲五陰、十二入的諸法所不攝,凡夫、聖者的稱贊所不及。這樣的法身,當然寒暑冷熱不能爲其所患,生死苦痛無以化其體的。所以法身之爲物,微妙無象,不可說他是有;備應萬形,不可說他是無;假使說他是小,他卻是彌綸八極的;如果說他是大,那他又是細入無間的。如此無形、無象、無大、無小的法身,爲二乘聖者所不能議,補處大士所不能睹,何況我們愚癡無智的凡夫?當更不可思議的了!這不可思議的法身,本經略舉兩個理由來說明他:一、無戲論故:如來所證得的法身,是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一切處、無在而無所不在的,決不可以凡情、聖解測度他如何如何,假定以自己的知見推想他如何,那就是戲論。所謂戲論,就是虛妄分別,以爲確如自己所說所知的,其實如來的法身是超戲論而爲戲論所不及的。可是世間的衆生,偏要妄自推度,生起種種戲論,分別如來法身的是有相,是無相,是亦有相亦無相,是非有相非無相等。結果被這從自性見出發的戲論,破壞了自己的慧眼,障礙了自己的真智,無法體悟諸法的寂滅性,不能見到佛的法身。假使要見佛的法身,唯有突破自性見,遠離種種戲論,開發般若慧眼而後可。所以如來的法身,是超過世間的虛妄境,爲戲論之所不及的。正因爲他是無諸戲論的,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二、無所爲故:諸佛證到不可思議的法身,可說一切都已圓滿究竟,更無什麼可以所爲了。衆生不然,他因不能體悟諸法的空寂性,以爲什麼都是實有的,所以就顛倒妄執,追求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奔波不息,苦惱不已,而他卻認爲是大有所爲,真是顛倒之極了!不過,佛證法身,雖無所爲,但這法身也不是槁木死灰,無有作用;有的時候,爲了度生,從法身中現起化身,是也無爲而無所不爲的。正因無爲而無所不爲,無所不爲而實無所爲,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生死中的一切衆生,所以始終都是惑、業所生身,不能得到功德、智慧所生身,其病根就在計著虛妄分別的戲論,及錯認實有自性的有所爲,所以說“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爲故”。

  庚二旁簡二乘

  “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