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本经的要旨,在解释过去的圣教,从解释圣教的内容中,分为所悟理、所修行、所得果的三门。上来已将所悟理和所修行的二门解释过了;现来解释最后一门的所得果,也就是说明如来成所作事的一品。本品在本经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整个佛法的能诠教与所诠理,都是从最高无上的清净佛果心中所流露出来的,可说由有佛果,方有教理,佛果没有,教理即不可得。是以发心研究佛法教、理者,必须先要认识最高无上的佛果,否则,就无法了解什么是教,何者为理;教不知,理不明,世出世间的因果律,也就无法认识。不识佛教所说的因果律,怎能扭转流转的生死因果律,趣向还灭的涅槃因果律?整个佛法,不出这两大律,不理解这,怎能认识佛法的真义?因此,我可大胆的说:最高无上的佛果,为佛法中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教理根本。佛法的研究者,无论怎样,不可不了解佛果。
佛果究竟怎样,这在本品的品题上,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端倪;现在不妨先将品题,略为解释一下。如来,是佛陀的别号,即十种通名之一。他是中国的译语,在印度叫做多陀阿伽多。含义有三:一是如诸法相怎样,就怎样的把他说出来。二是如诸实相法怎样,就怎亲的悟解他。三是证觉到那如实相法的真理而来此三界。成实论中说的“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就是如来的解释。如又可以说是如如不变的实相真理,这不变的如如理,唯有如如智方契证,所以说名为如。如又可以说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以从实相真理方面看,他是本来就这样的,经中所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法,就是指这无变迁、无毁坏的如性,所以说名为如。佛陀证觉到这不变不异的如如理,本可安住在这如如理中,过其理性的生活的,但为悲心所激动的关系,乃又从如如理中来到三界内现身说法,所以名为如来。有说:住于如如理中而不能来往三界的是二乘;来往三界而不能契证如如理的是凡夫。佛陀虽证如如理,然能来往三界,所谓即如而来的,所以不同二乘;虽在三界来往度生,但不违于如如理性,所谓即来而如的,所以不同凡夫。这样,即如而来,即来而如,来如自在,方是真正如来。对于如来,不论作何解释,但切不可把他当为实有自性看,因为如来之所以为如来,是由体现诸法的空性而得名的,在空性的实相中,本不可以说有如来,所以必须透过空性,即性空而缘起,方可说有如来生、如来出家、修道、证觉、转*轮、度从生、如来有父母、有老病、入涅槃,也就是性空中不碍人间的正觉如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如来者,即非如来,是名如来”;更有经说:“若欲体如来,应观法性空”。所以要见缘起的空寂性,方可见到如来。中观颂引经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阿含经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都是约缘起空寂的如来说的。如把如来当作诸法的真实微妙的自体看,以为他是流转还灭的联系者,现在流转生死的是他,将来还灭证觉的也是他,那就与外道的神我论的如来合流了,因为外道也说如来这名字的,不过他是把他当作梵我的异名看的。梵我,印度的传统学者,说他是众生的实性,宇宙的本体,所以如如不变来往三界的如来,就成神我的异名了。根本佛法及中期佛法的性空者,都竭力的破斥这真实微妙的如来,显示那缘起幻有的如来。佛学者,对于这,必须正确的把握住他,否则,就要梵佛杂糅、神佛不分了!
成所作事,就是成就如来所要作的一切事业。事业,在世俗法上讲,是很多的,如教学者的教学事业,从政者的政治事业,经商者的办理商业事业,作工者的从事工业事业……。世间事业是如此,证悟诸法性空真理的佛陀所要作的事业是什么呢?以修学佛法说,一个未完成个己利益者,其所要做的事业,在如何的积极断烦恼,灭苦果,修功德,习智慧等,等到这一切自利的事业都完成了;假定他是自了的小乘学者,那他就要安然的住于无为涅槃界中,享受那寂灭为乐的涅槃妙乐,认为自己再没有其它事业可做了。假定他是自他兼济的大乘学者,那就不同了!他认为个己虽已完成了无上佛果,得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但是放眼观察广大的有情,都还沉溺在生死苦海中,我怎能弃而不顾?所以仍本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的一贯精神,广泛的做种种度生的事业。所以从佛完成自利证悟法身说,如来是无所为亦无所作的;但从佛为利他而起妙用说,可说有如来转*轮的事业,有如来济度众生的事业。这样,可以说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作而无所不作,是为真正的以度生为事业。所化的众生,假使能亲近佛陀,多多的听闻教法,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修而证,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达到这境地,就是如来所作事业完成之时。品是品类,因为此品中,全是说的如来所成就的度和事业,所以得名如来成所作事品。
乙四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
丙一决了教体
丁一开显宗要
戊一明如来之身相
己一法身不思议
庚一正申佛果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请问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戏论故。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
如来成所作事的问法代表者,是曼殊室利。曼殊室利,有的经中叫做文殊师利,或简称为文殊,中国译为妙德、妙首、妙智、妙吉祥等。相传他生的时候,具有十种祥瑞,或因他具有无边的功德,广大的智慧,所以得此等名。从迹上说,他这次是来娑婆世界助佛转*轮、度众生的;从本上讲,首楞严经说他早就成佛了,名叫龙种上尊王佛,也有说他是五十三佛中的欢喜藏摩尼宝积佛的。文殊的特长,在具有般若妙智,般若为诸佛之母,所以经中也就说文殊是无量诸佛之母,法华经中更说他是释迦九世的老祖。所以他在广大的菩萨群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与声望,因而在各次的法会中,凡有菩萨参加的,他都位于上首之列,这次也是十大上首之一。
他在深密法会上,从开始讨论所悟理一直论到所修行,都是在旁静听着,没有参加过己见,可是等到这些问题讨论结束了,他觉到悟理、修行,固很重要,而佛果的认识尤为重要,所以到这时候,他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请示佛陀说:世尊!如你佛陀过去所曾说过的如来法身,这法身是你所证得的极果,但这极果的如来法身,究竟有何相貌呢?我们还不大明了,请你佛陀再为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经他这样一问,当然要为他解答,所以就告诉曼殊室利说:不错,法身是所证得的极果,但果必由因生,你要知道极果的法身相是什么,先得知道其所修的因是什么:这因,就是悟见真理以后,在十地中所修的十波罗密多;修前五种波罗密多,就能完成所要成就的福德,修后五种波罗密多,就能完成所要成就的智慧。所以行者若能善巧的修这十波罗密多,就能出离烦恼、所知的二障,完成福足、慧足的二德,证得菩提、涅槃的二种转依。这二转依的成满相,就是如来的法身之相,因为如来法身,正是转所依的真如,也就是转显所得的涅槃的原故。从无量清净功德、智慧所生的法身相,是不可以我人的心思,也不可以我人的口议的。为什么?因为他是无生而无所不生、无形而无所不形的,所谓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是以为五阴、十二入的诸法所不摄,凡夫、圣者的称赞所不及。这样的法身,当然寒暑冷热不能为其所患,生死苦痛无以化其体的。所以法身之为物,微妙无象,不可说他是有;备应万形,不可说他是无;假使说他是小,他却是弥纶八极的;如果说他是大,那他又是细入无间的。如此无形、无象、无大、无小的法身,为二乘圣者所不能议,补处大士所不能睹,何况我们愚痴无智的凡夫?当更不可思议的了!这不可思议的法身,本经略举两个理由来说明他:一、无戏论故:如来所证得的法身,是悲智圆满、如智不二、心色无碍、遍一切处、无在而无所不在的,决不可以凡情、圣解测度他如何如何,假定以自己的知见推想他如何,那就是戏论。所谓戏论,就是虚妄分别,以为确如自己所说所知的,其实如来的法身是超戏论而为戏论所不及的。可是世间的众生,偏要妄自推度,生起种种戏论,分别如来法身的是有相,是无相,是亦有相亦无相,是非有相非无相等。结果被这从自性见出发的戏论,破坏了自己的慧眼,障碍了自己的真智,无法体悟诸法的寂灭性,不能见到佛的法身。假使要见佛的法身,唯有突破自性见,远离种种戏论,开发般若慧眼而后可。所以如来的法身,是超过世间的虚妄境,为戏论之所不及的。正因为他是无诸戏论的,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二、无所为故:诸佛证到不可思议的法身,可说一切都已圆满究竟,更无什么可以所为了。众生不然,他因不能体悟诸法的空寂性,以为什么都是实有的,所以就颠倒妄执,追求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奔波不息,苦恼不已,而他却认为是大有所为,真是颠倒之极了!不过,佛证法身,虽无所为,但这法身也不是槁木死灰,无有作用;有的时候,为了度生,从法身中现起化身,是也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正因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实无所为,所以是不可思议的。生死中的一切众生,所以始终都是惑、业所生身,不能得到功德、智慧所生身,其病根就在计着虚妄分别的戏论,及错认实有自性的有所为,所以说“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
庚二旁简二乘
“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