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P8

  ..續本文上一頁潛在的無明妄見因緣,才計執我及我所的。換句話說:由我執的妄見爲緣,就計粗重的五蘊身爲實在的自我,由法執的妄見爲緣,就計執所見的色是我所見的,所聞聲是我所聞的,乃至雜染法是我所染的,清淨法是我所淨的。一切以自我爲中心,離了自我,一切似乎都無由活動。殊不知這衆多的妄計,都是邪見加行所轉的,實質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五蘊身的非我,通常說得很多,無庸再說;就所見言,我人是怎樣得見外色的?一般的說是眼見色,也有說眼識見色,更有說我能見色。其實見色、聞聲,是由內根、外境及中間所起的心識和合而發生的認識作用,叁者中缺了任何一法,都沒有見色、聞聲的功能!所以若說單根、獨識,或以自我運用眼根見色的話,絕對是錯誤的,是屬邪行所轉的,正見的學者,不當隨其所轉!

  叁、若已悟解本性空寂的菩薩聖者,以他如實慧的力量,勘破了我我所的無明妄見,了知內無實在的自我,外無實在的諸法,于是就能永遠的斷除一切煩惱的粗重之身,而不再在生死長夜中流轉了;同時,由于一切煩惱的寂滅不住,便得一切法的最極清淨的空性,遠離所有一切的斷常、一異、來出、生滅、有無等的戲論,而以無爲爲所依止,一切無有加行,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智境一如,體性空寂,是名不共外道的陀羅尼義。

  辛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一切雜染清淨法,皆無作用、數取趣。由我宣說離所爲,染汙清淨非先後。于麁重身隨眠見,爲緣計我及我所;由此妄謂我見等,我食、我爲、我染淨。若如實知如是者,乃能永斷精重身,得無染淨、無戲論,無爲依止無加行”。

  不共陀羅尼義,長行中分爲叁段說明,頌文中亦以叁段來重頌他。第一頌是重頌長行的第一段,謂一切法有雜染清淨的兩類,這染淨的兩類法,既沒有他的實在作用,也沒有他的實在補特伽羅──數取趣,因無作用無自我的緣故,所以佛說染淨諸法都是離所爲的。無所爲、無自我、無作用的染淨諸法,我們不可說雜染法先染後淨,清淨法後淨先染,因爲勝義空性中,是不可說有先後的。第二頌是重頌長行中的第二段,謂未悟解性空的凡夫異生,于所感受的粗重身中,由以潛在的隨眠妄見爲緣,于是就妄計內身爲自我,外境爲我所。由這我我所的妄見,便說我見、我聞、我嗅、我嘗、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淨等的邪加行轉。第叁頌是重頌長行的第叁段,謂悟解空性的聖者,以如實慧了知無我無我所,斷除一切煩惱,解脫粗重之身,獲得無染無淨無戲論的空性,並以無爲爲依止,無諸加行,成辦究竟佛果,是爲不共外道的陀羅尼義。

  戊叁明如來之心行

  己一生起心相

  庚一法身心寂而常照

  辛一直說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應知諸如來心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此事猶如變化”。

  本品的開顯宗要中,有明如來的身相、言教、心行的叁科,身相、言教的兩科,前面已說過了,現在是第叁科的如來心行。講到如來的心行,有法身與化身的差別。這裏先由當機者請問如來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次由佛爲曼殊室利解答。佛心與衆生心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的生起形態也就各別。衆生心是虛妄的雜染的,他的生起,是由心、意、識之所顯示的,是追求一種目的而忽生忽滅的,是隨各種外在的環境轉變而變化的;佛心是無分別的清淨的,他的生起,即不隨什麼環境轉變而轉變,也不追求什麼目的而忽起忽滅,更不是由心、意、識的生起之所顯的!但這不是說如來的心法不生,如來現身說法的大智慧心,是還常常生起的,不過是不由加行而任運的生起罷了。從無加行邊看,可知如來的法身心是常寂的;從任運而起邊看,可知如來的法身心又是常照的。所以可說:如來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不是一味的照或一味的寂。這情形,若舉事實說,猶如變化一般。所謂變化,就是似有而無,似無而有,任運而起,不由加行,是爲如來法身心生起之相。

  辛二喻顯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諸如來法身,遠離一切加行,既無加行,雲何而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無心睡眠,非于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複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複有心法生起”。

  一般的說,心法生起,須由加行,不然,是無法生起的;諸如來的法身,既還離了一切的加行,怎麼還會有心法生起呢?所以文殊特又提出來請問。佛回答他說:證得法身的如來,就法身說,雖沒有加行,但未證得法身以前,在加行位中修習方便般若時,曾經加功用就可生起!此可舉兩個譬喻來顯示這個道理:一、普通凡夫睡眠,有有心的睡眠,有無心的睡眠。有心睡眠,指在睡眠時仍有夢中的意識活動;無心睡眠,謂在睡眠時連夢中的意識都沒有,是一種極重的睡眠。雖在極重睡眠時,意識活動都沒有,但從睡眠覺醒時,仍有心法生起。當知這所生起的心法,不是睡眠中有什麼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睡前所作加行的余勢,令覺醒時的心法生起的。二、聖者入滅盡定,當其正在入滅定的時候,不特前六的心心所法皆不生起活動,就是第七識的一分恒行心心所法,亦已停止活動。雖然如此,但當聖者再從滅定出來的時候,這一切的心心所法又次第生起而開始他的活動作用了。當知這所生起的心心所法,不是滅盡定中有什麼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定前所作加行的余勢,令出定時的心所法生起的。如是像無心睡眠以後的覺醒,滅盡定以後的出定,不由加行而有心起;當知諸佛法身,遠離一切加行,而由先前修習方便般若的加行力量,令後複有心法生起,亦複如是。

  庚二化身心似有而無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爲無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已如上面所說知道了,然如來的化身,是有心還是無心呢?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文殊大士又提出來請示于佛。佛回答他說:如來的化身,不可說他是有心,也不可說他是無心,什麼道理呢?因爲是無自依心而有依他之心的。所謂無自依心,是就佛的法身自性無有心法生起之相說的;所謂有依他心,是就依諸善根成熟衆生的因緣而有變化心的生起之相說的。這樣,可說如來的化身心,是似有而無似無而有的,不可說他決定是有,也不可說他決定是無。換句話說:機感則有,不感則無,所以說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己二所行境界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行,如來境界,此之二種,有何差別”?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衆所莊嚴清淨佛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何等爲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叁者法界,四者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如是名爲二種差別”。

  通常說有如來所行及如來境界的二種,但二者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一般人還不知道,所以文殊師利在這兒再請問佛陀。如來所行,就是如來所住的意思。住,本爲世間衣、食、住、行四大要件的一種,誰也不能無所住的兩腳挂空,不過,普通的凡夫異生,是住在叁界之內而以叁界爲所行的。大覺的無上佛陀,所住的地方,是超過了叁界所行之處,而是住在一切如來所共有的不可思議功德、衆所莊嚴的清淨佛土中的。這種淨土,也就是本經序品中所說的薄伽梵,住在最爲殊勝而具光曜的七寶所莊嚴的大宮殿中。如來境界,就是如來所緣的意思。佛所緣的對象是一切種而無所不緣的,不過從所度化的衆生方面講,總一切種約爲五界,就是如來所緣的對象。這五界,在分別瑜伽品中已說過了,這兒不再釋。至于所行、所緣的差別,所行是淨土,唯佛所住的;所緣是境界,通于一切的。

  丁二抉擇余義

  戊一(身相)示現有無事

  己一攝化歸法

  庚一泯相歸寂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成等正覺、轉正*輪、入大涅槃,如是叁種,當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當知此叁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非轉正*輪、非不轉正*輪;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身究竟淨故,如來化身常示現故”

  如來的身相、言教、心行,是本品所開顯的宗要,講到所行、境界的差別,可說此叁大事已告完畢,不過其中還有一些余義沒有決了,仍得再行抉擇,所以順上開顯宗要的叁科,在抉擇余義中,也分爲叁科來說明。現在先抉擇身相的示現有無。

  當機者問:照上佛陀所說,如來的法身是沒有差別的,沒有差別,就應無相,若無有相,那末,平常所說的如來成等正覺、如來轉正*輪、如來入大涅槃的叁種,又是什麼相呢?這我還不明白,請佛再開示我一下!佛告訴他說:此之叁相是無二相的。所謂無二相,就是即化身的示現而融歸于法身的寂滅。所以,從法身的究竟清淨方面講,是非成等正覺、非轉正*輪、非入大涅槃的;從化身的數數示現方面講,是非不成等正覺,非不轉正*輪、非不入大涅槃的。如是依如來的法身、化身而說叁相的無二,也就是泯相歸寂的意思。

  庚二推功歸本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有情類,但于化身見聞奉事生諸功德,如來于彼有何因緣”?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是彼增上所緣之因緣故。又彼化身,是如來力所住持故”。

  如來的化身相是有生起的,法身相是無生起的,通常說的衆生見佛、聞法、恭敬、供養、奉事、…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