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這二種系縛中超出,不再爲他所縛,名爲善知心出。
癸四善知心增
“雲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粗重縛心,彼增長時,彼積集時,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
增謂增長,即使所修的成爲上品法,名爲增長。能治相縛及粗重縛心,就是修道當中所有的能治道。這能治道在活動的過程中,勢力增盛,名爲增長,由于他的增長,所熏識中的本有種子亦得增長,是爲彼增長時此亦得增長。若能治道在活動的過程中,攝植習氣,名爲積集,由于他的積集,所熏識中的新熏種子,亦得積集,是爲彼積集時此亦得積集。若增長,若積集,能夠以如實慧如實了知,名爲善知心增。
癸五善如心減
“雲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及麁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
減謂損減,就是使所有的雜染,漸次的成爲下品,名爲損減。所雜染心,就是阿賴耶識。因他一方爲雜染法之所熏習,一方又執持所有的雜染種子,所以名爲所雜染心。彼相及粗重的二縛,是所對治的雜染,當彼勢力贏劣衰退時,或生不增益而損減時,此所雜染的阿賴耶識,也就衰退損減。若約種子與現行對說,二縛的現行衰退、損減時,二縛的種子也就衰退、損減。若衰退,若損減,能夠以如實慧如實了知,名爲善知心減。
癸六善知方便
“雲何善知方便?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
方便,就是加行。解脫,就是八解脫:一、內有色想外觀色,二、內無色想外觀色,叁、淨背舍身作證,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受想處。在四禅中修這八解脫,最初從觀色自在到離于色相,漸漸舍劣修勝,進到滅受想處。勝處,就是八勝處: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叁、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內無色相外觀色青,六、外觀色黃,七、外觀色赤,八、外觀色白。于定中觀察,最爲殊勝,名爲勝處。遍處,就是十遍處:一、青,二、黃,叁、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于定中觀此十者,一一都遍一切處,,名十遍處。或修或遣者,謂于所緣的解脫、勝處、遍處而修加行時,即對所緣的境界,生起極堅強的勝解。雖然,但不于此起執,隨複將其除遣,除遣後,複在這境界上生起勝解,或在其它的境界上生起勝解。如是這樣的一面除遣,一面生起,使後後的勝解,一個比一個明淨,乃至究竟顯現,是爲或修或遣的意思。修此方便加行,引諸功德,如瑜伽論說:“八色遍處善清淨故,能引賢聖勝解、神通,及于諸事轉變神通。如其勝解,隨所轉變,皆能成就。又能變作金銀等物,堪有所用。由識遍處善清淨故,便能引發無诤、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遍處善清淨故,隨其所欲,皆轉成空”。這似乎是說唯十遍處,能夠引發功德,而就本經看,解脫、勝處、遍處,都能引發功德的。
辛二總結
“善男子!如是菩薩,于諸菩薩廣大威德,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如是善知六處的菩薩,由于善巧的如實的了知六處的緣故,對于菩薩的廣大的威德神通;或在過去世中已經引發,或在未來世中當能引發,或在現在世中能現引發。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的菩薩,如不能如實的了知上述的六處,那是不能引發菩薩的廣大威德的。
己十八無余永滅門
庚一當機請問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何等諸受于此永滅”?
無余依涅槃,對有余依涅槃說的。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名爲涅槃,但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尚有所余,是爲有余依;煩惱斷盡而果報身亦滅,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了無所余,是爲無余依。涅槃,簡單的說,就是衆苦永寂的意思。證入無余依涅槃界中的聖者,一切相應的諸受,無有余剩的永遠滅盡,這是佛在過去曾經說過的。但所謂諸受,究竟是此什麼受,在此涅槃界中永滅呢?當機者還不大了然,所以提出來請示佛陀。
庚二如來解答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余永滅。何等爲二?一者所依麁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粗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叁者果已成滿麁重受,四者果未成滿麁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叁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或複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惟現領受,明觸生受。于無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
佛陀解答:無余依涅槃界中無余永滅的諸受,說來雖然很多,但切要而言之不出兩種,一是屬于內身所有的諸受,即所依粗重受;一是屬于外器所有的諸受,即彼果境界受。前者又可分爲四種:一、有色所依受,就是五識相應的身受,以別別依于色身而有的。身是色法,名爲有色,這有色的身體,爲身受的所依,名有色所依受。以五受配屬說,身受唯有苦受與樂受,憂、喜、舍的叁受是沒有的。有說有色所依受,是欲、色二界所有的受,因這二界中是有色的。二、無色所依受,就是意識相應的心受,以唯依于內心而有的。依這無色的心識爲所依,而直憂、喜、苦、樂、舍的五受,名爲無色所依受。有說無色所依受,是無色界所有的受,因無色界中是無色的。叁、果已成滿受,謂由過去無明、行所生的現在果受,已與果故,所以名爲果已成滿受。四、果未成滿受,謂由現在的煩惱、業,能感未來的因受,未與果故,所以名爲果未成滿受。簡單的說,前者是現在果受,後者是未來因受。第二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依持受,是緣器世界的受,因器世界爲一切之所依持的。二、資具受,是緣飲食等的受,因飲食等是資生所需的資具。叁、受用受,是緣苦、樂等的受,因依于器界受用資具而有苦、樂等的感受不同的。四、顧戀受,是與貪相應的受,因貪而顧戀已有的財物的。如是四受,能與六根爲增上果,依內六根,緣外六境,從境得名,所以叫做彼果境界受。集論說:“眼等六根,受用力故,有六境生”,就是此意。
如上所說的諸受,要到什麼時候,才可把他永滅呢?依本經說,于入有余依涅槃界中時,就可永滅了。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者,謂證阿羅漢的聖者,住在有余依的涅槃界中,一切煩惱皆已斷盡無余,由煩惱的無余斷盡,不再感受未來的諸苦,是爲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從凡夫到聖者,主要的是要斷除無明與貪愛,無明斷了,那所緣不如實知的諸無明觸所生的諸受,也就斷了,所以在現法中,就證得慧解脫。同時,由無明斷故,無明觸所生諸受相應心中所有的相應貪愛煩惱,也就隨之解決。滅除一切,最好是以緣起諸行來說明,謂于現法中,最先解決無明,無明滅故,無明所相應的觸亦滅;無明觸滅,從無明觸所生的諸受亦滅;無明觸所生諸受滅故,愛亦隨滅,如是乃至諸行皆滅,一切不生,就得于現法中,就得住于有余依的涅槃界,而證得現法涅槃了。領彼對治明觸生受者,觸有無明觸、明觸的二種,受也有無明觸所生受、明觸所生受的二種。現說領彼對治明觸生受,就是簡別無明觸所生受,因無明觸所生受是明觸所生受之所對治的。也可說前者是有漏受,後者是無漏受。領受共有者,謂領受共有的器世間受。器世間不是那個個人獨自受用的,而是無數有情所共受的,所以說領受共有。這在阿羅漢的聖者還是有的,因爲共分別所起的相等諸物,雖自己對他不起分別,但爲其它有情分別之所任持的關系,並不因聖者的無分別而永滅。或複彼果已成滿受者:這是阿羅漢現實所有的身受。因爲住在有余依涅槃界中,雖已斷除無明與愛,但由過去業所感得的果報身還在,那些饑渴之苦,時節變苦,以及所有的逼迫等苦,仍然是免不了的,所以說領受彼果已成滿受。彼果已成滿受,是所依粗重受的第叁種受,實際,有色所依受與無色所依受,羅漢也是有的,此中略而未談。領受共有,是彼果境界受中的第一依持受,至于第二資具受,第叁受用受,羅漢亦有,但是略而未談。然因聖者已滅除貪愛,所以沒有第四顧戀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者,謂所依粗重受與彼果境界受的所有差別諸受,悉皆已滅,名一切滅。惟現領受明觸生受者,謂無學身中漏盡所有的諸受,爲無漏受,以此諸受都是明觸所生的緣故。有余依涅槃界中所未滅的諸受,如第一釋中的明觸受,共有受,彼果已成滿受,及第二釋中的惟現領受明觸生受,一入無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就一切永滅了,所以說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
戊二結歎勸修學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複告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于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爲汝宣說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猛精進,當正修學”!
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約四義來顯示他:圓滿是對不圓滿說,二乘聖者所修聖道,雖能斷煩惱障,但不能斷所知障,是以不得名爲圓滿。最極,是最極無上的意思。所修的止觀道,只有超過其它的一切道,而決不會爲余道所超勝,是以說名最極。清淨是對雜染說,要得清淨,須修無漏道,若以有漏道修習,那就不能離諸雜染獲得清淨,所以說清淨,是簡別有漏的。妙是難測的意思,謂菩薩所修的瑜伽道,是微妙甚深難可測度的,所以說妙。合此四義,名爲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修此瑜伽道的聖者,證得事邊際所緣境界,對此妙道,就能發起最極善巧決定之心,所以說已得決定最極善巧。這是贊歎當機者的請問有益。吾已爲汝宣說下,顯諸佛同說。意謂我所說的這止觀妙道,不特是我一佛是這樣的宣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這樣宣說的。諸善男子、若善女人下,是結勸修學,如文可知。
丁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于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義;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覺。
這一頌是總標失、德。謂佛爲諸菩薩所說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及佛爲諸菩薩所說的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若諸菩薩于此教、道之中,行有放逸,那就失去重大的義利。這大義利,就是大涅槃果。若諸菩薩于此教、道,能夠依之而正修行,那就可以證得大覺了。這大覺,就是大菩提果。簡單的說:修就有功德,不修就有過失。
“見有所得求免離。若謂此見爲得法,慈氏彼去瑜伽遠,譬如大地與虛空。
這一頌是顯見有所得的過失。謂修瑜伽行者,如依止觀推尋見有所得,而即執著此見爲所得法,以爲得到什麼了,那你要求解脫,免生死苦,不特很難,且亦無有是處,所以說之爲難。同時,與己所修的妙瑜伽道,也相去甚遠,其去遠的程度,如大地之與虛空的相距一樣。
“利生堅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智者作此窮劫量,便得最上離染喜。
這一頌是顯利生、離染的功德。謂修瑜伽行者,雖不斷的爲自利而修行,但也不斷的作利益衆生的事業,他之所以能夠積極行利他行,是因大悲心的聖固使然。可是從大悲出發而利益衆生,內心從不作這樣的想:我是能夠利益他的,他是爲我所利益的,自他能所一切皆泯。悟達了這個真理,于是就更加精進勇猛的修學利益有情的事業,乃至窮劫量的時間,都在做這利生的工作,所以就得最上離染的喜樂了。
“若人爲欲而說法,彼名舍欲還取欲。愚癡得法無價寶,反更遊行而乞丐。
這一頌是顯爲欲說法的過失。謂利他的菩薩,爲了度生,當然就要說法,但說法時,要以以願心說,不可爲求名聞利養說。說法,是舍欲;求名利,是還取欲。如有爲求名聞利養而爲人說法,是名舍欲還取欲。舍欲還取欲的人是愚人,可憐愚人已經得到正法的無價寶,他不知道藉此上求無上正等菩提,反而向下求世間的名聞利養,這是多麼的愚蠢呀!如世間的癡人,得到了無價的寶貝,自己不曉得受用,反而向街頭去做乞丐,你說他可不可憐呢?
“于诤諠雜戲論著,應舍,發起上精進。爲度諸天及世間,于此瑜伽汝當學”!
這一頌是顯舍著利生的功德。謂利他的行者,對于一切诤論,一切諠雜,及諸戲論的取著,應完全的舍而不執,發起增上的勇猛,去修如來所說的妙瑜伽道。爲什麼呢?爲度世間的諸天人等呀1爲了度生,如果不舍一切執著,而于此妙瑜伽道精進勤修,怎能完成自己的功作呢?所以佛陀特別勸告說:于此瑜伽汝當學!
丙二奉持教名
爾時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雲何奉持”?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于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佛給慈氏菩薩以十八門詳細的辨明止觀之相,慈氏聽後,雖已明了其中所诠的教義,但能诠的教名應當叫做什麼,怎樣的奉持這教法,還不明白,所以特又提出來請示佛陀。佛陀一面告訴他叫做什麼教名,一面又指示他如何奉持。如文所指可知。
丙叁顯示教用
說此瑜伽了義教時,于大會中,有六百千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叁百千聲聞,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在深密法會中,聽佛說瑜伽了義教的,有衆生,有聲聞,有菩薩,他們聽了,各得一種勝利,分別說來,有四種的勝利差別:一、發心勝利,這是衆生得的。約有六十萬的衆生,聽了瑜伽了義教後,發起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來。二、遠麈離垢,這是一分聲聞得的利益。約有叁十萬的聲聞,聽了瑜伽了義教後,遠離現行煩惱的麈,除去煩惱種子的垢,而得法眼淨──見四聖谛。叁、得解脫益,這也是一分聲聞得的。約有十五萬的聲聞,聽了瑜伽了義教後,永盡諸漏心得解脫。漏是煩惱的別名,主要的是愛與無明。永盡愛漏,得心解脫,永盡無明漏,得慧解脫。四、得廣大瑜伽作意益,這是菩薩得的。約有七萬五千菩薩,聽了瑜伽了義教後,得到廣大的瑜伽作意。廣大,指人法二空說,瑜伽,即止觀二道。菩薩獲得緣二空性的止觀作意,名爲廣大瑜伽作意。如上所說,都是由聽聞瑜伽了義教所得的殊勝利益,所以聽聞正法,只要攝心谛聽,決不會唐勞無功的!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