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分別瑜伽了義之教,是講的勝解行;地波甸密多了義之教,是講的如實行。在菩薩進趣佛果的實踐中,此二雖皆通于地前地後,但就其偏勝說,勝解行,重在地前的修習,如實行,重在地上的修習。地前修習的勝解行,著重個己的身心修養,地上修習的如實行,著重化他的善巧運用。菩薩行者,必須先使自己身心調柔純淑,然後方可做到攝化有情,所以,勝解行說在前,如實行說在後。在前的勝解行,已于分別瑜伽了義教中,詳細的說過,在後的如實行,是這地波羅密多了義教中,所要詳說的。地有地位、地步之說,經論中所舉的諸地,是聖者循序漸進所經曆的階位,有功行差別的菩薩十地,有果德圓滿的最高佛地。這各別的階位,本品給予一一說明,所以名地。波羅密多,中國譯爲到彼岸,彼岸就是對岸。如生死是此岸,涅槃即彼岸,煩惱是此岸,菩提即彼岸,衆生是此岸,佛果即彼岸。所謂到彼岸,就是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到達涅槃、菩提的彼岸之意。惟到彼岸,是依梵文直譯的,若依其義翻譯,可譯爲圓滿、究竟、成功等義。所以印順法師的心經講記開頭說:“波羅密多,是梵音,譯成中文可有兩個意思:一、凡事做到了圓滿成就的時候,印度人都稱做波羅密多,就是“事業成辦”的意思。二、凡作一事,從開始向目標前進到完成,中間所經的過程、方法,印度人也稱做波羅密多,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實,這只是同一語詞的兩種──動、靜──解釋。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決,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能解除這人生苦痛的方法(動的),名之曰波羅密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靜的),也名爲波羅密多”。由這詳盡的說明,可知波羅密多在佛法中的重要了。關于這,有六波羅密多、十波羅密多之別。此諸波羅密多,有配十地解說者,有不如此者,隨作者意,諸釋不同。本品中予以一一的解說,所以名波羅密多。

  乙叁地波羅密多了義之教

  丙一決了教體

  丁一長行

  戊一明諸地

  己一以四淨等分別諸地

  庚一當機請問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複說佛地爲第十一。如是諸地,幾種清淨?幾分所攝”?

  如實行問法的代表者,是觀世音菩薩,據說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的示現,所以,從外在看,他是助佛揚化的大菩薩;從實質講,他老早就成等正覺坐過法王寶座了。他在深密會上,一向是沈默不言的,但聽佛對慈氏說完瑜伽勝解行後,覺到依這去做,解放個己身心固已夠了;然而身心解放,悟入實性,踏上地上菩薩的行程,如何利用前所修習的以啓迪有情,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所以特代表諸大菩薩提出這問題,請示佛陀。在請問中,先舉佛在過去所說的言教,次依所舉言教,提出兩個問題:一、諸地在四種清淨中是那幾種所攝?二、請地在十一分中是那幾分所攝?

  庚二如來解答

  辛一略答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

  佛以觀自在的請問,就依他的所問分爲解答。此是略答,下再廣釋。

  辛二廣釋

  壬一四清淨攝諸地

  “雲何名爲四種清淨能攝諸地?謂增上意樂清淨攝于初地;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上心清淨攝第叁地;增上慧清淨于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

  這是解釋四種清淨普攝諸地的意思。四清淨是:一、增上意樂清淨。意樂,是內心向上的一種欲求,他的自體,諸經論中,解說不同。陳譯攝論中産:“樂信即是無分別智”;又說:“無分別智即是清淨意行”;接著更說:“于正教中,心決無疑,故名爲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爲樂”。瑜伽論說:“淨信爲先,擇法爲先,于諸佛法所有勝解,印解決定,是名菩薩增上意樂”。世觀攝論釋說:“意樂自體,謂欲勝解,欲名希求,信名勝解”。總合各說,即是與無分別智相應而具有希求勝解性者,爲意樂的自體。所謂希求是樂欲,爲信的果;所謂勝解是深忍,爲信的因,合此因果二者,就是與欲勝解相應的淨信。由此淨信與無分別智相應,自覺自證,不從他悟,所以意樂的自體,是清淨增上的。此增上意樂清淨,在十地中,能攝初極喜地。因以無分別智初證諸法實性時,對無生空理,能深忍信樂,決定無疑的。本經如此,莊嚴論也說清淨增上意樂屬于初地的;但無著的攝論,說從初地到十地,都可稱爲增上意樂的菩薩的;而真谛又說初地到四地,是清淨增上意樂,五地以上就不是了。二、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者:戒是修行者所最要的道德律,向有性戒遮戒之說。未到二地以前的聖者,對于戒的遵守,雖很嚴格,但微細戒,在某種情形下,仍不免誤犯。到二地的階段,性戒具足,不特粗戒,就是最極微細的細戒,也不毀犯。由于本身的持戒謹嚴,人格健全,于是就有自在力量,使其它的有情,止息犯戒,離不善業道,修諸善業道。所以增上戒學的清淨,能攝第二離垢地。叁、增上心清淨攝第叁地者:增上心,就是增上定學,定對散亂說的。散位上的有情,由于內心的不斷向外奔放,就爲一切雜染之所系縛。進入叁地的聖者,發起精進求法的熱忱,爲求正法,以聞爲先,爲聞正法,不惜身命,從所聞法,如理思惟,以所思惟,法隨法行,于是便遠離惡不善法,得世俗的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四無量、五神通等。但他並不耽著這些定境,從靜定中觀有衆生可度時,是可犧牲一切定樂,還來欲界,爲諸衆生,作諸益利的。本地,是由正法的光明,等持的光明,以及內心的淨明所顯發的,所以說增上心清淨攝第叁地。四、增上慧清淨……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者:叁無漏學中的增上慧學,總攝後面的八地,所不同者,就是後後地中的慧門,輾轉的殊勝于前。依瑜伽論的分別解說,第四地是覺分相應增上慧住。到達四地的階段,具有種種智慧光明,不特外道魔軍的智力,不能映奪傾動,就是教內聲聞、緣覺的聖者所有智慧光明,也不能映奪毫末。第五地是諸谛相應增上慧住。證得此地的菩薩,對于一地的活動,以慧照了,合于真理的就向前進,違反真理的即予摧毀,並以此智通達有情的所有邪行,邪行衆生走在歧途上,是深可憐愍的。于是就攝受廣大的福智資糧,激發弘誓的正願,要求度脫邪行的有情。因此,所有衆多的殊勝功德,就不斷的增盛,所有一切的不正作意,就完全遠離,而以種種方便成熟廣大有情。這悟空理度群衆的菩薩慧光,能于聖谛抉擇正邪,是極難能殊勝的,所以名爲諸谛相應增上慧住。第六地是緣起相應增上慧住。行者由五地進入六地中,爲度廣大的有情,不斷的充實內在的悲心,爲生求最高的菩提,積極開發內含水量的智慧。所以以緣起正觀,了知世俗谛上所有合散生滅的諸法,都是幻化無實性的,但不因諸法的無性幻化,而忽略身心的防護及有情的救度。所以,雖于寂靜見寂靜德,而不安住其中,反來世間化度所可化的衆生長;雖在世間見世間樂,而不爲其所染,反更積極斷除所應斷的惑染,這是行者強有力的慧智表現,不是偶然的。第七地是有加行無相住。悲智具足的菩薩,雖能做到不爲世法所染,但因所求的佛智尚未證得,所以就進一步的極力尋求勇猛加行,期能藉此努力前進,入清淨住速證菩提。這種無間無缺精勤加行的向佛果直往,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說名有加行有功用的無相住。第八地是無加行無相住。這是由前不斷的加行而進入的。通常說:第七地名雜清淨住,第八地名純清淨住,就因前所行的妙行,爲此清淨住的前方便,所以步入此地,就能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淨忍。舍前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升上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的不動勝道,所以名爲無加行無相住。第九地是四無礙解住。無功用行的聖者,雖已甚深的安住在動的勝進道中,但並不以此爲滿足,而于增上智的殊勝性愛隨入,于是于諸法中起加行智,爲他宣說一切種法,對所說法皆如實知,一切言音悉皆具足,任于一處坐妙法座,縱橫自在無礙辯說,使諸有情利益安樂意樂清淨,所以名爲無礙解住。第十地是最上成滿菩薩住。得無礙解的菩薩,一切行相悉皆清淨,就他的資格說,是可得佛受法灌頂了,所以得大光明往來普照,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灌灑其頂。在諸菩薩中,得到最高最上的地位,並成就圓滿菩薩所行的一切,所以名爲最上成滿菩薩住。第十一地是如來住。這是約永斷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後,而證得最高無上的佛果,說名如來住的。如上所說,可知四種清淨是如何的普攝諸地了。惟須知道的,四清淨是真實的功德,所攝地是安立的假名;以清淨攝諸地,就是以實攝假之義。

  壬二十一分攝諸地

  “雲何名爲十一種分能攝諸地?謂諸菩薩先于勝解行地,依十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隨所獲得菩提分法,多修習住,心未能舍諸等至愛及與法愛,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諸谛道理如實觀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棄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于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