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菩薩行此六波羅密多,不以少有所得便生喜足,而要廣修六度萬行的,就是這樣的文修諸行,而菩薩猶無厭足之想。七、菩薩行此六波羅密多,決不因爲由于自己的如法實行,而見他人悭悋財、法,破戒、瞋恚等,就生起極堅強的嫉妒之心,以爲我這樣的辛勤修學六波羅密多,你們卻懈怠放逸的做些非理非法的世行!菩薩對于這些衆生,不特不會發生嫉妒之心,而且要憐愍他們、感化他們,使他們也能走上菩提大道,向崇高的佛果邁進。如是次第,名爲波羅密多的總清淨相。
壬二別清淨相
癸一施清淨相
“別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亦有七種。何等爲七?謂諸菩薩,如我所說七種布施清淨之相,隨順修行。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叁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六波羅密多的七種總清淨相,已如上說;分別宣說六波羅密多的清淨相,亦各有七種。現在先講布施的七種清淨相:一、菩薩行施,是以最極清淨色相具足上妙好物而行惠施朱是以什麼雜穢所汙的不淨物而自己不需要的施予他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學者尚且如此,何況佛法的菩薩行者?所以說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二、菩薩行施,是以自己福德所感或勞力所得的財物而行惠施的,不是由殺害、劫奪、巧騙他人的財物來行惠施的,所以說由戒清淨行清淨施。叁、菩薩行施,不論惠施什麼最珍貴的物品,決不計度我能行施,這是施物,他受我施,而以中觀正見,洞達這些是無性空寂的,所以說由見清淨行清淨施。四、菩薩行施,不論在什麼時候或什麼場所,對于所施的對象,皆以慈悲憐愛之心而施予之,決不趾高氣揚的含有傲物之態,所以說由心清淨行清淨施。五、菩薩行施,不論惠施何人,在未開始施舍之前,總是和顔悅色、笑容滿面的對待受施者,並不時的以柔和慈愛的語言,詢問被施者的家庭狀況,生活動態,困難所在,使諸受施者,不特獲得可愛的物質,而且得到無上的精神安慰,所以說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菩薩行施,對于所施的任何物品,都能如實的知道他叫什麼名子,其性質是怎樣,給予衆生有什麼利益,不是胡塗的一無所知的隨便拿一什麼惠施有情,所以說由智清淨行清淨施。七、菩薩行施,長期的一味的行去,因爲受苦的衆生太多了,不容許自己懈怠懶散不去施濟,而且在行施的過程中,不貪圖順從的衆生的酬報,不瞋恚違逆的衆生的淩辱,真是遠離了懈怠、瞋、恚、癡等的煩惱垢染而行惠施的,所以說由垢清淨行清淨施。若諸菩薩如是布施,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癸二戒清淨相
“又諸菩薩,能善了知製立律儀一切學處,能善了知出離所犯,具常屍羅,堅固屍羅,常作屍羅,常轉屍羅,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這是戒波羅密多的七種清淨相,在這七相中,初二是約能善了知說,後五是約正式受持說。現在還是依照他的次第解釋:一、菩薩行者,對于自己所當修學的增上戒學,不論是屬于重在消極防非止惡的七衆律儀戒,或者是屬于兼有積極行善利生的菩薩律儀戒,以及依此律師儀戒而建立的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都能善巧的了知佛陀製立律儀一切學處,而且知道自己正受這菩薩律儀後,應該要怎樣的去遵守他方能不犯。二、菩薩守持律儀,由于偶而的疏忽不慎,在不知不覺中犯了律儀,能夠善巧的了知犯了什麼戒,就運用什麼悔罪法,出離自己所犯的過惡。叁、菩薩行者,不論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下,就是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也不棄舍更寶貴的一切學處,名爲具常屍羅。四、菩薩行者,爲了堅決的守持淨戒,任何利養恭敬現前,或者本隨煩惱沖動,都不去毀犯所當嚴守的一切學處,名爲堅固屍羅。五、菩薩行者,既是這樣的常守屍羅、堅固屍羅,對于所有學處,當不會有絲毫的毀犯了,所以名爲常作屍羅。六、雖說菩薩很認真的很嚴格的守持屍羅不犯,但若間或在無意中犯了淨戒,也能立刻的覺醒,迅即忏悔還複清淨,名爲常轉屍羅。七、菩薩受學律儀,不是受學一個、兩個學處,而是普遍受學菩薩所當受的一切所有學處。若諸菩薩如是持戒,是名七種戒清淨相。測疏有種解釋說:七清淨相中的最初兩種,是屬律儀戒,叁四種,是屬攝善法戒,五六兩種,是屬饒益有情戒,最後一種,通攝叁聚淨戒,所以七清淨相,是包括叁聚淨戒的。
癸叁忍清淨相
“若諸菩薩于自所有業果異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不生憤發;亦不反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谏誨時不令恚惱;亦複不待他來谏誨;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是名七種忍清淨相。
這是忍波羅密多的七種清淨相:一、行菩薩道的菩薩,在現實世間中,不論遭遇到什麼不如意不稱心不饒益的事情,都能深深的忍受,認爲現實所感受的一切,都由自己過去所造諸業而招感的,現在若不耐心的忍受,將來會有更多的痛苦現前!由于菩薩的深信因果,所以對違逆的境界現在前時,能夠不起瞋恚,不生憤發。此中說的信業,是忍因,不饒益事,是忍境,不生憤發,是忍體,由此叁緣,名爲第一忍清淨相。二、菩薩行者,以無我智,通達我空、法空,了知無能無所,誰爲能罵瞋打?誰爲所罵瞋打?老實說,在自他俱泯的畢竟空中,是沒有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打所打,能弄所弄的,所以菩薩遇有衆生來罵、瞋、打、弄時,決不反罵,亦不反瞋,乃至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的事情反相加害,假使予以一一反報的話,那就失去菩薩的慈和精神了。叁、菩薩行者,認識了忍辱的利益所在,對于衆生怎樣的來損惱他,不特在行動上不對之反相加害,就是在內心上也不對他懷怨結恨,因爲菩薩饒益衆生,先後是一致的,決不因衆生的難以教化,就放棄他而成怨家似的敵對起來,所以說不懷怨結。四、菩薩行者,若遇惱害自己的衆生來谏誨時,應當立即接受他的忏謝,不要使他因此而生恚惱,因爲他來悔謝,這已表示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假使菩薩這時不接受他的忏謝,他會更加惱恨起來的。五、菩薩行者,被瞋心特重的衆生損惱以後,不要專坐家中等待他來認錯,而應自己速往他處請求忏謝,解釋誤會,因爲他被瞋火燒昏,發現不到自己的錯誤,菩薩若果不去,怎能消除彼此間的隔膜?六菩薩行忍,不是由于他人勢力強大,自己敵不過他,恐懼他,怖畏他,才行忍辱的,也不是由于自己有染愛的心,貪圖他人什麼,希求他人什麼,他人給予我的淩辱,我才忍辱的;而實在是爲了利益有情,見到衆生本性是苦,不忍在本性苦的諸有情上更加其苦,這才實行忍辱的。七、菩薩行者行菩薩道,是常常時恒恒時欲饒益衆生的,決不是一度饒益衆生以後就以爲滿足了,更不再以其它的事情去饒益他,便把他放棄舍而不問了。瑜伽論說:“非一益已舍而不益”。若諸菩薩如是修忍,是名七種忍清淨相。
癸四進清淨相
“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進故自舉淩他;具大勢力;具大精進;有所堪能;堅固勇猛;于諸善法終不舍轭。如是名爲七種精進清淨之相。
這是精進波羅密多的七種清淨相:一、菩薩行者,不論是爲斷除惡不善法,或爲修諸白淨善法而行精進,總是那樣不急不緩的平等行去,決不是一時精進得太過,一時又精進得太緩。瑜伽論說:“若諸菩薩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普于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二、菩薩行者,修學六度萬行,無一不是爲的衆生,就是求證無上佛道,也是爲衆生而求的,所謂爲利衆生而成佛。既然一切都是爲的衆生,則在度生的過程中實行精進,是理所當然的了,那裏還會因自己的精進而對衆生生起驕慢呢?所以說不由勇猛勤精進故自舉淩他。叁、發心修學的菩薩,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這樣的自己策勵自己說:我當這樣依著菩薩道去行,決不受任何惡勢力阻擋我的前進,名爲具大勢力。四、向菩提大道邁進的菩薩,如最初所有的意樂希求,就切實的精進勇猛的勤修種種加行,名爲具大精進。五、菩薩向著遙遠的菩提道路前進時,不論自己的身心是如何的交疲困苦,都能勇往直前而無懼意,這如戰士走上前線,雖遇大敵當前,不生恐怖之情,名爲有所堪能。六、菩薩在前進的菩提路上,不特不爲個人的身心交苦而生怯弱,就是遇到強有力的魔軍,逼惱身心,也要奮其堅固不拔的意志,勇猛無畏的精神,與之作殊死戰,不達最後勝利,決不中途退屈,名爲堅固勇猛。七、菩薩對于自己所常修的六度萬行,乃至其它一切所應行的善品,從發心始一直到安坐妙菩提座,于其中間,常無間息的修習,從不懈廢或舍而不學的,名爲于諸善法終不舍轭。若諸菩薩如是精進,名爲七種清淨之相。
癸五定清淨相
“若諸菩薩,有善通達相叁摩地靜慮;有圓滿叁摩地靜慮;有俱分叁摩地靜慮;有運轉叁摩地靜慮;有無所依叁摩地靜慮;有善修治叁摩地靜慮;有于菩薩藏聞緣修習無量叁摩地靜慮。如是名爲七種靜慮清淨之相。
這是靜慮波羅密多的七種清淨相。菩薩本有種種無量深定的,現在只舉出最重要的七種清淨靜慮作爲代表:一、若此菩薩所修靜慮,不是孤獨的枯宣布是是有慧與之相應的,以此相應慧善巧通達俗谛門頭的一切事物的行相,名爲通達相靜慮。二、若諸菩薩所修靜慮,雖說定慧相應而轉,然就內證圓滿的方面說,而是定特增上的,名爲圓滿靜慮。或說以定相應慧,緣那清淨真如的妙境,到達究極圓滿,名圓滿定。叁、謂諸菩薩所修靜慮,若是定慧相應均等而轉;或是無礙緣于真俗二境,名爲俱分靜慮。四、有說依定能引發神通的,名爲有運轉靜慮;有說能爲作相似無分別觀的加行智所依止的禅定,名爲有運轉靜慮,因爲未證無漏無分別境的加行智,還…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