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唯在有漏的作意上所運轉的。五、若諸菩薩所修靜慮,是爲根本無分別智所依止的,就名無所依靜慮。六、若諸菩薩所修靜慮,是爲帶相觀如的後得智所依止的,就名善修治靜慮,因爲後得智是善修治種種諸行的。七、謂諸菩薩若于大乘菩薩藏波羅密多相應微妙的正法言教,能夠聽聞、思惟、修習,而且以此叁慧,在一定中,修習無量種種的深定,名爲無量叁摩地靜慮。若諸菩薩如是修定,名爲七種靜慮清淨相。
癸六慧清淨相
“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于中道,是名爲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叁解脫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叁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叁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谛義,謂于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谛義,謂七真如;又無分別離諸戲論純一理趣多所住故,無量總法爲所緣故,及毘缽舍那故;能善成辦法隨法行。是名七種慧清淨相”。
這是慧波羅密多的七種清淨相:一、中道,是遠離增益、損減二邊的戲論分別的,但唯有實相妙慧方能契入。本來沒有而現在加添起來,名增益邊,本來是有而現在撥之爲無,名損減邊。如遍計執,是沒有他的實自性的,假使有人妄執爲有,即名增益;所以就遍計執說,只會産生增益執,不會産生損減執,因爲要在有的法上執爲無有,才會成爲損減執的。如依他起,是有他的緣生相的,假使有人妄執爲無,即名損減;所以就依他起說,只會産生損減執,不會産生增益執,因爲要在無的法上執爲是有,才會成爲增益執。如有智者,不執無爲有,不撥有爲無,如是遠離增益、抽減二邊契入中道,名之爲慧。二、由這中道觀慧,如實的了知解脫門義,謂如實了知諸法自性本空的空解脫門,如實了知一切諸法相不可得的無相解脫門,如實了知不求未來生命的無願解脫門。叁、由此中道觀慧,如實的了知叁自性義,謂如實了知一切法的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的遍計所執自性,如實了知一切法的緣生自性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依他起自性,如實了知一切法平等真如的圓成實自性。四、由此中道觀慧如實了知叁無自性義,謂如實了知由假名安立爲相,非自相安立爲相的相無自性性,如實了知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的生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一切諸法法無我性的勝義無自性性。五、由此中道觀慧如實的了知世俗谛義。世俗,是指凡情的境界,亦即是常識的世界,是迷情所妄執的,爲世俗之所有的,名爲世俗谛。五明,就是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爲印度學術的分類。內明,站在佛教學者的立場說,即指佛陀的教法,若以其它學者的立場說,即指其它自己所宗的學說。佛教的內明,是顯示正確的因果性相的。因明,即印度的論理學,學這論理的方法,主要求能建立自己的理論,摧伏他人的學說。聲明即印度的語文學。醫方明,即印度的醫學。工巧明,即印度的工程學、營造學、建築學。六、由此中道觀慧,如實了知勝義谛義。勝義,是聖者真智所見的特殊境界,亦即諸法的本相,是聖智所體悟的,而非一般認識所認識的,名爲勝義谛。七真如,就是流轉真如,乃至正行真如。這七真如,是聖者殊勝智慧所認識的境義,所以名爲勝義谛。緣于特殊境界的勝智是怎樣成就的呢?有叁個因緣:(一)此智遠離種種計度分別,超越一切名言戲論,而唯于純一無雜清淨真如的理趣中多分安住的。(二)此智唯以總法真如爲所緣的對象,而不緣于其它種種法的。(叁)此智是由修習毗缽舍那所成的,不是無修而得的。七、由此中道觀慧,能夠善巧的成辦法隨法行。法隨法行,簡單的說,就是如所聽聞、如所思惟的正法言教,而去實行。因爲,唯有依所聞教法與自心的一一如理觀察爲因緣,通達諸法實相的中道觀慧,才得生起。有說:法指寂靜涅槃,隨法指八支聖道,行者隨順涅槃而修八支聖道,名爲法隨法行。若諸菩薩如是修慧,名爲七種慧清淨相。
己十五業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業”?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彼相有五種業,謂諸菩薩無染著故,于現法中于所修習波羅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因。無罪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別故,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正回向故,一切生處波羅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波羅密多之所以爲波羅密多的五種因緣,也就是說明波羅密多的五種行相,但彼五相各各能有幾種業用呢?在前並未變到,所以當機者又提出來請問。佛解答說:彼之五相各有一種業用。一、由諸菩薩不染波羅密多的諸相違事的因緣,所以能夠利用現實的不堅牢的這個假的生命自體,恒常無間、慎重其事、不怠不慢的勤修六種波羅密多,不敢有一時的懈怠放逸不去修學。二、由諸菩薩不顧戀波羅密多的諸果異熟及希求衆生酬報的因緣,所以不行現在不敢放逸的精進勤修,就是未來也能精進不放逸的修習,使諸波羅密多漸漸增長。叁、由諸菩在修六波的過程中,遠離了非方便行及沒有間雜染法,所以能真正的修習波羅密多,而且對于所修習的達到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的地步。據測疏說:極善圓滿,是顯示爲斷德的因;極善清淨,是顯示爲智德的因;極善鮮白,是顯示爲恩德的因。這不過是種分別解說罷了。實際就是對于所修的波羅密多,能夠使之達到清淨、潔白、圓滿的地步而已。四、由諸菩薩能不如諸言詞分別而去執著波羅密多的自相,所以能夠運用一種方便善巧,使所修的六波羅密多,很迅速的達到究竟圓滿。假使沒有善巧方便,雖不能說修不圓滿,但畢竟要遲緩得多。五、由諸菩薩能將所作所集的波羅密多,與諸衆生共同回向無上菩提,絕不徇私的將這一切善根擁爲己有,所以未來菩薩不論生到何處,而諸波羅密多是無窮無盡的,及由彼波羅密多所得可愛的殊勝諸果異熟也是無窮無盡的,乃至由此回向因緣,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己十一廣大等門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波羅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汙?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著性、無顧戀性、正回向性,最爲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汙。思擇所作,最爲明盛。已入無退轉法地者,名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當機者聽了波羅密多五相業用後,乃又根據五相提出五個問題,請示佛陀。所問如文可知。佛解答說:五相中的第一無染著性,第二無顧戀性,第五正回向性的叁種,是最廣大的。爲什麼呢?因他們的行相,是廣大無比的。如正回向,行者將己修集的所有善根,能不自私的共諸衆生回向佛道,這是多麼的偉大?又如無顧戀性,行者將己修集所應得的可愛的諸果異熟,能無顧戀性的不爲所縛,這又是多麼難能可貴?再如無染著性,行者將己所有的財物等,毫不染著的拿出,施給廣大的衆生,所以也是最爲廣大的。至五相中的第叁無罪過性,第四無分別性的兩種,是屬無染汙的。爲什麼呢?因所修的六波羅密多的自性,是清淨而不染汙的;無分別智是能解脫煩惱、所知的二障,如虛空一般明淨無染的。今再以十一地的位次,解釋後面的叁個問題:八地以前的菩薩,不論是有相行的初地至六地,或是無相行的第七地,都屬有功用行的,有功用行的修學菩薩道,必以勝思擇而行波羅密多的,所以思擇所作最爲明盛。八地與九地,是不可動相,因進入八地,得無功用行,不再爲有功用行所動,而已入于無退轉地法了。十地與佛地,是最清淨相,因十地所得究竟清淨,是因中最極殊勝的,佛地所得究竟清淨,是果中最極殊勝的,所以說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己十二無盡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所得波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輾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當機者問:菩薩由修六波羅密多所得的種種可愛果及諸異熟果,常常都是無窮無盡的,這是什麼道理呢?不特所得的果是如此,就是所修的波羅密多的因也是如此,這又是一種什麼因緣呢?佛回答說:由修波羅密多的因而得諸可愛的異熟果,依此諸可愛的異熟果再修波羅密多的因,如是輾轉互相相依、互相生起,無間無斷的修習,所以所修的因無有窮盡,所得的果也無窮盡。
己十叁愛非愛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諸菩薩深信愛樂波羅蜜多,非于如是波羅蜜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增上喜樂因故,二者波羅蜜多是其究竟饒益一切自他因故,叁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愛果異熟因故,四者波羅蜜多非諸雜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
當機者問:修習波羅密多的菩薩,對于自己所修的六到彼岸,深心欣樂異常愛重,但對由修波羅密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反而不予欣樂愛重,這是什麼道理呢?佛回答說:菩薩所以如此,有五種的因緣。一、菩薩知道自己所修習的諸波羅密多,不是世間的普通的人天果報的喜樂因素,而是出世的究竟的無上佛果的喜樂因素,如佛果上的受用法樂、他受用智等的功德,無不由修六波羅密多所完成的。既有最大的勝利在未來,何必貪圖愛樂現在的度行所得果呢?二、菩薩知道自己所修習的波羅密多,是究竟饒益自己以及其它一切衆生的重大因素,唯有實踐波羅密多,才能完成自他兩利的工作;但由波羅密多所感得的異熟果報,並無這種特殊的功能。叁、菩薩知道自己所修習的諸波羅密多,是感得當來世的諸可愛果的異熟因素,只要依照波羅密多去做,必然就會得到殊勝果報,無須愛樂現實所得的度行之果。四、菩薩知道自己所修習的諸波羅…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