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密多,是諸清淨白法所依的,不是煩惱與業的雜染所依的,而諸可愛的諸異熟果,卻正是煩惱與業的雜染所依,如是,菩薩怎能愛樂度行所得之果?五、菩薩知道自己所修的諸波羅密多,不論是在什麼時候,或者到達什麼地方,他總是保存在那兒,絕對不會變壞的;但由波羅密多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卻不能保持他畢竟不壞,果是由因支持的,一旦業因盡了,果也隨之崩潰了,所以他畢竟是可變壞的東西。由諸菩薩有這五種正確認識的因緣,所以愛樂所修的六波羅密多,而不愛樂波羅密多所感得的異熟果報。
己十四威德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幾種最勝威德”?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一者于此波羅蜜多正修行時,能舍悭悋、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時,能爲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叁者于此正修行時,于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時,于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
當機者問:菩薩所修學的六波羅密多,各各有幾種的勝妙威德之力呢?佛解答說:諸波羅密多,一一有四種的勝妙威德之力:一、菩薩修行布施,能夠破裂悭貪貧窮。悭貪是貧窮的因,貧窮是悭貪的果。能行布施,則能舍離。持戒,能滅犯戒及惡趣。犯戒是因,惡趣是果。守持正戒,則能舍之。忍辱,能滅心憤怒怼。心憤由不能忍,是因,怨怼是心憤所引起的結果。你忿恨他人,他人當然與你結成不解的深仇,這唯有忍辱能滅除他。精進,能遠離懈怠及一切惡不善法。懈怠是生長惡不善法的因,惡不善法是懈怠所得的結果。唯有修行精進,能夠遠離懈怠,使諸未生惡不生,已生惡息滅。靜慮,能除舍所有一切令心散動的不善法,像五蓋、失念、散亂等。智慧,能除遣一切決定見性所攝的見趣,如五見、二十見、六十二見、百八見等。簡單的說,六度能舍六蔽,是波羅密多的第一勝妙威德。二、菩薩于此六波羅密多正式修行的時候,一一能爲無上正等菩提的真實資糧,所以若要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唯有諸波羅密多的福智資糧充足,方能達到這一目的,所以雜集論說:“大菩提是諸波羅密多增上果”。叁、菩薩于此六波羅密多正式修行的時候,就利益衆生,不是要到未來,方使衆生得益。就是在現實的生命體中,即能使諸有情獲得真實的利益。如行布施,見衆生缺乏某種物質,就以某種物質施給他,使他立刻得到這一物質的享受。若見衆生心靈上的空虛,就以法雨滋潤他,使他從正法中得到安慰。所以菩薩度生,決不是寄希望于未來,而是極現實的。四、菩薩于此六波羅密多正式修行的時候,于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的諸果異熟。如行布施,能得廣大財位的福德資糧。持戒,能取得善趣可愛的果報。忍辱,就自己說,能住于坦然自得的境地,就他人說,也能使他安隱快樂,不致對己生起怨恨的心理。精進,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廣大。善法出生,是未生善令生;增長,是已生善令增長,這是精進的力用。靜慮,能引得內心安住于專一的境界,不向外馳求,令內心得到安隱寂靜的喜樂。智慧,能真實知法,真品別諸法。前者是根本無分別智的力能,後者是無分別後得智的功用。如是次第,是爲施等波羅密多的可愛的異熟果報。
己十五因果義利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爲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爲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爲大義利”。
當機者問:如上所說的一切波羅密多,菩薩修學時,是以什麼爲他的動力因?修學以後,又以什麼爲他所得的結果?究竟的義利又是什麼?佛解答說:大悲心爲波羅密多的動因。當知菩薩所以能夠實踐波羅密多,是由于觀見衆生的痛苦而激發了內自的悲心,悲心激發,就想應怎樣的解決衆生的痛苦,結果發現唯有修學六波羅密多,能夠拔除衆生的痛苦,所以就實行波羅密多了。由波羅密多的實行,就感得廣大無盡可欣可愛的諸果異熟,以此異熟果報,更爲衆生服務,饒益有情,是爲修行波羅密多的結果。如是長期的不斷的實行下去,就能圓滿無上廣大菩提,此無上廣大菩提,就是一切波羅密多的究竟義利。
己十六衆生貧窮問答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衆生貧窮可得”?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諸衆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衆生無自惡業能爲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譬如餓鬼爲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衆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水”。
當機者問:行菩薩道的菩薩,成就一切功德,具足無盡財寶,又有濟拔有情的大悲心;理應運用他的大悲心、無盡財,施舍衆生,使一切衆生皆不受貧窮之苦,但爲什麼現見世間有諸衆生還是困苦流離、匮乏財位、貧窮得不得了呢?這是一般人所容易發生的疑問,所以當機者特爲提出來請示佛陀。佛解答說:不錯,菩薩的無盡財寶,大悲心念,可使衆生于資財爵位得不匮乏的,而現所以見有貧窮衆生可得者,這不是菩薩的不對而是衆生的自業過失,由于衆生有這自業過失,所以菩薩雖然有心想去救濟,但是愛莫能助。假定不是衆生自業過失的話,菩薩行者時刻的常常的懷著一顆饒益他人的悲心,同時又具足無空無盡的財寶,怎麼世間還會有貧窮可得呢?譬如大海中的汪洋大水,本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在爲大熱渴逼迫其身的餓鬼見了,大海中的水卻皆涸竭沒有了,能說這是大海的過失嗎?不是的,是諸餓鬼自業所蔽的過失呀!又如大目犍連尊者,見他母親墮在餓鬼道中,持缽盛飯去供老母,不料因她業障太重,見飯便化爲膿血,不能得食。又如舍利弗的一個弟子,名叫羅頻周比丘,平時持戒非常精嚴,但有一次出外乞食,一連六天,沒有得到一粒米,到了第七天,肚皮餓得不能再支持了,命在旦夕之間,他的一個同道見了,心中感到非常不忍,就去乞食供給他,不料剛要送食給他吃時,卻被鳥兒持走,使他不能得食,當時舍利弗見了,就對目犍連說:“你的神通力大,應該守護此食,使他吃進去”!目犍連聽了,就持食送給他,那知剛剛要到口時,雪白的米飯,忽變爲漆黑的泥團了!舍利弗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又親自拿飯給他食,可是飯快要到口時,他的嘴巴自然就閉得緊緊的不能張開了!這是誰的過失呢?是他自己的業障呀!由此,可見菩薩是欲滿一切衆生願的,但因衆生自己的罪障深重,不能獲得,所以不能歸咎菩薩的不慈悲。如是菩薩下,舉法同喻,如文可知。
己十七取法無性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善男子!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舍于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當機者問:菩薩所修的波羅密多有六,但以那一波羅密多能取諸法的無自性性呢?諸法的無自性性,就是無自性相品中所産的相、生、勝義的叁無自性性;或即指真如無自性性。佛解答說:波羅密多雖然有六,但唯有以慧爲性的般若波羅密多,能取諸法的無自性性。什麼道理?般若是智慧,約契會無自性空說,唯有般若無分別智才能洞達,離了般若,是無法契會無自性空的真理的。其余的波羅密多,是隨般若名爲波羅密多的,若無般若,根本不成其爲波羅密多,怎麼還能取一切法無自性性呢?當機者聽了佛的解說,又這樣的問難道;世尊!如果般若波羅密多能取諸法的無自性性,爲什麼不能取諸法的有自性性呢?這問的意思是:叁種無自性性,不是真的全無自性,依無自性相品說,遍計執爲相無自性性,是徹底沒有的,依他起爲生無自性性,圓成實爲勝義無自性性,這二者不是沒有他的自性,不過約某一意義說爲無性而已。再就真如來說,也是具有有性、無性的二義的。假使般若能取無自性性,爲什麼不能取有自性性呢?同時也可這樣說:假定說般若是取無自性性的,那就是一種執著,既是執著,應取所執的對象,爲什麼不說取有自性性呢?佛爲解答說:善男子!你提出這樣的問難是很好的,但你要知道,我始終不會說以有執著的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的,因而我就說取有自性性了;同時,我始終也不會說以無自性性而取無自性性,因爲無自性性是離名字語言的,有何可取?無自性性尚且不取,那裏還可說取有自性性呢?所謂無自性性離諸文字是內所證,是約勝義無自性性說的。如勝義谛相品中說:“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輾轉所證”。又說:“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勝義無性,既是離文字語言,不可宣說,爲什麼前面又說般若能取無自性性呢?要知不起假名的言說,就不能爲他宣說一切法離言自性的真理,不爲宣說,他就不能聽聞這一真理,不聞,那就無法了知一切法的勝義無性。現爲使諸衆生也能明白以及證得這一真理;不得不于無言說中假起言說,所以說不可舍于言說文字而能宣說。勝義谛相品中說:“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有爲,謂之無爲”。所以佛說般若波羅密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不說般若能取諸法有自性性。
己十八叁波羅密問答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雲何波羅蜜多?雲何近波羅蜜多?雲何大波羅蜜多”?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