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P2

  ..續本文上一頁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無相住中舍離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異名衆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是因緣,此分圓滿,此分滿故,于一切分皆得圓滿。善男子!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地”。

  經論中所說的地、住、分,都是位次的分判。依照瑜伽論解釋地、住的差別:地有攝持的功用,其能攝持菩薩的義理者,說名爲地;住有安住的意義,其能爲菩薩受用居住者,說名爲住。本經說分,是分段各別義,就是按照菩薩的進度淺深,施設爲若幹分位。實際講,十一分就是十一地或十一住。現在把諸分攝諸地的關系,一一的配合說明如下:

  修行的聖者,從所經過的階段上說,是有五個位次的,就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前二是地前的,向來稱爲勝解行地;後叁是地上的,就所見、所修、所得究竟,分爲十一地。菩薩行者,在未走上地上的時候,雖未能親切的證悟到離言法性的真理,但對佛法已得深刻的殊勝的理解,確信佛所啓示的真理,的確是那樣,所以稱爲勝解行地。在此行位的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是大乘學者所共修的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叁、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以此是菩薩成熟有情及自修的要素。惟對此十法行,不是隨便的若無其事的照例做做而已,而是要認真的踏實的不斷的作極善巧的修習一種勝解忍。忍是印可的意思,所謂勝解忍,表示不是盲目的無謂的忍受,而是從自己的透徹理解中,對所追求的無分別智,印可于心,不受其它任何論辯所動搖。行者以堅定的意志,經過不斷的實踐,突破了初地前後的中間一道封鎖線,超過勝解行地,邁進菩薩正性離生的地位。由于這樣的特殊因緣,所以初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就圓滿完成了。正性離生,深密經譯爲“入于定聚”,相續經譯爲“超升離生”。雖譯文不同,而意義無別,就是:得無漏的聖道(正性)離惑業的受生(離生)。因爲見道所得的無分別智,是有解決受生的煩惱與行業的功能的,所以名爲正性離生。

  得到正性離生的聖者,雖對自分所應具的功德已經圓滿,但還沒有一種力量,了達菩薩戒中所要犯的微細戒行,所以對于微細毀犯誤邪行的這分工夫,尚不能到達圓滿的階段。推其原由,實因微細犯過的無明及種種業行的無明,未能徹底解決的原故。現爲解決這一分的惑染,令那一分的功德圓成,乃又精勤的修習一種勝行,由這進一步的行動,突破初二地間的一道封鎖線,證入菩薩的第二增上戒住,得到性戒具足的工夫,不再誤犯微細的戒行。由于這樣的一種殊勝因緣,所以二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性戒具足的聖者,雖已能夠圓滿戒分,但還未能圓成諸定。推其原由,是因躍動的無明及具足聞持陀羅尼的無明,未能排除的原故。等持是我國話,印度叫叁摩地。行者觀察勝境時,有兩個搗亂的心所,使能緣的心不能安住在所緣的境上,這就是惛沈與散亂,如在觀察中克服這二心所,持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名爲等持。等至在梵文中叫做叁摩缽底,是約寂靜的工夫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得名的。這兩種定功,雖已到了相當的程度,但還是屬于有漏的,在某種情態下,也可破壞的,所以爲世間定。陀羅尼是印度話,中國譯爲能持或能遮。就所積極的種種善法能夠持令不散不失說,名爲能持;就欲生起的惡不善法能夠遮令不生及欲作的罪惡遮之使不得生說,名爲能遮。詳細的分別,陀羅尼是很多的,這兒僅約耳所聽聞的一切語言諸法不忘不失方面,說名聞持陀羅尼。等持、等至,是修慧的因,所以對于叁地增上心學的一分功德,尚不能達到圓滿的階段。現爲解決阻礙叁慧開發的動因,使那另一分的功德圓成,乃又精勤的修一種勝行,由這勝行的修習,突破二叁地間的封鎖線,就得證入菩薩的增上心住,獲得等持、等至、聞持陀羅尼,而不再散亂動蕩了。由于這樣的一種殊勝因緣,所以叁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正定具足的聖者,雖已能夠圓滿定分,但對所得的菩提分法還不能夠多修習住,原因在于所有的等至愛染以及一切法的愛染,還不能夠舍棄。諸等至愛,就是對于所得的世間定樂,味染愛著;法愛,就是對于現有的世間諸法,愛染貪著。以此因緣,所以對于第四地上的菩提分法,不能獲得圓滿。現爲使令此分功德獲得圓滿的關系,乃又精勤的修習一種勝行,由這勝行的修習,便突破叁四地間的封鎖線,解決定、法的二種愛染,證得第四地的菩提覺分。彼諸菩薩,由于這樣的一種殊勝因緣,所以四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得到菩提分法的聖者,雖對自地的所有道品已經完成,但還不能得到第五極難勝地的功德。這有叁個原因:一、對于四谛的真理,未能如實的觀察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或于二谛的真理,未能如實的觀察世俗如幻、勝義性空的一貫無礙。二、對于生死與涅槃的二者,未能洞達他的無二,以爲離生死方得涅槃,所以也就不能放棄一向背離生死、一向進趣涅槃的二種觀念──作意。叁、雖于四地已得菩提分法,但還未能修習方便所攝的菩提分法。所謂方便所攝的菩提分法,十地經說有叁種:“一者無厭足助道,善集功德行助道故。二者不休息精進助道,常求智慧行助道故。叁者無疲倦助道,集大慈悲行助道故”。以此因緣,所以第五地上的功德未能圓成。現爲求得此分功德能獲圓滿的關系,乃又精勤的修習一種勝行,由這勝行的修習,由這勝行的修習,便突破四五地間的封鎖線,解決其中的障礙。彼諸菩薩,由于這樣的一種殊勝因緣,所以五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步入五地的聖者,雖對自地所應具有的功德已經完成,但還不能得到第六現前地的功德。推其原由,不出兩個原因:一、對于生死流轉的道理,未能如實的觀察他的緣生無性。生命在叁界五趣中生而複死、死而複生的不息流轉,在執實有自性者的眼光看來,認爲有個實有的生命自體,在死此生彼,在來來去去,其實,生死流轉,唯是惑業苦叁的緣起鈎鎖,並沒有什麼實體的東西,以感受生死,以流轉不息。二、由對苦集二谛的雜染因果,多生厭離的原故,所以不能多多的安住在無相作意中。無相作意對有相作意說,有相作意,即對諸法作有相觀,無相作意,即對諸法作無相觀。行者這時由多修行厭惡有爲相的關系,無暇長時如意的安住在無相思惟中。由此二緣,所以第六地上的功德,未能圓成。現爲求得此分功德獲得圓滿,所以就又精勤勇猛的修習一種勝行,由這勝行的修習,乃突破五六地間的封鎖線,解決其中的障礙。彼諸菩薩,由于這樣的一種殊勝因緣,所以六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登上六地的聖者,雖對自地所應具的一分功德已經完成,但還不能得到第七遠行地的所有功德。推其原因,由于六地菩薩雖已能夠多多安住在無相作意中,但還不能使令無相作意無缺無間的多修習住,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達到純粹的無相地步。無間,是說作無相觀時,沒有有相于中間斷;無缺,是說作無相觀時,就一味的作無相觀察,沒有一念缺減無相的觀照。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第七地上的功德,未能圓成。現爲求得此分功德的圓滿,乃又精勤的修習一種勝行,由此勝行的修習,突破那六七地間的封鎖線,解決那中間的所有障礙;于是七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悟入七地的聖者,雖對自地所應具的一分功德已經完成,但還不能得到第八不動地的所有功德。這有兩個原因:一、對于無相作意雖已能夠長期的無間安住其中,但還是有功用行,未能在無相住中舍棄有加行的功用。二、對于自利利他的兩種行相,雖已能夠隨分隨力的去做,但在無相修中,其心未能獲得即自利而利他,即利他而自利的無礙自在。由于這樣的二種因緣,所以第八地上的功德,未能圓成。現爲求得此分功德的圓滿,乃又精勤的修習一種勝行,由這勝行的修習,突破那七八地間的封鎖線,解決那中間的所有障礙;于是八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契入八地的聖者,雖對自地所應具的一分功德已經完成;但還不能得到第九善慧地的所有功德。推其原因,由于八地的菩薩,耽著無相的寂滅,未能無功用行的去利樂有情;未能無功用行的去饒益有情,就是第九地的大障,所以也就不能對于異名、衆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正法的四無礙辯得大自在。異名,就是法無礙辯;衆相,就是義無礙辯;訓詞差別,就是詞無礙辯;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就是樂說無礙辯。由于四無礙辯未得自在的因緣,所以第九地上的功德,未能圓成。現爲求得此分功德的圓滿,乃又精勤勇猛的修習一種勝行,由這勝行的修習,突破那八九地間的封鎖線,解決那中間的所有障礙;于是第九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也就圓成了。

  證入第九地的聖者,雖對自地所應具有的一分功德已經圓成,但還不能得到第十法雲地的所有功德。推其原因,由于九地菩薩雖已獲得四無礙智,教化有情,說法自在,但對自利的因行,尚未圓滿,所以也就不能…

《解深密經語體釋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